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2458|預計4分鐘讀完

智慧種植,獨闢蹊徑。

記者丨何己派

一顆鮮紅嬌弱的草莓,從開始結果到完全成熟,需要多久?

1個月左右時間。

它本是春末夏初的水果,但有溫室大棚,冬天就能迎來草莓上市,這背後,是種植者對栽培技術的鑽研和不斷探索。

聚焦溫室種植場景,給大棚裝上“大腦”,讓作物變“聰明”,正是何陽創辦的中農互聯要探索的主要方向。

這家公司專注於泛農業數據服務,藉助仿真模擬技術和算法的力量,建立作物的最佳生長模型,幫客戶提升農作物產量及降低成本。

4年前纔開始運營,國內融資在A輪水平,中農互聯算得上初出茅廬,但已野心勃勃地開始開拓海外市場,並計劃通過反向併購的方式,於明年年初在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上市。

參加工作前基本沒見過農田的何陽,機緣巧合之下,一腳踏入農業大數據領域。

在他身後,千億數字農業的嶄新篇章,正徐徐鋪開。

1

生長模型

工業大麻,這個普通人不甚瞭解的領域,是中農互聯最先切入,也是最爲關鍵的作物品類。

無需談“麻”色變,工業大麻是指四氫大麻酚(THC)含量低於0.3%的大麻,含毒量低。

它是典型的經濟作物,花、葉、莖稈等均有利用價值,廣泛應用於醫藥、飼料等領域,生長週期短,單位盈利高,有效提取物每公斤達上千美元,是普通農作物的十幾倍至幾十倍。

中國是工業大麻種植大國,管控嚴格,僅有黑龍江和雲南地區獲准種植。

種植面積最多的省份黑龍江,2018年即提出要打造國內甚至全球最大的漢麻產業基地,做強產業鏈加工體系。

工業大麻的銷售、流通環節高度市場化,同時由於種植牌照稀缺,在中國能實現工業大麻規模化種植的,全是付費能力較強的大型企業

何陽相信,如果能啃下這塊硬骨頭,中農互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2019年,中農互聯開始探索工業大麻的精細化種植,和當時市面上大部分競品不同,其選擇從作物的生長研究角度切入。

“簡單地說,是遠程控制的升級版。”何陽向《21CBR》記者介紹,傳統廠商是用人工操作軟件系統以實施溫室內的管控,在遠程控制上下功夫,通過人的經驗判斷加上機器控制自動化設備,完成作物生長過程的調配。

中農互聯的做法,則是多維度採集作物生長數據,利用物聯網傳感器、圖像、光譜等技術手段,研究從空氣溫溼度、微量元素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因素,通過神經網絡不斷優化訓練,最終形成作物最佳生長模型。

在此基礎上,部署在溫室大棚裏的物聯網傳感器會對環境參數進行持續實時監測,系統自動調節參數,從而讓作物達到最佳生長狀態。

這套邏輯用在工業大麻種植上,效果明顯,工業大麻有效提取物CBD和THC含量,分別提升了8%和12%。

“傳統廠商遠程控制的做法,會設一個較寬的閾值,比如最佳溫度可能在30-35攝氏度之間,我們則是直接把區間數據收斂至一個精準的數字。”何陽說。

何陽團隊以免費試驗的形式切入,2020年在黑龍江拿下第一家工業大麻付費客戶之後,迅速在這個圈子不大的市場闖出名聲。

今年年初,公司拿到工業大麻的種植許可牌照,已在黑龍江地區試驗性種植4000株。

2

兩手準備

2018年底,全國有5.39億畝耕地,在不同主體間進行流轉。小農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轉型,更多農業科技可以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種植環節。

這一年,頭頂着某農業信息化公司事業部總經理頭銜的何陽,決定出來創業。他拉上兩個小夥伴,分別負責技術和銷售,成立了中農互聯。

創始團隊的發家業務,是農業衛星遙感大數據服務,對應的平臺爲“耘瞳系統”。

其融合了遙感衛星、氣象衛星、無人機數據,利用自研AI算法及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後,提供標準化數據服務,服務的客戶主要是農業金融機構、農業種植企業、政府部門等。

做了一年,何陽意識到,遙感大數據在農業上的應用仍是個新興市場,“市場接受度還需要幾年的鋪墊,業務推廣存在阻力,同時客單價偏低,在十幾萬至幾十萬之間的水平。”

掉轉航線,2019年,中農互聯切入成熟度更高的溫室大棚數字化方向。

依託作物生長模型的獨特方向以及工業大麻領域的耕耘,公司的運營走上正軌。

這部分業務有個專屬名詞——CEA(可控環境農業)系統,按軟件+硬件收費,主要爲項目制,客單價在幾十萬至大幾百萬的量級不等

中農互聯的兩塊業務形成了互補。

一方面,貢獻公司營收八成左右的CEA系統,擔綱增長引擎,處在標杆項目複製拓展期;另一方面,遙感數據業務,作爲毛利較高的現金流業務存在,仍在不斷拓展新場景。

何陽堅信,千億規模的中國農業數字化市場前景廣闊,“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呼聲、鄉村振興等政策方向,以及亟待解決的農村勞動力短缺等問題,都催動數字農業展現出新的變化。

“根據我們的測算,僅黑龍江的工業大麻種植數字化的潛在市場,就有70億元左右。”何陽說。

3

揚帆出海

陽預估,公司已建立1-2年的技術領先優勢,未來可覆蓋國內絕大部分工業大麻市場。目前,中農互聯的年營收在千萬量級。

工業大麻之後,中農互聯一邊做項目,一邊找市場,接着又覆蓋了草莓、小番茄、大葉生菜這三類作物品種,服務對象包括北京市農業局,以及全國各地的大型種植基地、農業產業園等。

不同作物的生長模型並不通用,做一個作物模型,往往需要3-4個連續的成長週期,算下來需要一年半到兩年左右時間來構建,成本並不低,因此,選擇哪些品類就格外重要。

何陽表示,公司現階段佈局的四大作物,共同特點在於溫室種植比例高、高附加值、規模化種植,生菜、小草莓和小番茄,50%的產量都由大型企業產生。

“目前還有4-6種作物,正處在模型構建或前期數據收集階段。”他透露。

數字農業賽道還沒有出現絕對巨頭,玩家們的收入基本維持在千萬級,各自專注的細分方向不一,競爭態勢較爲分散。

中農互聯正加緊將數據積累和算法轉化爲先發優勢,搶佔更大的市場份額。

“前幾年,農業一直不是熱門賽道,最近半年突然火熱起來。”何陽感嘆。

拓展海外業務,已在計劃表裏。

何陽希望,藉助在加拿大上市完成品牌背書,進入蓬勃發展的北美工業大麻市場。同時,基於國外更爲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磨作物生長模型和技術,用海外市場的服務經驗反哺國內業務。

“目前已經在談的大麻種植商大概有5-6家,其他作物類型的3-4家,可以作爲我們最早一批海外種子用戶。”何陽透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