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金融危機相關研究,一定程度上提示當下全球要更加重視銀行業的健康問題。”10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實踐教授、曾任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的胡捷如是說。

胡捷是在參與澎湃新聞2022年諾貝爾獎系列直播,對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典禮進行實時解讀時作出的上述表述。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給了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Douglas W. Diamond、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Philip H. Dybvig等3名美國經濟學家,表彰他們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

胡捷表示,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金融危機相關研究,讓銀行業的健康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關注和重視。同時,也提示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要未雨綢繆,來迎接接下來的多項挑戰。

“中國經濟體系作爲現代主流經濟體系之一,也可以借鑑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術成果和實踐經驗。”胡捷強調。

胡捷指出,一方面,中國經濟已進入了三期疊加的階段,目前國內整個宏觀經濟的形勢,正處在轉型期。

“另一方面,隨着世界進入全球化2.0時代,中國經濟也面臨供應鏈佈局重新調整等情況。同時,當下宏觀經濟也面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的擾動。而所有令經濟形勢困擾的情況,最終都會投射到金融體系上。”胡捷進一步指出。

胡捷強調,所有現代經濟體,央行和金融體系的工作原理是類似的。因此,國內外所有銀行都同樣有脆弱性,同樣中外所有的央行也都具備同樣的潛力,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去緩解銀行可能面臨的流動性危機。

“例如,伯南克在處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便救活了不少那些不該倒閉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具體而言,央行(美聯儲)以量化寬鬆爲代表的操作,把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買過來,而那些流動性不佳的資產就變成了現金,免除了資金鍊斷裂的威脅。”胡捷解釋說。

胡捷表示,央行作爲最終貸款人,是具備救助能力的。但該不該做、敢不敢做,並非每個人都會做出同樣的判斷和選擇。而伯南克對於大蕭條的研究,給了他一個非常堅定的信念:危機時刻央行應該毫不猶豫地出手,爲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

“在更早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彼時美聯儲採取了自由放任的態度,導致當時經濟危機疊加金融危機,銀行出現批量倒閉。由於美聯儲沒有積極地向這些銀行施以援手注入流動性,使得很多銀行,其中包括不少經營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的銀行,都由於流動性枯竭而倒閉。進一步加深了經濟體系受到的創傷,令經濟恢復的週期大大延長。”胡捷說。

不過,胡捷也指出,對於美聯儲2008年金融危機時決定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各界有一些質疑。例如擔心經濟體系有太多的貨幣,從而導致通脹,以及擔憂助長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等。

“整體來看,伯南克主導的那一輪救市,並沒有引起高通脹,至少在消費品價格上是沒有的。觀察美元廣義貨幣M2發行量,從2008年到2019年,M2的年增長大都在個位數,並沒有跟隨央行基礎貨幣同速增長。就是說,美聯儲的貨幣注入金融機構之後,金融機構並沒有基於新獲得的現金做更多的貸款,因此沒有更多的派生貨幣產生。” 胡捷表示。

胡捷說,伯南克在學術上獲得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說明他作爲美聯儲主席,在處理2008年那次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機實踐中,他的應對是非常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