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倪浩】商務部近日發佈的《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2》顯示,2021年英國在中國新設企業612家,在所有歐洲國家中位列第一位,德國以536家位列第二。英德兩國在此項數據上組成了歐洲“第一軍團”,並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3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爲,中英之間經貿領域的互相需求非常明顯,英國一直保持着對中國投資的熱情,然而英國國內尤其是政界和商界之間存在着分歧和矛盾。

2021年英國實際對中國投資金額爲12億美元,僅遜於同期德國的16.8億美元。統計公報還顯示,截至2021年底,英國在中國共設立企業11199家,累計投資流量爲275億美元,均排在德國之後,名列歐洲第二。

數據顯示,中國近年來一直是英國企業所青睞的投資目的地。中國商務部11月18日發佈的數據還顯示,2022年前10個月,英國對中國的投資金額同比增長超過40%,增幅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亞洲的韓國和歐洲的德國,位居第三。

英中貿易協會是英國政府和工商界共同支持的對華經貿促進機構,擁有近千家會員單位。《環球時報》記者於其官網查詢看到,該協會11月25日發佈的“中英關鍵事實”的報告中顯示,2022年9月,中國爲英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於美國。在過去的2021年,中國是英國第六大出口國,也是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基於兩國貿易、教育、旅遊而帶來的就業機會達到了11.4萬-12.9萬。

該協會的這份報告還顯示,英國是歐洲國家中最受中國歡迎的投資目的地,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間,中國企業對英國的投資達到了519億歐元,約440億英鎊。另外,中國學生是英國最大的外國留學生羣體,爲英國教育部門貢獻了21億英鎊,佔據其所有收入的7%。2019年,中國赴英國旅遊人次達到88萬人次,比十年前增長了七倍,這些遊客在英國消費了17億英鎊。

英中貿易協會在另一份“爲什麼要向中國出口”的報告中指出,對於英國公司,無論大小,中國市場的准入都越來越容易。中國政府廣泛的政策優化和投資改革,使得英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英國品牌甚至可以通過跨境電商等渠道以更低的成本進入中國市場。

11月2日,在英國中國商會主辦的第五屆中英經貿論壇上,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裏表示,對全球和英國來說,抓住中國發展機遇至關重要。“我們不應該錯失機會,而應該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發展。”

無論是中英間的經貿數據,還是英國商業界的觀點,都顯示出中國作爲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和投資熱土之一對英國工商界的吸引力。而關於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的官方宣示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年9月22日,英國時任財政大臣奧斯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表演講,稱“英國可以成爲中國在西方最好的夥伴”“我們相信可以在接下來的數年中打造英中關係黃金時代”。 從提出“黃金時代”到近日英國單方面宣佈“黃金時代結束”的7年間,英國與中國一直在經貿上保持着穩定增長。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英雙邊貿易額爲785.18億美元,2021年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了1126.77億美元。英方數據顯示,2022年9月,中國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11月28日,剛上任一個多月的英國首相蘇納克首次發表外交政策演講,其中大篇幅談到中國。他一方面宣稱“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中國對英國的價值觀和利益構成制度性挑戰”,同時又稱“不能忽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不要使用“冷戰語言”,英國要用“強有力的實用主義”對待中國等競爭對手。在英方對華髮出一些錯誤言論後,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指出,中國堅持以自身的發展給世界發展帶來機遇,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今天英國面臨困境的根源在於自身,不要無端指責中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3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英之間經貿領域的互相需求非常明顯,英國一直保持着對中國投資的熱情,即使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經貿增長的勢頭一直良好。

崔洪建表示,現在英方在對華政策的表態上一直想模糊或者避開中英之間的經貿合作,而過於強調中英之間在制度或者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並形成將中英關係描述爲“越合作越依賴,越依賴越危險”的錯誤觀點。

“現在的問題在於,中英經貿合作的基礎和潛力都還在,關鍵是英國一些人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問題,他們反而認爲這種經貿依賴是一種危險的東西。”不過,崔洪建表示,在這一點上,英國國內尤其是政界和商界之間存在着分歧和矛盾,因爲商界更看重實實在在的利益,而更反襯出政界觀點並非站在商業的角度考慮問題,顯得不接地氣。

崔洪建認爲,“英方日前一番對華言論一方面是迫於國內壓力的需要,或者是英國國內各種矛盾和對立立場的相互平衡的結果。但是,基於英國目前的經濟現狀,它也強調了要務實。因此,有些觀點可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不一定非要落實到具體政策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