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何柳穎報道 歐盟的半導體“雄心”愈加堅決。

11月23日消息顯示,歐盟國家同意爲增強歐盟的半導體生產能力撥款逾400億歐元。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表示,該協議得到了歐盟各國大使的支持。同時,該協議將擴大“同類首創”(first-of-a-kind)的芯片工廠範圍,(使其)有資格獲得國家援助,但不會將所有汽車芯片都包括在內。據悉,預計歐盟各國部長將在下個月的會議上批准這一協議。

今年2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醞釀已久的《歐洲芯片法案》(A Chips Act for Europe)。根據法案,到2030年,歐盟擬動用超過430億歐元的公共和私有資金,支持芯片生產、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並大力建設大型芯片製造廠。歐盟在法案中還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30年,將芯片產量佔全球的份額從目前的10%提高至20%。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歐洲芯片法案》出爐的前幾天,美國衆議院通過了《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其中包括對芯片製造業提供500多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後來,“瘦身版”的《芯片與科學法案》獲得通過並由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生效。美國之外,韓國、日本、印度等國也相繼出臺與半導體產業相關的政策支持與指引。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實踐教授胡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疫情暴發、供應鏈生變,疊加俄烏衝突的發生,使世界供應鏈迎來重新佈局,特別是針對半導體等重點產業,各國的佈局考量已經逐漸從原來的經濟效率優先轉爲國家安全優先。

在胡捷看來,對於當地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而言,歐盟法案擬動用的400多億歐元僅是“杯水車薪”,最重要的是表明了一種態度,優化產業生態環境,並以此撬動大量的民間投資。

雄心:市佔率翻倍至20%

沒有芯片就沒有數字 (There is no digital without chips)。

2021年9月1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發表年度國情諮文時提出了這句話。當時的馮德萊恩進一步表示,由於半導體短缺,儘管需求不斷增長,但整個生產線已經在以較低的速度運轉。儘管全球需求出現爆炸式增長,但歐洲在價值鏈(從設計到製造)上的份額卻出現了萎縮。

她強調,這不僅僅是競爭力的問題,也是一個技術主權問題。在此背景下,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將提出一項歐洲芯片法案。

2022年2月,備受關注的《歐洲芯片法案》正式出爐,希望藉此解決半導體的短缺問題,以及加強歐洲的技術領先地位。具體來看,這一法案包含多個目標,包括加強歐洲在“更小更快”芯片上的研究、加強高端芯片設計、製造和封裝方面的創新能力,同時要解決技能短缺的問題,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以及培養熟練勞動力。其中最爲矚目的,是到2030年,將芯片產量佔全球的份額從目前的10%提高至20%。

歐盟認爲,歐洲在半導體的特定領域具備優勢,例如電力電子元件、射頻和模擬器件、傳感器和微控制器的設計(這些器件廣泛應用於汽車和製造業),在運營大型芯片製造廠所需的材料和設備方面,歐洲也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 

但是,歐洲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總體份額僅爲10%,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第三國供應商。根據歐盟公佈的數據,在半導體供應鏈上,歐盟在設備製造領域的市場份額爲23%,在原材料/硅片領域佔14%,在芯片設計領域佔8%,而在IP/電子設計領域,僅佔2%。 

考慮到需求的快速增長、供應鏈進一步中斷的可能以及地緣政治的緊張,歐盟認爲其必須發揮自身優勢,建立有效機制,在全球產業鏈中確立更大的領導地位,以確保供應安全。

另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新近發佈的報告,在半導體設計領域,歐洲的市場份額下降趨勢明顯,從2005年的12%下滑至2020年的10%,並預測將在2030年進一步跌至8%。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歐盟迅速推動芯片領域的立法進程。

萬創投行董事總經理耿佳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歐洲這一法案主要由兩方面原因促成。一是產業供應鏈安全層面,歐盟希望更好地發展汽車、消費電子等產業,並保障不受其他國家制約。二是國家安全層面,半導體在國家安全領域大量運用,例如導彈、飛機、運載火箭等,目前包括歐洲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在加大對本國半導體產業的投資。

現狀:差異化發展與供應危機

在受訪專家看來,半導體產業其實早就走在差異化的道路上。

安邦智庫半導體產業顧問莫大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三星做存儲器,臺積做代工,英特爾做CPU,英偉達做GPU等,而歐洲三大廠做汽車電子、功率電子等。

所言的三大廠,是指歐洲處於領先地位的半導體企業,包括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在汽車半導體領域,這三家歐企的市場地位遙遙領先。 

