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劉昀昀 校對 劉軍

利用一把小學生常用的三角尺,能畫出165°的角嗎?

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日,四川成都天府新區兩名四年級學生成功推翻官方用書上的“標準”答案,給新世紀小學教材(北師大版)編寫組發去了郵件,並收到了編寫組的回信。回信中,教材編寫組肯定了兩名學生敢於質疑的探究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同時表示,在教材修訂時,會採納他們的建議。

近年來,小學生指出教材編寫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作業答案“不正確”的新聞,不時出現。這對於教材編寫者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消息”,反映出教材編寫存在不嚴謹、疏漏的問題。但對於教材使用、學生培養來說,卻是好消息。

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使用教材,鼓勵學生探究、批評與質疑,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從這一角度看,被指有疏漏的教材編寫者,也要有開放的心態,聽取使用教材的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完善教材編寫,提高教材質量,共同促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對於小學生指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有人點贊,也有人質疑,爲何連小學生都能發現的問題,教材編寫者、使用教材的教師,卻沒有發現?對於這種質疑聲,需理性看待。

教材編寫者沒有發現,有可能是編校的疏漏,同時沒有就教材內容充分聽取師生意見,導致疏漏存在卻沒有及時發現。若部分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存在迷信教材、迷信標準答案的問題,也就沒有想到教材可能存在問題。

因而,在這方面,別小看了小學生,他們並沒有墨守成規的觀念,在發現教材內容、答案不準確時,也就會直接提出。

小學生對教材標準答案提出質疑,對教材編寫、教材使用、作業佈置以及學生培養,都有諸多啓示。

比如,要提高教材編寫質量,除了編審內部把關之外,更需要建立開放的編寫機制,在編寫、使用過程中,聽取師生的意見,讓師生“挑問題”。這既可減少教材編寫中出現的錯誤、疏漏,又能讓教材更“接地氣”。

此外,也提醒每一位教師,不要打擊學生的探究、質疑精神,而是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標準答案提出挑戰。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有靈活性、創造性,按課程要求給學生講授,也要有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讓教學更具個性化、針對性。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優化教學方式,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啓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

這比照本宣科,讓學生反覆刷題,對照標準答案批改作業,更具挑戰性和創造性,也要求教師有更強的教學能力,重視給學生營造開展自主探究的教學環境。

其實,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啓發學生思考。無論是指出標準答案中的問題,還是探究更多其他答案,都要求在中小學教學中,多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這樣探究式、思考式的開放型學習,纔是學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