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張思思 環球時報記者 高莘】當地時間11 月2 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75 個基點到3.75%至4%之間。這是美聯儲連續第四次加息75 個基點。此前,美聯儲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已經有所體現。11 月1 日,《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第三季度,硅谷在全美創業公司融資交易量中所佔的比例首次跌破了20%,這表明硅谷對初創企業和風險投資的影響力不斷減弱。《華爾街日報》還稱:“硅谷已不再是創業者的天堂。”而其他數據也表明,總部位於硅谷的大型企業在美國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步履維艱,不僅最新季度的財報數據出現大幅利潤下滑,還需大量裁員以保障收支。近期,英國《衛報》更是刊登了題爲“硅谷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的文章。英國《經濟學人》週刊也發問稱,“硅谷依然可以主導全球創新嗎?”

產業優勢決定受關注程度

紐約時報》報道稱,雖然過去十多年中,硅谷的科技公司引領着美國經濟,但在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的背景下,這些公司最新的財報顯示,美國經濟正面臨僵局。其中,Facebook的母公司Meta表現最差,利潤暴跌52%。亞馬遜股價也在近期連續下跌,已跌至2020年4月以來的最低點。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道稱,與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一樣,由於經濟下滑、通脹飆升和利率上升,亞馬遜今年一直在苦苦掙扎。在此背景下,各大公司紛紛實施裁員,以平衡收支。即使業績依然增長的蘋果公司,其首席執行官庫克也表示,蘋果和其他科技公司一樣,爲應對可能出現的衰退,已經放慢了招聘的速度。

大型企業步履維艱,而初創公司則面臨融資難題。據分析機構PitchBook Data和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的數據,在2005年,硅谷還佔有美國所有風險資本投資的三分之一。而今年第三季度,硅谷有586家初創企業進行了風投融資,較去年同期下降40%,是美國主要科技中心中降幅最大的。美國在線AOL創始人史蒂夫·凱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過去10年中,1400家新的風險投資公司在美國中部城市建立,流向這些城市的風險投資增加了600%。”他還提出,拜登8月簽署的《通脹削減法案》也將爲各區域商業科技中心的投資提供更多資金。

“硅谷能發展起來是因其圍繞信息產業,產業優勢是根本性原因。而當其他產業興起的時候,相應的地區就會受到關注。”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還稱:“目前,元宇宙、人工智能還處於概念層面,進行探索的公司不少,但是實際產出不大,所以硅谷‘走下坡路’是正常現象。”

有數據顯示,德克薩斯州有可能是科技企業遷徙的“目的地”之一。根據Relo Tracker報告,2021年,約有62家公司將其總部遷至德克薩斯州。其中,25家公司從加利福尼亞州遷出,多於其他任何州。根據胡佛研究中心今年9月份發佈的研究報告,加利福尼亞州在稅率、懲罰性法規、勞動力成本和生活成本等指標的排名中都接近墊底。

全球科技熱潮降低資源集中度

有分析認爲,美國硅谷呈現“衰落”表現的原因還與近年全球科技熱潮有關。美國調查公司CB Insights數據顯示,全球“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數量在2022年2月初超過了1000家,整體估值達到3.3萬億美元。按國別看,雖然美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仍然最多,但其他國家的“獨角獸”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以中國爲例,中國的“獨角獸”數量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1年底有170家。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中國誕生了約40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增速極快。

此外,從增速、融資規模和整體生態來看,歐洲科創市場已經逐漸可與美國相較。據歐洲風投機構Atomic與Slush創新投資大會合作推出的《2021年歐洲科創生態報告》統計,歐洲科創企業2021年總計融資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是2020年的近3倍;而2021年全球500萬美元以下的融資輪中,歐洲企業佔33%,美國佔35%,顯示歐洲早期初創生態已與美國不相上下。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則稱,全球超過1000家“獨角獸”企業分佈在45個國家和地區,流入美國初創企業的風投份額已從20年前的84%降至目前的不到一半。部分初創企業湧現的地區已經成熟,比如中國北京、英國倫敦或以色列特拉維夫。特別是高速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使得初創公司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爲客戶提供服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硅谷對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全球教育水平上升,也在助力各地科技發展。在10月份發佈的泰晤士高等教育第19版世界大學排名中,美國排名世界前100名大學的數量在下降,只有34所美國大學進入前100名。相比,中國大陸在世界百強榜單中的份額已從2018年的2所上升至今年的7所。而中東正在進行一場由創新和知識驅動的復興,並得到大量投資支持。英國《泰晤士報》稱,人們有理由擔心,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會使知識共享萎縮,全球無法從科研的整體繁榮中充分受益。

硅谷離不開全球化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餘翔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就美國內部而言,《通脹削減法案》將促進美國在多地建設科技中心,美國政府在很多地區會進行科研投入,不一定集中在硅谷。但這一政策的可持續性有待觀察。”他還稱:“美國科技公司不一定集中在硅谷,同時全球科技創新產業也不一定集中在美國。”他認爲,此前美國倡導全球化,並呈現深入發展的態勢,但是目前美國逆全球化浪潮洶湧。所以大浪之下,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國家也在加強科技創新,硅谷地位自然會下降。

而據《洛杉磯時報》報道,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在打破硅谷的全球化。位於硅谷的英偉達和AMD將高端芯片的生產外包給臺積電,但是該法案規定,未經許可從中國臺灣向中國大陸運送這些芯片是非法的。該法案公佈後,英偉達和AMD的股價暴跌。此外,購買中國芯片的美國公司,如總部位於硅谷的蘋果也受到打擊。而這些科技公司的美國公民與中國公司交往的權力也受到控制。這都不利於硅谷的科技轉化與人才交流。

高旭東也稱:“從硅谷的優勢產業特點來看,是不能逆全球化的,否則就會把優勢拱手讓人。而美國‘逆全球化’發展是否能對其自身有利,則取決於短期內是否能建立起產業鏈,這一點並不樂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