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號晚間, “渡過”公衆號發文稱:“今天萬分悲痛,渡過創始人張進老師離開了我們。渡過失去了奠定我們使命和事業的創始者、一位探索抑鬱生態療愈體系的引領者。”

張進系資深媒體人,渡過創始人。張進於1988年加入《工人日報》,歷任國際部主任、記者部主任、編委,於2000年至2009年11月在《財經》雜誌工作,歷任高級編輯、綜合部主管、副主編。2009年11月加盟財新傳媒,現任財新《中國改革》執行總編輯。

張進在年初身體出現不適,4月14日,PETCT結果確定爲患有肺癌,尚未骨轉移。5號當天上午,張進還曾在朋友圈發文。

鯨平臺梳理了張進老師的經歷與文章,以示緬懷。

資深媒體人 張進

張進,資深媒體人,財新傳媒原副主編。

科班出身的張進,1988年便進入《工人日報》,2000年,張進加盟《財經》雜誌,歷任高級編輯、綜合部主管、副主編,2009年11月,又隨胡舒立創立財新傳媒。至今從業已逾30年。

張進職場生涯的轉變發生在2012年。當年初,張進突發抑鬱症,並一度陷入重度抑鬱。實際上,張進抑鬱症的源起可以追溯到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

當時,針對汶川地震進行三個月高強度的新聞報道工作之後,張進的身體進入疲倦狀態,這種損耗和疲倦感一度延續到了2011年,他發現自己再也扛不住了。

經過艱難的治療,病癒後的張進認識到中國抑鬱症科普存在巨大的空白,便開始深入精神科醫院,走訪抑鬱症患者,邊學習、邊採訪、邊寫作,陸續出版《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渡過:我的知與行》等系列著作。

2015年10月,張進創辦了一個名爲“渡過”的微信公衆號,現今,“渡過”平臺現已成爲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障礙患者和家屬自助互助康復社區。張進也因此獲評2015年“健康中國年度十大風尚人物”。

財新傳媒主筆王和巖曾這樣評價這位前領導:張進比我更洞察人性,更瞭解所謂的愛;面對一個新進來的普通記者,謙虛有加,實話實話,從無虛詞。

2014年10月29日,張進老師曾在自己的博客中發文:《“假如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新聞”的六個理由》。

原文如下:

“假如重新選擇,我還是會做新聞”的六個理由

新聞圈“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而今有誰堪摘”?同行相聚,亦多談論時艱。對於大家所說新聞業的困境,我都理解且同意。

不過,我仍然說,“假如能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新聞。”

何以然?原因不復雜:在我看來,新聞業除了目前大家看到的種種壞處,還有很多好處,使我不忍割捨。

是哪些好處?且聽我分析。

一、自由

首先是時間自由。比如我,工作20多年,何曾坐過一天班?雖說總體工作小時未必少,但能夠自由安排時間,不受早九晚五限制,不必裝模作樣呆在辦公室殺時間,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其次是人身自由。幹新聞的人沒有身份的概念,天不拘,地不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權威不怕官。在媒體內部,當領導的,要麼有業務,要麼有人品,二者皆無,就沒人聽你的。從來都是領導哄下屬,哪有下屬怕領導?一不合意,抬腿走人。不像體制內,再憋屈也得熬着。

到了外面採訪,對人對事平常心。遇強不弱,遇弱不強,“見官大半級”,從來不會非理性地崇拜誰。很少聽說哪個記者追星什麼的。

再次,思想自由。在目前的中國,自由表達還很遙遠。但自由思想,記者可以做到。

之所以能夠自由思想,正是爲有時間自由和人身自由。自由需要基礎;當然,自由也是一種氣質。這個氣質,在新聞圈這個寬鬆的環境裏可以培養出來。

二、經歷

20多年前,我選擇當記者,有一個樸素的動機,是想走南闖北。這個願望,當記者還真能部分實現。

以我而言,十年記者生涯,祖國萬里河山,34個省市自治區,何處未曾涉足?我曾撰寫一組《舊事新敘 • 行走》,專門記載這些經歷,恰似人生寶貴財富,是職業對自己的饋贈。

和其他行業的人不一樣,記者每到一處,底層百姓,達官貴人,皆有接觸。見不同的人,經不同的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身心投入,感慨系之。他對生活的理解是深入的。

我經常見到一些來財新的求職者,簡歷上寫着“愛好旅遊”。這讓我忍俊不住。我想對他說,如果當上記者,就不必有此愛好了。誰見過一個真正的記者,是熱愛旅遊的?最多不過是陪伴家人盡責任,假裝感興趣而已。

《邵氏棄兒》的作者,我的前同事龐皎明曾經對我說,他當年選擇當記者,是因爲記者是一個“有趣”的職業。皎明深得吾心也!

三、見識

有自由、有經歷,必然有見識。

也許有人會問:見識有什麼用?用孔夫子的話來回答吧:“朝聞道,夕死可矣。”

你有見識,就明白事理,至少不會被騙,不會被蠱惑,能夠活個明白。

多年前,在工人日報時,我的總編輯張宏遵曾經對我說:“就算不能說明白話,至少要做一個明白人。”時至今日,我越發認識到這句話的價值。

四、求知

新聞的本質是求新,記者的任務是求知。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髮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與時俱新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勞累,但不會乏味,這是新聞的魅力所在。

當記者,你不得不終身學習。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會得到滿足,你的知識和能力與日俱增。這是人生的本領,是換不來、奪不走的。

很多人工作多年後,會回到學校,讀研、讀博。當記者回爐的很少,不稀罕什麼碩士、博士學位。爲什麼?這個職業每天都在學習,且不用交學費,還拿工資(當然不是很多)。

五、表達

表達是人的本能和慾望。每個人都在表達,但是,記者的表達,可以藉助公共媒體來放大。

想當年,改革開放之初,全國沒有幾家報紙,那時的記者,何其了得!我至今記得《中國青年》雜誌關於“人生的路啊,爲什麼越走越窄”的大討論。其實,主持討論和回答問題的,不過是幾個普通的編輯。但他們的角色,他們的表達,幾乎就是國人的導師。

現在自媒體發達,這是互聯網送給中國人的禮物。儘管如此,記者的表達,仍然比常人有更多的優勢。

六、改變

這裏說的“改變”,是對社會的改變。

人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追求。新聞理想,在今天似乎已很奢侈,但這並不妨礙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並正在爲許許多多人所堅持。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類似的珍貴體驗,此篇小文,無法一一道也。只想說明,新聞確實有着改造社會、推動進步的力量。

它嫉惡如仇,鞭撻醜惡,喚醒良知,引導人性中向善的願望;它會賦予你職業成就感,讓你體會到一種感動,讓你發現生活的美和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