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國研發費用的投入及高新技術的發展,中國專利量質齊升。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最新發布的2022年《世界知識產權指標》(WIPI)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與以往經濟衰退的趨勢相反,在2020年的新冠病毒大流行高峯期,知識產權申請量依然強勁,並在2021年實現飆升。

2021年,全球專利、商標和外觀設計的知識產權申請量創下新高,展現了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的韌性。報告彙編了大約150個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的最新數據中,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大幅增長。

WIPO總幹事鄧鴻森說:“WIPI的最新數據顯示,知識產權申請量持續不斷地增長,主要是由亞洲的增長所推動,其他地區也大多呈上升趨勢。”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中心仲裁員、調解員,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創始人遊閩鍵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專利申請持續增長,有效專利數量加速增長,高價值發明專利創造和儲備不斷加強。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紮實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的成果,知識產權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實現了量質齊升。隨着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加快,中國創新主體創新成績也得到了國際組織的認可。

中國專利量質齊升

當前,中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

報告顯示,2021年,世界各地的創新者提交了340萬件專利申請,同比增長3.6%,亞洲各主管局受理的申請量佔全世界總申請量的67.6%。中國(+5.5%)、韓國(+2.5%)和印度(+5.5%),2021年當地專利申請量增長強勁,推動了全球專利申請量的增長,促使亞洲申請量所佔份額超過了三分之二的門檻。美國(-1.2%)、日本(-1.7%)和德國(-3.9%)的當地專利申請活動量在2021年有所下降。

在2021年全球範圍內的總共340萬件專利申請中,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在2021年受理了159萬件專利申請,這一數量與排名第二至第十三的12個主管局的總和相近。主要受中國長期增長的推動,亞洲各主管局在2021年受理的申請數量佔全世界申請總量的三分之二(67.6%),相比2011年的54.6%有顯著增加。全球有效專利數量在2021年增長了4.2%,達到約1650萬件。中國的有效專利數量達到360萬件,超過美國成爲2021年有效專利數量最多的管轄區域。

專利的價值核心在於市場價值。

今年頒佈的首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全球獎”,5家企業從62個國家的272家申報企業中勝出,兩家中國企業捧得獎盃。

獲獎企業之一——上海科技企業上海芯龍光電,也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芯龍光電副總經理魏民表示,作爲一家年輕的企業,知識產權能讓他們有更大的視野和更高的追求。自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生效實施以來,他們更是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收穫了爆發式增長。就在剛結束的第五屆進博會上,魏民他們就在集成電路專區找到了半導體老牌供應商德州儀器,在服貿展區對接了軟件供應商,還在汽車展區與各大汽車品牌學習交流。

高科技企業對專利的重視也體現在了數據上。

根據此前公佈的WIPO及相關數據,當前,每三項發明中就有一項與數字技術相關;過去5年,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與數字化相關的創新專利比所有其他專利的增長速度快170%。數字經濟已成爲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分別佔到全球47個主要國家經濟體量的45.5%和中國GDP比重的39.8%。

作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幾項重要指標,《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3%,版權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7.5%,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達到3500億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

完善知識產權保護

就在今年9月發佈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的排名從2021年的12位升至全球第11位。鄧鴻森說,中國取得的成績顯示了國家將創新作爲增長引擎,給予大量關注的結果。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知識產權,有五年的戰略計劃,能夠協調知識產權政策制定,中國以非常全面的方式創建創新生態系統,這是中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尤其是2018年以來,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律修訂和政策制定工作已加速推進。

2019年修正的《反不正當競爭法》、2020年修正的《專利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部門法均增加了懲罰性賠償條款。2020年公佈的《民法典》規定了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標誌着懲罰性賠償在知識產權領域實現“全覆蓋”。

2019年4月23日公佈的《商標法》修改決定中,明確將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由修改前的三倍以下,提高到五倍以下,並將法定賠償額上限從30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懲罰性賠償額度達到國際較高水平。

在此基礎上,2019年的《關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進一步提出,加快《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的修改完善,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加大損害賠償力度。

而在《“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中,除了行政保護方面的內容,提出全面建立並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

高科技企業也在多個場合強調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作爲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華爲在2021年的PCT申請量就接近7000件,創下PCT的歷史最高,並連續5年穩居全球第一。

在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發佈會上,華爲知識產權部部長樊志勇向鄧鴻森以及全球觀衆分享觀點時表示,他們主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是一項冒險的工作,也是一項長期投資。一旦投資,必須等待多年才能獲得回報,所以,沒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創新就無法持續。”

樊志勇說,如果一家公司開發的產品很容易就能被其他公司複製,那麼所有人都會選擇用更低的成本去複製現有技術,而不是去投資超越現有技術的更好的產品。如果公司不能收取專利許可費來彌補他們用於研發開放標準的數十億美元投入,那麼就沒有公司願意投入,因爲這樣就基本意味着,把你最好的技術貢獻出來,讓所有人免費使用。可以說,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在剝奪用戶使用更好的技術的權利。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律與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楊勇對第一財經表示,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知識產權的質量還有不足。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不僅要有數量上的優勢,還需在一些關鍵領域有優勢。“未來知識產權的質量發展將是核心,通過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營造全社會對優秀知識產權尊重的態度,全面推動和提高我國知識產權的質量。”

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春泉則認爲,我國企業申請專利數量現在非常大,但是也存在弱商業價值專利甚至是無商業價值的專利,目前政策開始調整,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取消補貼。

“企業專利是自己研發的法律保護舉措,國家要激勵創新引導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我國對科研的激勵應該轉向國家投資做好高校、科研機構等基礎研究工作,政府可以資助大型基礎設備,以及其他企業難以承擔的但是對於科技發展又很重要的領域。”劉春泉說。

他表示,目前知識產權發展要從撒胡椒麪式的普遍的政策激勵,逐步轉向做好科研政策法律,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的公共服務,通過市場競爭讓企業自己創新。“市場是有敏銳的洞察力的,看清方向了自己投資承擔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