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臨終之際對宰相李勣下了一個奇怪的命令,李勣二話不說立即執行,不得不說李世民爲李治是操碎了心。

那麼,李世民究竟下了一個怎樣奇怪的命令呢?他將沒有任何錯處的宰相李勣外放爲疊州都督。

要知道當初李世民登基之後,李勣鎮守幷州十六年,然後被徵調入朝,只要不打仗就一直在京任職,且擔任要職,官居宰相,這樣的一個官員,在李世民病重之際突然被外放,自然不是一般的職位變換。

那麼,李世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舉動呢?他又是爲了什麼呢?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帝王術,《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在病重之際對太子李治說:

“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爲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這段話意思很簡單:李勣才智過人,出將入相,是大唐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和李治之間沒有什麼接觸,李治對他更沒有什麼恩情,很難讓李勣從心裏臣服於李治。

一個能文能武且都做到極致的人是有傲氣的,不是一般人能夠壓制得住的,很顯然,李世民能壓制住李勣,但仁弱的李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因此李世民決定將李勣外放。

如果李勣在接到命令之後能夠立刻執行,那等李世民死了之後,李治就可以將他召回京中擔任要職,如果李勣在接到命令後在徘徊觀望形勢,那直接就殺了吧。

這是李世民在病重之際對李勣的安排,那麼李勣在接到命令之後是怎麼做的呢?

“不至家而去”。

不得不說李勣是真的聰明,其實我們看李世民和李勣這對君臣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其實就是託孤與被託孤。

很多人可能覺得,既然是託孤,直接在病牀前面對面交代不就行了嗎?何至於弄這麼一出,實際上,對於李勣,李世民很久之前就開始託孤。

643年,李承乾和李泰在奪嫡中雙雙落敗,便宜了15歲的李治,等李治被立爲太子之後,李世民就轉授李勣爲太子詹事兼左衛率,並加位特進,依舊領同中書門下三品。

也就是說,李世民讓李勣這個宰相教導、輔佐李治,對此,李世民是這麼對李勣說的:“ 我兒新登儲貳,卿舊長史,今以宮事相委,故有此授。雖屈階資,可勿怪也。”

此後,李世民又曾在宴會上對李勣說:“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這是真正的託孤了。

隋末唐初的割據戰爭中,李勣曾是李密的部下,後來降唐的李密叛唐被殺,李勣獻黎陽降唐並並請求爲李密收屍,李勣算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李世民也正是因爲知道這一點,纔在臨終之際來了這麼一出,將李勣外放,一來是試探李勣,二來是讓李治有恩於李勣。

李世民在臨終之際將李勣外放,如果李勣能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立即執行這個命令,就說明他是一個聽話的臣子,即便李世民的時間不多了,他也謹守臣子的本分,皇帝讓你幹啥就幹啥,這就是皇帝想要的。

所以如果李勣這樣選擇,李世民就讓李治在登基之後將李勣召回擔任要職,這對李勣是一大恩,李勣必然會好好輔佐李治。

如果李勣徘徊觀望,就說明他想要耍手段,想辦法拖延時間,只要等到李世民病逝,新君即位,考慮到他位高權重,也不敢外放他,這樣他就繼續可以留在京中。

當然,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也說明他會成爲李治的一個威脅,恃功而驕,必然是一大隱患,這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所以如果李勣這樣選擇,李世民就讓李治將李勣處死。

李勣是極爲聰明的,當李世民下達外放他的命令後,他幾乎是立刻就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即託孤於他,他必須服從命令。

所以他連家都沒有,立即就離京去疊州赴任,李世民知道後很欣慰,不得不說,李世民是真的爲李治操碎了心。

爲了讓李治能夠很好地治理天下,李世民一直操心到最後一刻,更是將李治託孤於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

相對於對李勣的費心安排,李世民託孤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就簡單得多,畢竟長孫無忌是文臣,且還是李治的親舅舅,自然會義不容辭的輔佐李治。

所以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李世民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叫到病牀前,對長孫無忌說:“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又對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讒人間之。”

有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李勣在,李治就不必爲大唐江山擔憂。

但有意思的是,這三個人並不是站在同一戰線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關隴集團的代表,幾乎控制了半壁朝堂,而李勣則出身山東豪族,李勣很多時候在朝堂上相對中立。

後來李治想要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站出來激烈反對,讓李治和武則天幾乎寸步難行,但也正是位高權重的親舅舅的威逼,讓李治的廢王立武的決心更大,尤其是當李治徵求李勣的意見的時候,李勣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李勣的意思很簡單,這是李治的家事,李治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不需要問別人,這裏李勣看似保持中立實際上是站在了李治這一邊,也正是李勣的這句話,讓李治和武則天豁然開朗,廢王立武就簡單多了。武則天如願成爲皇后。

也正是因爲這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結局悽慘,而李勣則得了善終。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