本文轉自:太原晚報

“我身邊的綠水青山”故事之二

湖光山色就在我家窗前

——北阜社區郭光榮的幸福故事

郭光榮與3個重孫的快樂生活。 在晉源區金勝街辦北阜社區辦公桌上,一本《北阜村村志》,讓郭光榮老人思緒萬千:書裏珍藏着村裏150餘戶村民與舊屋的合影。透過一組組照片,可以看到離別的不捨,更能看到村裏人對新生活的憧憬。

“雖然搬到新房只有五六年時間,但現在生活環境跟改造前相比,感覺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郭光榮說。

心結

雖然年過八旬,但郭光榮老人走路矯健,思維敏捷,精神矍鑠。“在晉陽湖沿湖十多個村莊裏,北阜是離湖最近的,也是第一個完成整村拆除的,前後只用了一百天時間。”在老人看來,北阜村動作快,除了因爲城中村改造的好政策,更因爲大家早就想着與髒亂差的日子揮手作別。

郭光榮介紹說,原先在村裏住的是土坯房——由於晉陽湖面比多數人家的屋頂都高,家裏的牆一年到頭都是溼的,“老遭罪了”。村西20多米遠,便是一電廠的粉煤灰場。“空氣裏飄着不少粉煤灰,村裏一年到頭灰濛濛的。雖然在西山腳下,但看西山都是模糊的。”郭光榮說,“洗的衣服,都不敢往院子裏搭!可晾在家裏,衣服又幹不透,而且弄得家裏更潮了!”

隨着2016年搬進北阜回遷安置小區,老人的心結徹底打開了,心情如同正午的陽光,暖洋洋的。回遷安置小區內,高樓林立,綠化帶、停車場等一應俱全。“我們用上了集中供熱,家家戶戶都是地暖,村裏人甭提有多高興了!”

與村裏人一樣,住在樓上的郭光榮,喜歡朝着風景愈發美麗的晉陽湖眺望。雖然都是傍水而居,可環境卻是天壤之別。前後變化之大,讓郭光榮竟有些恍惚,“跟做夢似的”。

遺蹟

“你看,那就是太化的造粒塔,不過它不管生產了,就是個風景!”順着郭光榮手指的方向,能看到一座藍白相間的蘇聯式建築,孤獨地矗立在空曠的化工廠區裏。向西望去,山脈綿延,層巒疊嶂,山川美景盡收眼底。“現在空氣質量好了,村裏人都能看到西山上架高壓線的鐵塔了!”

很多的煙囪,永久消失在北阜人的視線中。郭光榮說,與北阜村一湖之隔,過去分佈着電廠、化工廠、化肥廠、製藥廠、洗滌劑廠……而今,這些企業或搬遷,或關停,很多煙囪也已被爆破拆除。

郭光榮回憶說,以前立起一根菸囪,就是辦起一家工廠,人們要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慶祝。煙囪越密、冒煙越多,代表一個企業、一個地方越紅火。後來,煙囪成了污染的代名詞,記錄下了這裏的繁華與污染、轉型與蝶變。“看新聞說,造粒塔都成了工業遺蹟了!”郭光榮感嘆道。

再生

作爲一個只有百餘畝農田的窮村,北阜村人也想過靠水喫水——有不少村民嘗試着在晉陽湖養魚。由於過度養殖、企業排污等原因,晉陽湖一度“疾病”纏身,成爲污染最爲嚴重的劣五類水質。

“湖裏大面積死魚,養殖這條路也被堵死了。”郭光榮說,“好在政府啓動了城中村改造,否則,這個村真沒有了希望。”

在加快沿湖城中村改造的同時,晉陽湖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隨之啓動,太原最大的公園——晉陽湖公園開始建設……拿到回遷房鑰匙的郭光榮,發現晉陽湖公園與小區僅隔着一條路。由於晉陽湖公園辦起了水上項目,村裏人真正開始靠水喫水——村裏不少水性好的年輕人,都在公園裏獲得一份工作。

一有時間,郭光榮便帶着3個重孫,去晉陽湖公園溜達:看着湖面上閃耀着粼粼的銀光,湖水明淨蔚藍、來回盪漾輕輕拍擊着石岸,孩子們別提有多高興了。這是郭光榮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時光。 記者 任曉明 文/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