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雲帆 上海報道

在企業財會科目中,“其他應收款”科目是上市公司遭遇資金佔用的“重災區”。然而近期新曝光的一則案例,“其他應收款”這一與主業關聯較低的科目,竟然能影響當期半數以上的主營業務利潤。

11月19日,上市僅一年多的環保行業公司卓錦股份(688701.SH)公告,公司收到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浙江監管局出具的《警示函》,因公司存在項目少計成本的現象,其導致公司2021年業績大幅下修。

警示函雖已下發,圍繞卓錦股份財務違規操作的靴子或尚未完全落下。

一位審計行業人士向記者提出了他的質疑:“修正數據前後的會計科目,在會計性質上有天壤之別,一個是支付給客戶的,一個是支付給供應商的,正常情況下是絕不可能搞錯的。包括公司對錯計成本的原因也未能進行明確的解釋”。

離奇的更正

據警示函內容,浙江證監局在現場勘查中發現公司存在項目少計成本的現象,其導致2021年年度報告、2022年一季度報告及2022年半年報的財務信息披露不準確。浙江證監會據此判斷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卓未龍、董祕胡虞、財務總監姚羣英存在主要責任,並則成公司推動相關整改工作。

此前,卓錦股份披露了涵蓋三個報告期的財務更新數據。其中2021財年更新後數據導致當年公司歸屬母公司淨利較原值下降2286萬,至1717萬,降幅達到57%。

對於如此巨大變動,公司卻解釋稱,在 2021 年度開展的個別土壤修復業務過程中,公司在與終端協同處置單位的處置費用結算中存在少記經營成本的會計差錯。

記者翻閱更正信息發現,從報表修訂情況來看,此次更正主要圍繞兩個會計科目之間的結轉:公司2021年“其他應收賬”在更正後下修2937萬元,同年公司總成本增加2796萬元,信用減值損失增加908萬元——即原本應記在營業成本中的項目,被記成了其他應收款。

而進一步通過公司披露的相關信息和對比則發現,公司其他應收賬中大部分爲押金保證金,而據環境工程行業人士告訴記者,該部分款項往往指代履約保證金,主要是向下遊客戶支付的,一般會出現在公司與強勢下游的業務往來中。

“一般這部分保證金是供應商向下遊客戶支付,用處是保障供應按時交付。”該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上游供應延時交付的情況下,下游客戶可能會遭到拖累面臨一些違約的情況,所以強勢的客戶會要求上游支付履約保證金,轉移不屬於自身的延時責任。”

更離奇的是,先期被記作向客戶支付的履約保證金的科目,最終在更正後,竟然變成了向供應商支付的成本。

一位審計人士告訴記者:“履約保證金一般是根據合同約定的保證金比例向客戶支付的,成本款一般是向供應商支付的,款項性質與保證金存在天壤之別。卓錦股份把2021年實際性質爲處置費用的成本款項以保證金的名義計入了其他應收款,明顯是存在問題的。”

另一位審計人士也告訴記者:“按照一般會計原則,其他應收賬作爲主營業務之外的科目,其一般只會通過壞賬計提轉結的方式影響公司當期業績。如果是客戶無力償還,應計入壞賬而不是營業成本,如果是自己未能履約也不太可能忘記結轉。”

上市當年變臉背後的隱憂

卓錦股份主營綜合環保治理服務與環保產品銷售服務等,主業包括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廢氣固廢處理處置、水體修復等。公司早前在美股上市,曾用“卓錦環境”作爲公司簡稱,直至2018年退市,並在2020年開始接收海通證券輔導,並籌備科創板上市工作,2021年9月正式登陸科創板。

2018年以來,受困於宏觀經濟環境,融資平臺融資能力受限,環保企業光景自2019年以來每況愈下,企業賬期賬齡普遍拉長,壞賬墊資的情況不斷增加。

卓錦股份也未能倖免於行業基本面的衰弱。IPO前的財務數據顯示,卓錦股份2017年至2020年營業收入分別爲1.56億、2.10億、2.91億、3.40億;歸屬母公司淨利分別爲4674萬元、5623萬元、4029萬元和3255萬元。

參照更正後的數據,公司2021年總收入升至4.1億元,較2017年提升162%,2021年利潤1717萬,反較2017年縮水48%,銷售毛利從2018年最高的49%下降到2021年的34.22%,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異常嚴峻。

不過,剔除宏觀層面收入利潤外,記者發現,卓錦股份IPO前後“變臉”的不止是利潤,還包括“履約保證金”的使用。

卓錦股份招股書顯示,公司2018年至2020年其他應收款分別爲839.8萬、761.3萬和1186萬,數量相當有限。但至2021年年,公司其他應收款科目增至更正後2204萬(更正前爲5142萬),同比增長近一倍。但公司收入又沒有如此明顯的增速。

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履約保證金一般以合同金額爲基準,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收取。在收入未有翻倍增長的前提下,履約保證金餘額的數量一般也不會猛增。

記者就公司更正財務數據,包括履約保證金使用的問題向卓錦股份發出採訪要求,但截至發稿前未收到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