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席連線丨李迅雷: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在哪裏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和實踐路徑。

近日,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迅雷做客澎湃新聞《首席連線》直播間,就中國經濟發展將迎來哪些新機遇,帶來了最新分析展望。

以下爲澎湃新聞與李迅雷對話實錄(略經編輯):

澎湃新聞:您怎麼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您認爲“中國式現代化”對經濟發展提出了哪些要求?

李迅雷:“中國式現代化”非常有意義,也是一個全新的提法。它有幾個要點。第一,它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其目標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縱觀西方國家諸多的現代化,可能還是建立在貧富差距比較大的基礎之上,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或者階層分化、階層固化等諸多問題。這是我們跟西方一個顯著的不同點。

第二,到目前爲止,全球還沒有一個4億人以上的大國成爲現代化國家。中國現在人口超過14億,所以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想這也是史無前例的,作爲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第三,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建立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古老的文明基礎上綻放新的光芒。同時,它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

所以就這方面來講,“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要實現,我想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恐怕比較曲折。因爲我們面對的是當前比較差的國際環境,尤其在目前地緣政治衝突比較明顯、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壓力下,要以和平發展的道路,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確實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

澎湃新聞:報告還提出,未來五年,我們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您認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有哪些?

李迅雷:高質量發展建立在新的發展模式基礎之上。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模式。所以,它的動力一方面來自國內,通過投資、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要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吸引更多外資來參與經濟建設。同時,通過對外開放增加出口,而且是高質量、高水平的出口,以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高質量增長模式。這跟過去的粗放式增長,即勞動密集型、附加值水平比較低的出口模式有顯著區別,這也是二十大對開放經濟提出的新要求。

澎湃新聞:您認爲擴大內需戰略如何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這種結合可能帶來哪些變化?

李迅雷:我覺得這包括兩個層面。首先從供給角度,我們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經濟結構、企業的槓桿率、庫存率水平更加合理,這是2016年就提出來的目標。

其次,從需求的角度看,擴內需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投資,另一方面是消費。過去,投資的佔比偏大,如果再處理不好,就會出現投資回報率下降、產能過剩、庫存增高等問題。比如,當前房地產就面臨着調整:過去中國經濟增長對投資拉動的依賴度比較大,無論是房地產投資,還是基建投資,尤其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偏大,大約佔四分之一。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放緩,這一模式難以爲繼,所以管理層很早就提出來“房住不炒”。

而在新發展格局下,一方面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叫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然後再補短板,另一方面則要擴內需、推動自主創新發展,所以可能更大程度上要從消費端發力。

促消費和共同富裕目標也是相輔相成的。因爲中產羣體的增加,對拉動消費是非常有利的。很多目標組合起來其實就構成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比如,我們通過自主創新,通過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通過一些產品、消費升級,來推進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

從供給端,過去我們更多依賴於房地產,今後可能依靠補短板和發展自主創新來提高供給能力,即在科技含量高的領域做強、做大。例如,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使得經濟增長質量更高。我覺得,這跟過去的粗放式高增長相比還是有顯著的不同。

澎湃新聞: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在此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接下來房地產復甦的斜率和持續性?

李迅雷:從房地產開發投資數據看,1-10月份負增長8.8%,說明這一輪房地產調整深度比較大,持續時間也比較長。所以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要把當前房地產走弱當作短期的調整。可能這一輪調整,是對應過去20年多年房地產長週期上行階段所作的必要修正,修正時間會比較長。

同時,我想我們還比較有信心,即中國房地產走的道路跟歐美、日本是不一樣的。不僅因爲我們很早就提出來“房住不炒”,而且採取了“因城施策”“一城一策”,還很早就通過諸多舉措,如限價、限購、限貸等等。這就意味着,房地產調控基本上是可控的,還是能夠實現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目標的,所以我想調整時間會比較長,但是調整的斜率會比較平緩。

這也給經濟轉型留出了一定的空間。如果房地產像美國、日本那樣,採取加息手段導致泡沫破滅,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這種方式,顯然會對經濟傷害比較大。我想房地產的下行斜率應該會比較平緩,整體的調整過程還是在可控範圍裏,因此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比較小。

澎湃新聞: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您認爲這傳達出了哪些信號?

