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羣說:“全球供應鏈的建立和持續並不源於任何政策決策者的支配,而是經濟發展的自然原因。”

全球經濟正在重塑供應鏈,但該如何建造更強韌、更可持續而且更安全的新模式?脆弱的全球經濟又能否經受得起轉換模式所帶來的高額成本?

15日,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馮慧蘭在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上強調了國際貿易規則的重要性,她稱,世貿組織(WTO)或區域協議應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發揮作用。

在提及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時,馮慧蘭稱,應該有關於補貼的國際規則,對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因爲安全問題使用例外清單做出規定。“地緣政治和安全上的考慮是存在的,但我們需要以一種建立信任並提供可預測性的方式來處理。否則,這可能會導致更高的成本。”馮慧蘭說,最終爲更高成本買單的,可能將是消費者,以及被全球價值鏈拒之門外的發展中國家。

”會看到更多區域價值鏈的發展“

拜耳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處方藥事業部全球總裁奧爾裏希(Stefan Oelrich)稱,拜耳的供應鏈中約有9萬個供應商,供應鏈中發生着大約爲900億美元的貨物採購。

“當然,我們必須在供應鏈中創造多樣化,以便有一個備選計劃,以防出現問題。但令我驚訝的是,即使是那些疫情期間需求量很大的藥品,我們實際上也成功保持着我們的供應鏈運作。”奧爾裏希說,我認爲這證明了一個觀點,以衛生行業爲例,世界各地都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爲這些商品創造供應,也許其他行業也可以從中學習。

普華永道全球主席羅浩智(Bob Moritz)表示,當企業想要實現供應鏈現代化,朝着現代的、更適用於未來需求的供應鏈方向發展,就必須明白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以便更透明地在供應和需求端做出決定。他說,企業應該從三個方面下手改造供應鏈:第一,要考慮到支撐供應鏈方面的依賴性、集中度、多樣性和風險;第二,要利用技術、數據、人工智能來提高預測能力,從而在消費者定價、體驗和供應鏈方面做出快速反應;第三,每個利益相關方都應享有機會。

“從醫藥或醫療保健的領域來說,重要的不一定是生產,而應該是更多地分享必要的數據,以進行研究,推動發展。因此,我們的現代供應鏈必須專注於在全球基礎上的信息共享。我們實際上可以更快地、更有效地、更高效地做到這一點,以達到最終的生產並與這9萬個供應商進行接觸。”羅浩智說。

馮慧蘭也表示,企業必須適應性強、反應速度快並能夠使用信息。“我認爲企業迴流或者近岸化也會發生,而且我認爲,我們會看到更多區域價值鏈的發展。”馮慧蘭表示,在國家層面,應有正確的貿易和投資政策,同時推進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連通性。

”全球供應鏈源於經濟發展的自然原因“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羣在論壇上表示,疫情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全球供應鏈,“但全球供應鏈的建立和持續並不源於任何政策決策者的支配,而是經濟發展的自然原因。其好處是顯然易見的,美國、中國和世界其他經濟體在過去四十年都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但同時,金立羣說,全球化的經濟也使得貧富差距擴大,這需要更好的社會政策來解決,而不是供應鏈或商業化的改變。“社會政策必須得到改善,以應對不利的一面。”他稱。

金立羣說,亞投行成立至今,成員數量已經從57個增至105個,同時亞投行也與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銀行保持着良好的工作關係。

“我們認爲,如果不與世界其他地區保持密切的關係,亞洲就不能健康地發展下去。增強連通性意味着,我們希望縮短運輸距離,提高運輸效率,這對緩解氣候變化是有好處的。”金立羣稱。

金立羣舉例說,當亞投行在拉丁美洲資助一個公路項目,這將有助於減少該大陸的運輸成本,以及從拉丁美洲的港口到亞洲80個港口的運輸成本。“因此,我們相信連通性對於經濟效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挑戰非常重要。我們促進可再生能源,並幫助許多國家努力實現淨零目標。”他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