數據顯示,在汽車半導體市場,2021年英飛凌的銷售額達57.25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恩智浦緊隨其後,年銷售額達54.93億美元,意法半導體以36.5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排名第五。以市場份額計算,三者分別佔8.3%、8.0%以及5.3%。莫大康認爲,儘管以上企業的工藝製程並非最先進,但整體水平高,在全球也是處於壟斷地位。

同時,荷蘭光刻機生產企業阿斯麥(ASML)也在光刻機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臺積電、三星、英特爾、英偉達等芯片製造商均是其客戶。根據公司公佈的財務數據,ASML去年全年淨銷售額達到186億歐元,毛利率爲52.7%,淨利潤59億歐元,可謂賺得盆滿鉢滿。

不過,即便頭部企業實力雄厚,全球供應鏈的生變也使得歐盟愈發不安。

“近期全球半導體短缺,迫使汽車、醫療設備等多個行業的工廠關閉。在汽車行業,一些成員國的產量在2021年下降了三分之一。這清楚地表明,在複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半導體價值鏈在全球範圍內對少數參與者的極度依賴,這同時也表明了半導體對歐洲工業和社會的重要性。”歐盟在介紹法案的新聞稿中這樣表述。

耿佳帥向記者表示,自2020年至今,疫情的影響讓各個國家的不同供應鏈都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半導體也不例外。近幾年無論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是新型消費電子的擴增,都將半導體芯片的使用量推上了一個新高度。但由於疫情持續,導致全球產能嚴重擠兌,芯片供應能力大幅降低,而近幾年的經濟逆全球化問題也成爲供應危機的一個推手。

而且,在芯片的生產製造過程中,上、中、下游的每一環節緊密相連。“比如,臺灣地區的晶圓代工市佔率達到60%以上,即便代工屬中下游環節,但如果缺失,芯片也會面臨斷供風險。這也成爲了歐美等國重組半導體產業鏈的主要原因之一。”胡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法案公佈不久,歐洲市場就迎來了半導體巨頭的投資動作。今年3月,美國英特爾公司宣佈,計劃在未來10年在歐盟投資高達800億歐元,涵蓋整個半導體價值鏈,從研發到製造,再到封裝。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帕特·蓋辛格表示:“我們計劃的投資對英特爾和歐洲來說都是重大的一步。《歐盟芯片法案》將授權私營企業和政府合作,大幅提升歐洲在半導體行業的地位。”英特爾方面介紹,該投資計劃的核心是平衡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同時大幅擴大英特爾在歐洲的生產能力。

對於這一法案,歐盟寄予厚望。根據馮德萊恩的說法,法案將改變歐洲的全球競爭力。在短期內,它將使歐盟能夠預測並避免供應鏈中斷,從而提高對未來危機的抵禦能力;從中期看,它將有助於幫助歐盟成爲芯片戰略市場的領軍者。

耿佳帥認爲,芯片扶持政策大概率還是能夠促進當地半導體產業發展,但是政策還是要細化到具體的方針,半導體公司能否得到最有效的支持有待觀察。而在莫大康看來,“全球化以及公平競爭的規律不會變,不可能每家都全面發展,歐洲本身差異化做得很好,現在要重新投資並佈局,我對這個計劃能否成功持保留意見。”

未來:安全考量佔主導 

近年來,多個國家都出臺了半導體相關的政策激勵,競爭意味漸濃。

具體來看,2021年5月,韓國公佈“K—半導體產業帶”戰略,計劃在2030年前在國內構建全球最大規模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2021年12月,日本政府爲支持國內尖端芯片的發展,在最新補充預算案中設立了7740億日元的專項基金;印度也在去年12月批准了一項100億美元的半導體行業激勵計劃,所有項目成本的一半由政府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對於芯片法案的推進,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歐盟的立法進程。今年2月,前腳美國衆議院通過了《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後腳《歐洲芯片法案》即出爐。

《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近3000頁,關鍵內容在於向芯片製造業投資500多億美元。經參衆兩院博弈,“瘦身版”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出爐並獲通過。今年8月,拜登正式簽署了這一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中除了鉅額補助之外,還涉及遏制競爭的條款。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曾對此發佈聲明,反對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不當干預和限制全球工商界經貿與投資合作。

據歐盟對外行動署網站11月22日實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歐洲議會辯論中表示,半導體確實是21世紀經濟競爭中最基本的技術問題。同時,他還提及,美國是歐盟最重要的盟友,但在某些情況下,歐盟對中國的立場或做法將不同。

此外,《歐洲芯片法案》中提及,鑑於全球化的半導體價值鏈,歐盟應建立強大的國際夥伴關係,特別是與志同道合的夥伴。

全球格局而言,胡捷認爲,如今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加強本國的半導體自主發展將是一大趨勢。

(作者:何柳穎 編輯:和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