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排名前五的奶牛牧場運營商——澳亞集團更新了港交所招股資料。上半年,澳亞集團營業收入23.24億元,同比增長7.8%;歸母淨利潤2億元,同比下滑62.97%。受近期原料奶價格回落和牧草價格上漲影響,澳亞集團業績下滑較大,但這也是全行業面臨的普遍狀況。

目前,乳製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居民家庭人均奶類消費14.4Kg,同比增長10.6%。奶類消費近兩年增幅明顯加快。供給方面,2021年在國內生鮮乳產量同比增長7.1%的基礎上,進口乳製品總量和進口大包粉的總量均創歷史新高,足見國內市場對乳製品的強勁需求。

但在需求強勁供給不足背景下,本身是稀缺資源的上游奶牛養殖行業利潤率卻並不高,甚至頗有被下游例如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業(2319.HK)等乳製品企業“綁架”的嫌疑。究其原因,是由於奶牛養殖行業分散,而下游乳製品企業則市場集中度非常高,話語權掌握在了下游企業中。甚至,上游的牧場企業已經逐漸被下游乳品企業“收編戰隊”。

澳亞集團是目前唯一一家尚未“賣身”的牧場企業,可以說是一個異類。這個尚未被“收編”的異類,似乎也在艱難度日。

澳亞集團是中國第一家設計、建設及運營規模化及標準化萬頭奶牛牧場的奶牛牧場運營商,擁有及經營十個奶牛牧場,總佔地面積約爲1.47萬畝。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總存欄量爲11.1萬頭奶牛,其中5.7萬頭爲成母牛。

澳亞集團的競爭對手包括現代牧業(1117.HK)、原生態牧業(1431.HK)和中國聖牧(1432.HK)。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是優然牧業(9858.HK),就原料乳銷量排名,澳亞集團位於行業第三位。

隨着人們對奶製品品質要求的提高,加上我國原料奶供應存在缺口,近些年乳製品上游奶牛養殖行業迅速擴容。據荷斯坦雜誌數據,2021年進入操作流程的新建擴建牧場設計存欄數總計達到98萬頭,如果所有新建牧場按計劃全部達產,預計2022年較2021年將增加產奶量約500萬噸。

牧場參與者越多越不利於行業競爭格局集中。按照2021年的原料奶銷量統計,我國前五大參與者只佔總市場份額的14.1%。作爲對比, 2021年前五大乳製品企業共佔有76.3%的市場份額,下游乳製品企業則市場集中度非常高。其中,蒙牛乳業和伊利股份是的兩大巨頭,還有一些知名地方性乳製品品牌,例如北京的三元股份(600429.SH)、上海的光明乳業(600597.SH)和廣東的燕塘乳業(002732.SZ)。雖然各地方乳製品企業陸續上市,但受限於品牌知名度和乳製品的運輸範圍,佔絕對龍頭地位的仍是蒙牛和伊利。

梳理主要幾家牧場上市公司,澳亞集團是唯一一個沒有被下游奶製品企業控股的企業。

目前養殖規模最大的優然牧業,成立於1984年,曾是伊利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直至2015年,伊利纔將其業務分拆出來,獨立運營。2021年6月,優然牧業登陸港交所。伊利持有優然牧業40%的股份。直到如今,優然牧業仍有超90%的原料奶收入來自伊利。

現代牧業則是由蒙牛控股的企業。2017年,蒙牛向現代牧業發起要約收購,最終持有現代牧業56.4%的股份。現代牧業和蒙牛簽訂了長期供應原奶的協議,協議中還排他性的約定了不得向蒙牛的兩位競爭對手供應原奶,此外可酌情向第三方出售其牧場每日生產的原奶的30%。協議價格是在同區域大中型牧場可提供價格的基礎上加以調整。2021年,現代牧業向蒙牛銷售原料奶59.78億元,佔總銷售額的84.3%。

另一家奶牛養殖上市公司中國聖牧也是蒙牛的供貨方。2021年,蒙牛作爲中國聖牧的大股東再次增持公司股票,增持後持股份額達到29.9%,穩固了蒙牛對聖牧的控制。蒙牛也和聖牧簽署了供奶協議。協議規定聖牧從2020年到2022年,分別需向蒙牛供貨金額不超過33億元、37億元和42億元。2021年,聖牧向蒙牛實際銷售原奶金額爲26.2億元,佔當年銷售額的87.6%。聖牧其餘的原奶提供給持股6.4%的股東大北農(002385.SZ)旗下的奶粉品牌益嬰美。