李迅雷:我想,第一個信號就是把實體經濟放在主體位置,着力點在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發展好了,真正受惠的是廣大老百姓。

過去,金融對經濟的貢獻還是偏大,房地產對經濟拉動的作用還是過大,經濟對金融和房地產的總體依賴度還是偏大。以銀行爲例,在中國上市公司淨利潤中,銀行利潤佔總額的40%以上,顯然這個比重是過高的。今後,我們要增強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功能,而不是讓金融充當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角色。

同樣,房地產也是如此。我們堅持“房住不炒”,因爲房地產具有投資和消費雙重屬性,從投資角度看,它也是準金融類的產業。如果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那麼經濟的重心還是在發展實體經濟方面,尤其在自主創新領域,這就可以避免“大水漫灌”、脫實向虛的局面。

同時,也可以緩解收入分化現象,更加逼近共同富裕目標。我覺得,做強做大實體經濟,對我們老百姓來講是件好事情;也是讓大衆的心態更加穩定,發揚工匠精神,而不是想着一夜暴富,想着利用市場的波動賺快錢——事實證明,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都會引發諸多的風險,引發個人資產的損失。

所以我想,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是讓大家的預期更加平穩,讓按勞分配、勤勞致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澎湃新聞: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從制度建設角度而言,有哪些着力點可以實現這樣的目標?

李迅雷:我覺得,報告提出要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增加直接融資比重,對資本市場來講應該是非常必要的。因爲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就融資結構而言,還是銀行間接融資的佔比過大,直接融資的佔比相對較小。當然,這幾年隨着註冊制、科創板等金融市場創新,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尤其股權融資規模也在顯著上升。

我想從着力點來講,還是更多要考慮金融怎麼服務實體經濟,怎樣爲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便利的融資服務,包括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便利性。這樣能夠促進實體經濟良性發展,高水平發展纔有了保障。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資本市場的規範發展、資本市場的改革還是需要繼續推進下去。比如從註冊制試點,到未來全面推行註冊制;同時,加大退市制度,通過優勝劣汰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這樣對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能夠起到相互支持或者示範作用。

健全資本市場功能,當然包括投資功能,即要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資本市場也是一個重要渠道,過去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主要來自房地產,今後房地產市場調整了,那麼,資本市場應該要成爲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這就要求上市公司更加規範、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完善,上市公司可以藉助資本市場,進行併購重組、管理層持股或回購、增強社會責任等方式,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提升公司的價值,從而更多地回報股東。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在此發展過程中,還要堅持對外開放,讓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助推人民幣匯率的國際化,使得開放度能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能夠做大,能夠吸引更多外資進入國內市場,這樣也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形成。

澎湃新聞: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您認爲在科技創新主題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增長點可能在哪裏?

李迅雷:過去中國經濟主要靠加工業、出口、房地產來拉動。從目前來講,這種模式越來越難持續了。隨着人口老齡化,中國的勞動力數量將持續減少,勞動成本也會提高。房地產也面臨着雙重壓力,一方面是城鎮化進程放緩,另一方面是老齡化速度加快。在此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傳統動能已經難以支持經濟的平穩增長,所以需要有新動能。

新的動能在於創新,在於發展,在於新舊動能的轉換,所以這次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到了相關內容。比如在能源領域和糧食領域要確保安全,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在一些短板方面要加大力度,使得經濟增長有可持續性,經濟增長中高科技的佔比不斷提升,在數字經濟大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工具被廣泛應用,來助推中國經濟向數字化方向發展。

澎湃新聞: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您認爲這釋放了哪些信號?

