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楊棄非

臨近年末,多地加碼製造業發展。不久前,成都市召開推進製造強市建設大會,推進製造業“二次創業”;再往前,山東省印發《先進製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爲建設先進製造業強省繪製具體路線圖;深圳市則提出將連續5年每年建設不少於200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向社會提供“工業上樓”的高品質低成本產業空間。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今年以來,多地重提製造立市以來,製造業“壓艙石”作用已愈加凸顯,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同比增長7.6%,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3.6%,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步入年內最後1個月“衝刺”,再強調製造業,不難看出各地進一步穩經濟、促發展的決心。

而從長遠來看,各地眼下對製造業新一輪佈局,更着眼於來年乃至更長時間的長效發展。 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同時還提出,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如何謀劃好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這盤棋,將是各地的“必答題”。

與十年前上一輪製造業發展邏輯不同,發展科技附加值高、能耗低的新型製造業已成爲從沿海到內陸城市共同目標。深圳推動“工業上樓”,目的在於發展綠色、集約、高端、高效的都市工業。而包括深圳、成都在內的多個城市對於未來產業相關規劃的制定,更顯示出城市聚焦高端、佈局前沿的發展態勢。對於不少城市而言,此類產業更能在符合當下城市載體、環境等相關要求的基礎上,提供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和效率經濟價值。

發展新型製造業,也意味着城市不必也不可能再走過去傳統制造業大而全發展的老路。事實上,除了深圳等工業強市之外,此輪“跟進”的城市還有不少近年來製造業“新生力量”,全方位發展的模式很難適用。隨着新型製造業走向尖端也更爲細分,無論是“老玩家”還是“新選手”,都應進行充分研判、合理佈局,佈局與自身基礎相匹配的產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型製造業快速迭代,也要求城市更有效發揮引領帶動角色,推進政企合作,實現對產業佈局方向的前瞻規劃以及針對性營商環境的打造,通過“做優服務”來引導新型製造業的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個可供借鑑的例子是去年因“迴歸製造業”而實現經濟超預期增長的新加坡。與不少國內城市類似,新加坡也曾出現製造業佔比縮水的情形。2016年,新加坡成立未來科技署,併發布23個產業轉型藍圖,成功實現製造業佔比的回升。由於一系列超前佈局,去年新加坡製造業增速達到13.2%,推動其GDP實現十年來最高增速7.6%。

由政府引導、市場廣泛參與的協商機制,是新加坡實現製造業成功轉型的關鍵。特別是自新冠疫情以來,未來經濟署建立9個不同行業的新加坡共同行動聯盟,採取高效快捷、先行先試的合作方式,展開不定期政企磋商,助力其對新趨勢的快速捕捉和有效研判,使更適宜新加坡的新型製造業得以發展。

報告中亦強調,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對於志在發展新型製造業的中國衆多城市而言,用好前一輪發展積累下的服務業基礎,進一步提升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融合水平,同樣至關重要。

具體而言,一方面,城市的發展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供了場景承載,城市更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場景優勢,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以“兩業”深度融合爲主線,鼓勵企業開展融合創新,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專業分工,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實現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相互促進與協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