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經熱評丨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需穩步健全和發展企業家的農業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今年我國南方旱災和多地洪澇災害加劇,是近年來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一年。然而,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權威部門預測,整體來看,2022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38萬億斤,高於2021年的1.36萬億斤。

各種災害性天氣的報道經常見諸媒體,人們對這方面的信息關注有加。同時,人們還不同程度地親身經歷災害性天氣。所以,看到各種糧食豐收的相關報道,總有人頓生疑竇。產生這些看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對這些年來農業、農村和農民發生的巨大變化了解不夠。

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必將推動生產和流通組織方式的變革,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小農農業,正在向組織的農業、企業家的農業轉變。1890年,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將“組織”作爲第四個生產要素,並將其視爲企業家才能。在今天的農村,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播種、施肥、收割和運輸等,交由專業化公司或合作社,按照市場原則運作。專業化公司成爲農業生產和流通的組織者。原來在發達國家看到的,收割機在地裏收割,物流公司的卡車在田頭就將糧食運往倉庫或加工廠的情景,在今天的中國農村也並不鮮見。原來在大規模農業的國家,飛機施肥灑藥的低空作業,在中國被無人機取代。中國生產的無人機,有相當部分進入了農業生產領域。這些都是農業生產和流通組織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的具體表現。

農業現代化包括農業專業化、機械化、電氣化乃至數字化,其中還有農民職業化。這首先歸功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得以自由流動的改革。經年累月,他們中的大部分經過農民工這個階段,已經或將要成爲產業工人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還有一部分,他們可能是返鄉的農民工,也可能是長期紮根農業的農民,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成爲農業生產或流通公司的創業者和管理者。再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當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達到80%左右的時候,農村剩餘勞動力得到充分轉移,農業工人和經營管理者的就業市場形成,農民職業化就將徹底實現。這是農業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靠天喫飯”的農業,亦即小農農業,農民承擔着無限風險。在組織的農業、企業家的農業中,農民,準確地說,農業工人和其他參與者一樣,都承擔有限風險。在農業生產和流通的組織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革以後,農業生產和流通的風險被分散了,各相關主體的風險都一定程度地得到降低,並共同承擔風險的損失。這是組織的農業、企業家的農業的根本優越性,也是農業基本擺脫“靠天喫飯”的制度保證。

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這些變化,得益於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一號文件”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現在,“一號文件”已經成爲黨和國家重視農業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爲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6年又連續十三年發佈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爲主題的中共中央文件,充分表達了國家對農業的持續支持。今年的“一號文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這是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

扶貧脫貧攻堅戰,是助力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頭戲”。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爲“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提出了一整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計劃和解決方案。這一決定是基於扶貧脫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重大國家戰略目標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以及當前中國扶貧開發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而作出的。黨和政府爲了在確定的時間內實現全部扶貧對象脫貧而集中資源、採取非常規方式精準幫助扶貧對象擺脫貧困的重大行動。扶貧脫貧重要目標的實現,爲最終解決“三農”問題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這些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城鄉交通基本做到一體化,水利設施連年加大投資;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態和文化環境的持續改善與優化,這些方面都是農業、農村和農民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下錯綜複雜、高度不確定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能夠保證社會穩定、經濟增長,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農業穩住了、發展了。當然,要端牢14億人口的飯碗,要防止規模性返貧,要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我們還面臨十分艱鉅的任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穩步健全和發展企業家的農業,就是這些任務和努力的一個重要部分。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