李迅雷:在能源安全方面,如今歐盟面臨着冬季來臨之後的能源短缺問題。而通過國家支持,我們在光伏、風能方面發展得非常迅猛,在全球已經非常有優勢。今後,可能能源安全方面對於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度要進一步降低,避免受制於人。同時,我們在光伏、風電、核電或氫能方面,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糧食安全方面,我們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雖然我們的糧食產量已經是全球第一,但還是需要有更多的進口。今後要確保糧食安全,就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的供給能力,提高糧食產量,這就需要發展種糧、種子培育技術等。這方面,我們還是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確保糧食安全。

另外,由於受到疫情和俄烏衝突的影響,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增加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今後我們也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我們要自主創新,在一些關鍵領域要有自主供給的能力,纔可以比較少地受制於人。比如在半導體領域,其產業鏈非常長,目前我們還是受到了種種約束,今後在這方面還是要大力發展,每一環節都要有可替代、可供給的解決方案。

其他方面就更多了。總體來講,補短板部分是我們今後發展的一個大方向,也給將來形成了一個好賽道。

澎湃新聞:海外來看,美國經濟衰退陰影持續籠罩,歐洲能源危機也是迷霧重重。您認爲這些外圍因素對國內經濟可能會有哪些影響?

李迅雷:傳導影響應該還比較明顯。就大宗商品而言,中國的能源需求量非常大,無論原油還是天然氣。因爲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佔比約30%,而人口占比約18%。可以想見,我們對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非常大。比如,我國好幾種大宗商品的消費量已經佔全球的50%左右,當然希望大宗商品價格能穩定。

但現在,美國通脹陰霾揮之不去,戰爭硝煙也沒有散去,給未來帶來了不確定性。儘管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比如中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爲主、中國的煤炭儲量和產量又是全球第一。所以,這一輪對我們的影響相對比較小,但也不排除未來由於戰爭升級導致全球原油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風險,還得加以防範。

另外,由於歐美經濟衰退,尤其美國要遏制中國發展,也要從很多領域限制中國,因此當前環境相對過去全球經濟模式有顯著變化。過去,歐美國家願意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商品,因爲這些商品大部分價廉物美,在目前美元作爲全球貨幣的體系下,可以獲得更高性價比。隨着全球政治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現在中國出口,尤其某些商品的出口也受到了種種限制。而更大的問題是歐美經濟的衰退跡象越來越明顯,需求大幅下降,10月份我國出口已經出現負增長,估計明年出口將維持低增長。

這些影響,過去沒有遇到過,所以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擴內需來抵衝外需的不足,通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來降低對芯片、新材料、高精尖等商品的進口依賴度。

澎湃新聞:國內來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870269億元,同比增長3.0%。您認爲當前我國經濟的復甦程度如何,您怎麼看今年四季度以及明年的宏觀經濟走勢?

李迅雷:今年來講,全球經濟增速都在放緩,中國也不例外。我們前三季度的GDP增速是3%,三季度明顯回升,好於預期,四季度還是存在內需不足的壓力,我估計今年全年的GDP增速很難超過4%,這其實也受到房地產的拖累。

第二,出口也呈現出前高後低的走勢。再加上目前受疫情影響,消費增速也低於預期。我估計這一趨勢明年可能還會持續,所以我們還是要對當前國內外諸多不利因素之於經濟的影響有充分的預估,既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驚慌失措。

明年中國的GDP增速應該高於今年:今年二季度是一個低點,三季度之後GDP會出現比較穩步的回升。再加上現在國家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也給予經濟比較大的支持,所以對未來還是可以謹慎樂觀的。

但是不能過度樂觀,以爲經濟還可以回到2019年以前的水平。人口老齡化加速使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房地產深度調整,這些因素的影響纔剛剛開始,可能會影響未來很長一段時間。

澎湃新聞:展望後市,您認爲A股市場的投資方向和大類資產配置該如何選擇?您最爲看好的投資主題有哪些?

