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退休銀行行長付頎選擇做演員,92歲的退休醫生盛瑞玲成了一名老年模特……10月8日,新京報刊發題爲《退休後,他們找了份喜歡的工作》的報道,講述了幾位老年人的退休生活。

與人們印象中的“固有路徑”不同,這幾位老人在退休後並未“轉戰”家庭、照顧孫輩,也沒有每天睡到自然醒,沒有打不完的麻將、旅遊和跳不完的廣場舞,而是選擇了追夢,甚至開闢了人生的第二份事業。

對很多人而言,退休無疑是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的標誌性事件,代表着另一種新的、陌生生活的開啓,也是一段備受期待的人生旅程。然而,人到退休的另一層含義是,“這個人即將退出主流的社會舞臺”,其背後也因此有了些許惋惜。

在這樣的心態影響下,退休似乎意味着人生可能性的減少,也意味着進入了另一種中規中矩的生活,甚至是被動等待人生盡頭的來臨。

但是,付頎和盛瑞玲們的選擇,顯然打破了這樣一種固有印象,他們用自身的選擇,讓退休生活煥發出了新的光彩,也讓我們看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這樣的選擇並非孤例。此前走紅的“搖滾奶奶”董雲蓉也如同他們一樣,把退休生活過出了不同的風采:64歲學習吉他,68歲翻唱歌曲走紅,現在,她又帶領一幫爺爺奶奶開啓了屬於自己的“搖滾人生”。

還有安徽淮南73歲的楊維雲,在教師崗位上退休後,她藉助於網絡直播,教更多中老年人拼音識字,用自己的專業惠及着更多人。

不管是付頎,還是楊維雲,也無論是“再就業”,還是如同大多數人一樣頤養天年、含飴弄孫,他們在退休後的生活選擇,無疑都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表達,也是一種無關年齡的自我價值展示。

而它要表明的是,作爲一個具體的個體,退休並非從此遠離社會主流,退休生活依然可以擁有自己的精彩大舞臺。這是個人的主動選擇,也是當今時代爲我們提供的無限可能性。

在輿論場的日常話語體系中,“退休後要發揮‘餘熱’”似乎是一種慣常表達。但不管是66歲的付頎,還是92歲的盛瑞玲,顯然都沒有把自己的退休生活當作“餘生”,而是主動去尋找、去嘗試,並享受着這樣的狀態。可以說,他們每天都在過着嶄新的、意義感十足的生活,一如盛瑞玲所說,“忙着愛美,忘記老去”。

在當前的老齡化背景之下,這種積極的退休生活態度值得欽佩,我們社會也需要這樣一種態度——“心靈和身體都由自己掌握”。無論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都只與個人意志和勇氣有關,而無關年齡及其他。像付頎、盛瑞玲們一樣,聽從自己的心意,勇於實現自我價值,我們的社會也必然因此產生更多生機與活力。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馬小龍

原標題:退休行長當羣衆演員,人生本就有更多“活法”|新京報快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