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勞動場景。 通訊員 陳嬋娟 馬天驍 攝

南報網訊(記者李花通訊員馬愈迪張鑫洋胡敬璇)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書院2022級以“百廿穠情,博覽羣‘薯’”爲主題的耕讀教育實踐活動在學校白馬教學科研基地開展,學校植物科學實驗班、動物科學實驗班、社會科學實驗班、環境與生物科學實驗班、工程科學實驗班與拔尖基地班等6個班級的本科生在田間微課中感受農耕文化與勞動價值。

在田間,南農大園藝學院吳震教授爲同學們講解紅薯的學名、人文歷史、形態特徵、各部分的營養價值以及產業價值等內容。通過田間微課的形式,同學們對這個長相平凡而實用價值極高的紅薯作物有了全面的瞭解,活動中同學們三人成組,將剛剛學習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充分感受到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體會勞動的艱辛及糧食的來之不易。

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書院環境與生物科學實驗班大一學生王攀說:“田間微課自我們腳下站立的紅薯地展開,從徐光啓的《甘薯疏序》到饑饉年代人們以紅薯爲食的歷歷往事,從紅薯的起源到紅薯的種植與收穫,身臨其境,效果頗佳。挖紅薯更是意趣紛呈的實踐活動,作爲‘新穠人’,于田間的親手實踐不僅讓我們學會了幹農活,更讓我們在‘親身學農’的過程中感受到農業的脈搏,‘三農意識’從這裏開始在我心裏紮根。”

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書院工程科學實驗班大一學生宋若禺表示,第一次親自下地挖紅薯,體會到了靠自己勞動取得豐收的喜悅。三人小團隊之間配合效果很好,成果頗豐。作爲新穠人,也意識到要更加關注三農、服務三農。

在南京農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張煒教授看來,新時代的耕讀教育是對“半耕半讀”模式進行轉化、去粗取精,使其成爲一種新型的體驗式學習方式。開展耕讀教育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客觀需要,也是構建“大思政課”格局的重要途徑。這堂以挖紅薯、識紅薯爲主題的趣味田間微課,讓同學們在農事中體驗農耕文明,在實踐中感受勞動價值,樹立勞動意識,加強農業知識與素養。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指出,耕讀教育把“勞”與“育”相結合,推動涉農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回答好“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把“知”與“行”相融合,促進涉農人才價值的顯現,回答好“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把“思”與“爲”相統一,保障農業教育目標的實現,回答好“爲誰培養人”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