李迅雷:我想,首先,經濟要從高增長向高質量增長邁進,所以市場要高水平地開放,市場經濟要高水平地發展。其次,經濟建設要着力於實體經濟,金融地產的預期要降低,實體經濟的預期要增強。實體經濟中,報告又提到要建設質量強國、製造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這些其實都對應着相關的產業和機會。

因此一方面,我們資產要配置於新興產業和新的主題、新的賽道,這非常明確。相應的,對於傳統的賽道、傳統的項目,我們要降低配置。

我覺得還有一個大的理念,是房地產高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資產配置中,過去中國居民家庭習慣於房價只漲不跌,買房必賺錢。今後,我們可能要降低對房地產的配置。比如美國房地產配置在居民家庭中的佔比大概爲30%,我們現在在60%左右,是不是有必要調整、減少配置?

但是對於權益類資產,居民家庭的整體配置還是比較低的,尤其目前由於諸多因素導致市場估值水平大幅度下移。我想這個階段應該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增強權益資產配置的時機,而且這個時期的持續時間還會比較長——股市往往不是一個尖底,可能是在底部反覆震盪,形成鍋底模式。這給了大家比較長時間的建倉機會,這是我個人的判斷。

圍繞報告,我想有兩方面,一是對於要建立的製造業強國,我們需對相關產業進行扶持,推動其發展。二要着眼於安全,包括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從安全角度來看,哪些地方必須要守住底線,哪些地方要提高供給能力,這也是非常明確的機會。

另一方面,要圍繞“共同富裕”話題來進行資產配置。共同富裕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是消費能力的提升,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提高。而公共服務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提升,可能就要降低老百姓在教育、醫療領域的支出,又會對這兩個板塊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大家可能也需要思考。

同時,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那麼我們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但同時,對於無序擴張的壟斷性行業還是要進行一定的限制。這會帶來什麼樣的機會?對某些局部領域、行業或企業又會有什麼限制?這方面大家也得思考。

總而言之,我想大家還是要認真學習、領會報告的內容,給資產配置一個明確方向。

澎湃新聞:對於近期A股融資融券標的股票範圍的首次擴容,您認爲有哪些現實意義?

李迅雷:這其實是增強市場的一個信號,是希望市場能夠穩定。融資融券實際上是槓桿,在市場比較低迷的時候,通過融資融券標的擴大的方式來增強市場的活躍度,增加交易量,提高槓杆,其實也有利於市場活躍,應該對市場而言是一個利好。

澎湃新聞:中國證監會近日表示,將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拓寬境外上市融資渠道,加強與香港市場的務實合作;港交所近日也宣佈要修改規則,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您認爲,未來企業在赴港上市、投資者在投資港股市場方面會有哪些新的變化?

李迅雷:我覺得有幾個變化。第一,中國香港股市的活躍度應該會進一步提高。香港的後盾是內地,有內地這樣巨大的市場、巨大的產業,香港的上市資源應該還是比較多的。香港市場的活躍和發展,我想應該還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目前港股的估值水平處在歷史最低點,也是全球主要股市中估值水平最低的,故2023年估計存在較大的上漲空間。通過在融資和投資兩方面給予香港市場一定的便利性,也有利於提升當前香港市場權益資產的估值水平。對於該市場,投資的潛在價值是非常明顯的,現在缺乏的就是流動性。

如果說進一步提高市場的開放度,吸引更多資金進入香港市場,或者香港市場與滬、深兩市加強互動、加強協作,使得內地、香港兩大市場之間的互動性能夠進一步加大,也有利於內地投資者參與香港市場。

香港市場的繁榮,反過來又能夠促進滬、深兩地市場的繁榮,這是互利互惠、相互打通提高A股市場的國際化水平,同時也有利於吸引更多海外資金到港股市場,到A股市場進行投資。

澎湃新聞:您認爲科創板引入做市制度,對於資本市場有怎樣的意義?

李迅雷:科創板推行的是註冊制。目前來講,註冊制實行的時間還不長,投資者對於科創板市場估值的認知可能還存在一些困難,不知道什麼是低估、什麼是高估、什麼是合理。通過做市制度,可以對投資者的理性投資、合理估值可以起到引導作用。因此一來交易能夠進一步活躍,二來在圍繞着合理估值範圍進行做市,也能夠對廣大投資者有引導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