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條品牌“衛龍”所屬公司衛龍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龍”)日前在香港交易所更新聆訊資料。這距離衛龍在2021年11月就通過上市聆訊已過去了一年。

這期間,衛龍經歷了上市申請材料失效、再次遞交上市申請。對於近期更新聆訊資料,據新京報記者瞭解,衛龍方面是進行了部分戰略調整,具體上市時間暫未明確。

今年上半年虧損2.16億元,多年營收靠辣條支撐,產品被指單一化,衛龍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有專家認爲,雖然虧損目前不會影響衛龍的上市,但尋求多元化纔是其未來出路。隨着衆多企業入局眼下已形成600億元產值的辣條行業,正在探索多元化之路、發力魔芋爽單品的衛龍,能否擺脫“辣條依賴症”?

上市一波多折

據港交所文件,衛龍近期再度更新招股書。這也意味着,“辣條第一股”衛龍距離上市又近了一步。

資料顯示,衛龍由劉衛平、劉福友兩兄弟1999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創立。2004年9月,劉衛平成立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主營調味面製品(辣條)、豆製品和蔬菜製品等,其中以“衛龍”品牌辣條最爲知名。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按2020年零售額計算,衛龍在國內辣味休閒食品行業的市場佔有率約爲5.7%,排名第一。2021年5月,衛龍完成Pre-IPO輪融資,由CPE源峯和高瓴聯合領投,紅杉中國、騰訊等跟投,具體融資金額未披露。

2021年5月12日,衛龍第一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同年11月12日,也就是在上市材料即將失效的前一天,衛龍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並於11月14日通過上市聆訊。不過,通過聆訊後一直未有新的進展,直至2022年5月上市申請材料失效,衛龍便又一次遞交申請,並於6月27日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11月23日,衛龍再次更新聆訊資料。

事實上,按照港交所上市流程,在通過聆訊之後,公司就可以着手準備上市事宜,也就是說,衛龍從2021年11月14日之後即可準備上市事宜,但衛龍似乎不急於上市,遲遲未有進一步的動作。

據新京報記者瞭解,由於距離上次遞交申請材料已經過去半年,有部分數據內容需要更新,所以衛龍更新了聆訊資料。衛龍也進行了部分戰略調整,具體上市時間暫未明確。

在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衛龍上市時間拉長的背後,或是爲了等待合適的窗口期以利於發行。“衛龍的現金流不錯,並不急於儘快上市融資補充現金流。目前美元仍處於加息週期而造成流動性迴流,加上港股與美股具有連通器效應,從而導致港股長時間低迷不利於融資。”

業績增長放緩

根據衛龍近期更新的招股書顯示,衛龍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分別是33.85億元、41.2億元、48億元和22.61億元,年內利潤分別是6.58億元、8.19億元、8.27億元,-2.61億元。

對於今年上半年虧損2.16億元,衛龍方面回應稱這是由於投資有關的一次性地以股份爲基礎的付款所致。實際上半年應收情況穩定,經調整淨利潤爲4.2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3.8億元同比增長約12%。

招股書中也提到,預計2022年年內利潤將大幅下降,主要是由於與前投資有關的以股份爲基礎的付款涉及公司和若干前投資者簽訂的股份購買協議之補充協議,據此公司於2022年4月以對價約1576.26美元向該等投資者發行及出售合共1.58億股普通股。

不過,衛龍上半年的虧損還是引發了投資者擔憂。上海至匯營銷諮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張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會導致投資人質疑其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從而可能拉長其上市時間。同時,虧損也有可能降低投資者對其價值的預期,影響股票定價。

而在柏文喜看來,暫時虧損的業績只要不影響企業基本面與未來發展前景,是不會影響衛龍上市進程的。

但對於衛龍而言,業績增長放緩不容忽視。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衛龍淨利潤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約38%、24%和1%。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衛龍的淨利潤率分別爲19.4%、19.9%、17.2%和-11.5%,從2020年開始下降幅度較爲明顯。

此外,衛龍在2020年和2021年進行的兩次提價,效果也不如意。招股書顯示,2022年上半年,衛龍調味面製品、蔬菜製品、豆製品及其他銷量是8158.87萬噸、2786.14萬噸、294.34萬噸,同比下降幅度分別爲13.82%、3.94%、19.71%。

辣條依賴症

不少消費者認識衛龍始於辣條,辣條也當之無愧成了衛龍的營收主力。招股書顯示,衛龍調味面製品主要包括大面筋、小麪筋、麻辣棒、小辣棒和親嘴燒等辣條產品,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調味面製品合計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73.1%、65.3%、60.8%和59.3%。也就是說,辣條佔比一直在六成左右。

“衛龍一直依賴於辣條發展,這造成業績對於單一產品的過度依賴,對企業長期穩定發展不利。衛龍進一步發展必須要走拓寬產品線的路徑,擺脫業績對單一產品過度依賴的問題。”柏文喜表示。

九德定位諮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則認爲,很多上市企業都是依靠大單品生存,“以大單品爲主業的企業能否有較大的發展,要看企業的單一業務在行業內是否強勢,以及它未來的發展前景和空間大不大。”

或許已經意識到辣條單一化發展,衛龍也在着力打造新的單品。2014年,“衛龍魔芋爽”上市。2015年,衛龍推出子品牌“衛來”,主打點心和魔芋爽兩款產品,還推出什錦果蔬脆等。其中,魔芋爽已經有成爲大單品的趨勢。此次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魔芋爽所代表的蔬菜製品營收佔總收入分別是19.6%、28.3%、34.7%、36.2%。

新京報記者也瞭解到,目前魔芋爽已成爲衛龍繼辣條後的又一大爆款單品,銷售佔比可觀。衛龍也在推動新產品線的開發,除了調味面製品,還陸續推出了蔬菜製品、豆製品等,其他品類產品也在持續開發中。

行業品牌集中度提升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譚斌曾介紹,我國調味面製品行業市場規模預計2022年突破600億元。湖南省平江縣食品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辣條廠家一千餘戶,產值至少在500億至600億元。

龐大的市場致使辣條企業數量逐年攀升。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辣條相關企業2446家。2017年至2021年我國新增辣條相關企業分別爲226家、577家、745家、870家、565家。頭部企業有衛龍、麻辣王子等。

不少企業也紛紛入局辣條市場。休閒食品品牌三隻松鼠早在2015年就開始佈局辣條生產線,後推出了約辣系列辣條;2017年,鹽津鋪子打造辣條產品研發中心,在2019年推出辣條產品。此外,糖果企業金絲猴在2019年也推出“辣辣怪時空”系列產品。

徐雄俊表示,整個辣條市場足夠大,還沒有到巔峯,市場份額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如果未來辣條能夠做到健康又好喫,會有不錯的發展前景。柏文喜也認爲,辣條產業市場競爭加劇也會引發行業利潤率下降,未來必然走向品牌集中度不斷提升和產品線不斷拓寬的競爭之路。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