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的人終將得到他人的幫忙,而做壞事的人一定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現實生活中,好人往往熬不到好日子到來的時候,就已經被壞人害死了,但惡人卻能瀟灑度日,每天都活得有滋有味。

爲什麼這個社會的好運和厄運不根據一個人的善良程所決定呢?爲什麼有些人明明做了好事卻還是會受傷呢?

就以攙扶摔倒老人結果被碰瓷的事件爲例,幫助者明明是存了善意去幫助老人的,可到頭來卻被消耗了善意,反而被倒打一耙,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次可以說是偶然,但頻繁發生就讓人無比的心寒了,也許好人有好報只是安慰善良者的話語。

曾幾何時,人們所說的善良,老實,本分都是褒義詞,但時至今日,它卻與愚蠢天真好欺負畫上了等號。

既然好心得不到好結果,那麼人們就會紛紛放棄掉善良這一特質,轉而以冷漠的外殼保護着自己,如此一來,整個社會的道德走向都開始崩壞。
編輯搜圖
這個社會究竟是怎麼了?善良難道是一種錯誤,唯有以暴制暴方能安穩的生存下去嗎?概率學和好運的邏輯關係。
中國有很多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倒黴到極點就會迎來好運氣,就比如否極泰來以及觸底反彈這兩個詞,但是從概率學的角度來看,如果社會條件家庭條件的原始數據不變,人們遇到好事和壞事的概率其實是隨機的。

不可否認,個人的行爲有可能會導致這個概率偏向左或是偏向右,但就總體來說,善惡事件並無準確的規律可言。

這就意味着一個人遇到好事或者遇到壞事,並不會因爲之前過於好運或過於倒黴而改變,也許你此前好運到極點,之後還會繼續幸運,亦或是一直倒黴,之後也難以改變。

無論是否極泰來還是時代運轉,這更多隻是一種安慰,能夠讓我們堅持做好人行好事。

所以你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等到好運的到來在此之前,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等待,然後堅持自我,堅定原則。你的善良其實是毫無底線的迎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是人羣中的老好人,只要別人提出了要求,他們就一定會予以回應,哪怕這件事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他也會硬着頭皮答應下來。

這種善良未必是一件好事,當你違背了自己的利益,爲整體做出犧牲之時,你就會被別人當成軟柿子。

這類善良的人並不是雷鋒式的善良,他們也不是真的樂於助人,只是不知道如何拒絕罷了。

當老好人拒絕別人的時候,他的內心會無比的愧疚,這其實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表現,所謂的樂於助人或善良,只不過是基於討好心理所做出的舉動,並非出於善良本身。

他們的內心很敏感,任何細節都會引來他們的注意,但凡犯了一丁點的小錯,他們都會反思很久,時時刻刻爲自己的一舉一動而處於焦慮的狀態當中。

過度在意他人的態度,不敢對旁人說不,無法表達內心的情緒,只能不斷的壓抑着抗拒的想法。

欺軟怕硬的惡人最喜歡這類人,他們就算做出了過分的舉止,老好人也不敢反抗。

得寸進尺的受害者。討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屢次受到傷害,主要是因爲心理學中的得寸進尺效應。

一些人最開始只是讓討好型人格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得到對方答應了之後,再開始要求他做更多的事,直到最後把所有的事都推給對方。

討好型人格的人一開始只是覺得能幫則幫,到最後則變成不敢拒絕,甚至是難以忍受。

如果他拒絕,別人就會倒打一耙,並指責他前後不一,明明一開始能幫忙,但現在卻不願意,這就是老話常說的升米恩鬥米仇。

做一個有原則的好人。

大家一定要堅定個人的原則,我們既要善良,又要做到有底線有原則。

當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一定要明確的說不,真正的善良是帶有鋒芒的,並非毫無理由的答應別人的請求,如果將善良用到了不善良的身上,那才真的是浪費。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衆號:第一心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