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眼財經

文 |《法治週末》記者 楊代媛

世界盃期間,海信的場邊廣告引發了輿論風波。“中國第一 世界第二”的口號不僅讓它陷入質疑,更有多位法律界人士對其“擦邊”行爲作出了專業評析,指出無論什麼樣的營銷策劃,都必須嚴守法律的邊界,都必須堅持公平競爭的市場法則,靠踩拉對手、虛抬自身換來的商業“信譽”,終究是空中樓臺,必有墜落之時。

最終,海信還是將這個場邊廣告換成了“中國製造 一起努力”。

世界盃小組賽開賽以來,海信的場邊廣告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先是因其“絕對性”描述陷入“是否違反廣告法”的風波,後又被律師指出廣告語涉嫌“不正當競爭”——因爲“第一”“第二”的用詞,未明確指明是什麼時期的什麼排名,會給消費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以及模糊與其他友商的比較關係。同時,“第一”“第二”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

11月29日,《法治週末》記者對上述廣告語產生的爭議進行報道(詳見《世界盃廣告引爭議,海信的“擦邊”營銷能走多遠》),並發表了評論文章(詳見《拿法律管轄權打擦邊球,海信你玩大了》)。截至當天發稿,海信刪除了此前發佈的多條帶有廣告語的賽事圖,並將場邊廣告更換爲英文。隨後,11月30日晚的小組賽中,有球迷發現,海信已將其廣告語更爲“中國製造 一起努力”。

有接近海信的人士表示,更換後的廣告語的含義是“中國品牌已經開始集體出海,與世界霸主韓國三星、LG進行正面對決”。對此,不少網友也表示,此前的廣告語確實存在不妥,容易引起爭議,現在的廣告語“低調了許多”。

2016年後,海信成了頂級體育賽事的“重度”參與者——連續四次贊助了歐洲盃、世界盃等體育賽事。然而,海信卻似乎陷入一個怪圈——連續的“翻車”營銷後再加以補救。如果海信一開始就打出了“中國製造 一起努力”的廣告語,或許能取得更加良好的宣傳效果。正如海信創始人周厚健在退休公告中所說,海信到了需要變換一種管理方式的時候,究竟能走多遠,值得繼續觀察。

海信更換廣告語的操作是否因爲國內的輿論壓力,亦或是想要避免“花錢贊助卻栽跟頭”的尷尬?12月1日,《法治週末》記者就此採訪海信品牌部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並未獲得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