原生態牧業則是和中國飛鶴(6186.HK)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原生態牧業最早是飛鶴子公司,但兩家公司上市之前進行了分割,上市後中國飛鶴又將原生態牧業收購。目前,飛鶴持有原生態牧業71.26%的股份。飛鶴也和原生態牧業簽訂了長期採購協議,原生態牧業需優先向飛鶴提供原奶,且採購條款及條件不得遜於其他買家。2021年原生態牧業向飛鶴提供了價值15.45億元的原料奶,佔當年總收入的86.3%。

下游乳品企業已經反向收購了上游的牧場企業,因此奶牛養殖場主導權均被下游奶製品企業掌握,且來自單一大客戶的收入佔到總收入的85%以上。雖然在供奶協議中對於價格體現出要參考市場價格,但上游牧場主動提價能力仍顯不足。

澳亞集團作爲異類,並不依靠單一大客戶。澳亞集團的前身是佳發集團的乳製品部門。佳發集團是一家泛亞洲工業化農產品集團,在新交所主板上市,業務包括家禽與豬養殖、食品加工和動物飼料生產。在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和越南均有佈局。本次IPO的澳亞集團是從佳發集團分拆而來,控股股東佳發集團持有澳亞集團62.5%的股份。

而且,澳亞集團的客戶相對分散,包括蒙牛、光明、明治、君樂寶、新希望(000876.SZ)、元氣森林等。截止今年上半年,澳亞集團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約爲65.3%,這一比例也在逐年降低。而且,近些年前五大客戶的位次也不固定。今年上半年,澳亞集團的第一大客戶爲光明乳業,銷售額佔總營收的23.6%。2019年和2020年,其第一大客戶曾是伊利和蒙牛。

雖然澳亞集團在招股書中強調自己不依賴單一大客戶的優勢,但下游乳製品企業已經深入佈局上游牧場,整個原料乳定價權已經旁落,僅憑澳亞集團難以改變行業定價格局,因此從其披露的噸奶價格來看,澳亞集團並沒有價格優勢。

澳亞集團從2019年到2021年每年銷售原料乳的平均價格爲4.08元/千克、4.37元/千克和4.78元/千克。單價來看,優然乳業明顯高於同業,澳亞集團和原生態牧業相差無幾,單價最低的是現代牧業。

雖然澳亞集團的控制權被佳發集團牢牢掌握,但其依然是被一衆乳製品企業覬覦的香餑餑。在本輪上市前,澳亞集團引入的戰略投資者中包括明治中國(持股25%)、元氣森林(持股5.5%)以及新希望乳業(持股5%)。這些股東也都是澳亞集團的客戶。

此外,下游牧場行業競爭格局分散,澳亞集團行業前三的地位並不穩固。

首先,澳亞集團控制的牧場數量與同行相比並沒有優勢,澳亞集團僅擁有或管理10個牧場,奶牛存欄量爲11.4萬頭,在5家牧場運營同行中是最少的。澳亞集團之所以原料乳銷售量排在第三位,主要依靠單頭牛年產量高於同行。此外,其他同行還在迅速跑馬圈地新建牧場,而澳亞集團的牧場擴張速度較慢。

新進入者的威脅也不能小覷。新乳業(002946.SZ)便是這樣一個攪局者。低溫鮮奶是目前奶製品領域成長性較好的細分賽道。低溫鮮奶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生鮮乳,而且由於低溫鮮奶保質期短、依賴冷鏈運輸,所以對牧場供應提出了更高要求。依託新希望集團的新乳業就是看好這一賽道,希望憑藉低溫奶撼動伊利、蒙牛的市場份額。

新乳業四處出擊,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收購地方性乳製品企業,同時掌握了當地的牧場資源。短短數年間,新乳業已經發展出13個牧場,奶牛存欄量達到4.3萬頭。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新乳業以7.09億元認購現代牧業5.95億元(8.03%),成爲現代牧業的第二大股東。這次澳亞集團上市,新乳業作爲戰略投資者也持股5%。

乳製品企業之間的牧場爭奪戰還在繼續,但下游乳製品企業掌握話語權的情況已經形成。雖然澳亞集團強調其不依賴單一大客戶,但價格方面並不能體現優勢。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