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裴健如   

編輯/孫磊

12月6日早盤,APOLLO出行高開逾14%,但隨後有所回落,截至當日收盤,APOLLO出行股價上漲1.786%,報0.285港元/股,港股市值爲27.40億港元。

消息面上,12月5日晚間,APOLLO出行發佈公告稱,集團目前擬收購一間從事智能電動車的公司。目標公司的業務涵蓋一系列配備先進技術的智能電動車,目標客戶爲中國年輕且精通技術的用戶(特別是家庭),鑑於此側重點,車輛設計尤其關注後座的舒適與安全以及智能用戶體驗。

APOLLO出行方面認爲,通過潛在收購,公司可收購併立即利用目標公司在中國的成熟業務,包括製造設施、分銷網絡以及技術專業人員。但截至公告日,潛在收購仍在磋商中,尚未訂立最終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報道稱,威馬汽車計劃通過借殼APOLLO出行在港股實現上市,以解決當下遇到的資金問題。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威馬汽車方面求證,對方僅表示:“(我們)對於市場傳聞不予置評,請關注公司官方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APOLLO出行原名力世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今年8月26日,公司中文名稱變更爲“Apollo智慧出行集團有限公司”;9月29日起,上市公司簡稱變更爲“APOLLO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公開信息,在APOLLO出行的股東信息中,威馬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爲28.51%,董事會聯席主席和非執行董事則爲沈暉。這是否意味着,威馬汽車與APOLLO出行存在聯繫?記者就上述情況向威馬汽車方面求證,對方稱“對此並不知情”。

儘管“借殼上市”的傳聞未得到官方確認,但不可否認的是,威馬汽車謀求上市的心情頗爲迫切。而在近日,威馬汽車更被曝出正面臨資金危機。

網絡上流傳的一封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發佈的內部信顯示,從2022年10月開始,威馬汽車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放50%的基本工資;其他員工發放70%的基本工資;調整公司發薪日,從次月8日發放上月工資調整爲次月25日發放上月工資;本年度不再發放額外獎金(第13薪)、留任獎金(第14薪)及年終獎,暫停發放購車補貼。對此,記者從威馬汽車員工處瞭解到:“上述情況屬實。”

“2022年充滿挑戰與困難,資本市場也十分低迷。威馬不僅受到疫情影響,也面臨供應鏈的巨大挑戰,原材料成本急劇上漲、供貨不及時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產經營。”沈暉在內部信中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0月,威馬汽車銷量爲1117輛,1~10月累計銷量約3萬輛。作爲參考,蔚來在今年10月交付了超1萬輛新車,1~10月累計交付新車約9.25萬輛;理想汽車10月的新車交付量也超過了1萬輛,前10個月累計交付約9.7萬輛新車。

不僅如此,根據威馬汽車之前發佈的招股書,2019年~2021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17.6億元、26.7億元、47.4億元;對應淨虧損分別爲41.5億元、50.8億元、82.1億元,虧損額持續增加。

面對壓力,威馬汽車選擇積極尋求上市,但上市的過程並不如預期般順利。早在2020年,威馬汽車就宣佈將全力搶灘“科創板新能源第一股”。2021年初,上海證監局發佈公告稱,威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備輔導驗收及科創板上市的申請條件。隨後,威馬汽車就進入了靜默期。之後在2022年6月,港交所官網發佈文件顯示,威馬汽車已提交上市申請書。轉戰港股之後,因爲還有審閱、聽證、路演等一系列程序,威馬汽車一直處於靜默狀態。

招股書顯示,2021年10月~2022年3月,威馬汽車完成D輪融資,募集資金5.96億美元。根據公開資料,威馬汽車共進行了A至D輪12次融資,累計募資超410億元人民幣。

“公司資金鍊和生產經營都一切正常,只是大環境不好,收着點過日子。”沈暉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動物尚且有冬眠的本能。對企業而言,降薪也好,調控銷量也罷,其目的都是爲了降本增效、改善盈利結構等目標,以期穩健度過行業寒冬,並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