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美國勞工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26.3萬人,超過預期的20萬人,同時前值也由26.1萬人上修至28.4萬人。總體而言,截至今年11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月均高達39.2萬人,是2019年均值的2.4倍,凸顯當下非農就業數據的強勁。然而,非農就業數據的持續走強,並未令市場加息預期顯著升溫。事實上,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爲,美國就業數據強勁,核心原因是勞動力供給不足以及加息影響的滯後性,並非積極信號。當前的就業數據走勢與美國經濟基本面背道而馳,就業市場緊俏但經濟前景不明,這將進一步加大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壓力。

勞動力供給不足 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再超預期

11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26.3萬人,大幅高於預期的增加20萬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總數上看,截至11月,美國非農就業總數較2015年至2019年趨勢增長水平仍有403萬人的缺口,美國勞動力人口則較同期增長水平仍有473萬人的缺口。勞動力基數縮水是美國非農就業總數偏低的直接原因,而非農就業總數低於趨勢增長水平,又促使新增非農就業數據超預期增長。

與此同時,11月美國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分項數據顯示,美國勞動參與率已連續3個月下行,11月勞動參與率爲62.1%,低於預期值的62.3%和前值的62.2%,顯示出就業意願恢復不及預期。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本月參加布魯金斯學會時表示:“勞動參與率仍然遠遠低於疫情前的趨勢。”這再次印證勞動力供給不足是帶動就業率上升、失業率下降的一大原因。

目前,無論是低技能類行業比如休閒、酒店業,還是高技能類行業如信息與金融等服務行業,職位空缺均持續處於10年來的高位。

在勞動力供給不足的背景下,小時工資同比、環比增速均上升,勞動力時長仍然呈現明顯的供需錯配。11月平均小時工資同比增速5.1%,高於預期值4.6%;平均小時工資環比0.6%,高於預期的0.3%和前值0.5%,在連續兩個月放緩後,11月小時工資同比、環比增速再次上行超預期,這顯示出美國“工資—通脹”螺旋壓力仍然較大。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認爲,由於工資黏性,近1年以來,非農平均時薪同比持續低於美國個人消費支出(PCE)同比,這意味着當前的薪資增速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勞動力市場再匹配的過程預計仍會偏慢。即使美國物價同比增速已經開始回落,工資增速仍有上探風險。同時,工資上漲壓力又可能繼續傳導至企業成本端和消費市場物價端,阻礙美國通脹下行。

通脹走高風險仍在 市場進入與美聯儲博弈期

超預期的非農就業數據公佈後,股、債、匯市場瞬時有所響應,“鷹”派預期有所升溫,但明顯不及此前“緊縮交易”時期“鷹”派情緒的持續性和程度,且市場日內對非農就業數據就有所消化,樂觀情緒修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美聯儲觀察”顯示,目前市場對12月放緩加息至50個基點更爲確定,且認爲終端利率不超過5%。

市場此番反應與美聯儲的表態以及美國經濟的現狀有很大關係。在鮑威爾於11月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的新聞發佈會上提到加息對經濟的滯後影響後,多位官員表示12月可能將加息幅度降至50個基點,再加上上週鮑威爾講話中提到不想過度收緊以期避免深度衰退,近期市場主要沉浸在加息速率可能放緩的喜悅中。儘管美聯儲同時提示,本輪終端利率可能更高且高利率可能保持較長時間,但鑑於美國經濟前景不明,市場對於類似的預期引導更多持保留看法。

展望後市,市場投資者進入與美聯儲博弈期,後續經濟數據和美聯儲政策風向將繼續左右市場短期走向。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表示,一方面,市場此前已經對本輪加息終點有更高的預期;另一方面,當前市場響應呈現非對稱的特點,市場更加願意去保持樂觀情緒,而忽視反向的信號。12月議息之前,重點需要關注美國11月通脹是否會繼續回落。

鍾正生則認爲,美聯儲與市場的博弈下,“緊縮風險”尚未完全解除。鍾正生表示,超預期強勁的就業數據反映出更高的通脹風險,且市場與美聯儲對於終端利率的看法產生分歧,或迫使美聯儲在未來幾個月傳遞更“鷹”派的信號,即美聯儲可能於2023年2月進一步加息50個基點。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美聯儲緊縮的決心不可低估。管濤認爲,到今年10月份,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核心CPI等主要通脹指標同比增速回落,但仍處於歷史高位。同時,地緣政治衝突、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能源轉型、美國原油收儲等對國際能源價格走勢的影響依然不確定。而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產業鏈重塑等,持續影響全球供應鏈修復。更爲棘手的是,由於人口老齡化、疫情影響、移民疲軟等原因,美國勞動力供給短缺,“工資—通脹”螺旋正在不斷蓄力。美國的通脹有從商品向服務領域擴散之勢。現在僅因爲個別月份美國通脹出現邊際上的好轉,市場就開始押注美聯儲政策轉向,過於樂觀。

對於市場投資者而言,美聯儲的下一步舉措將爲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新的挑戰。美聯儲此前就警告稱,隨着美聯儲持續激進加息,可能導致市場波動加劇、流動性緊張以及包括在超低利率時代大漲的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