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黃河

當疫情進入了新的階段,囤貨的熱潮又再次到來。如今,各式各樣的藥品成了緊俏商品,而在這數日之間,一種特殊的儲備品,卻出人意料地最先賣斷了貨。

黃桃罐頭。

12月9日,罐頭品牌林家鋪子在某社交平臺發文闢謠稱,黃桃罐頭本身沒有任何藥效作用,並勸網友們理性囤貨,不要盲目跟從。該廠家還表示,目前貨源充足,不必驚恐,也不必瘋搶。

網友:黃桃罐頭沒有藥效但是有魔力

按以往的經驗來看,這種事多半摻點營銷,但放在黃桃罐頭上,還真說不好——

買不到藥沒事,桃罐頭不能少

爲了應付或將到來的危機,人們未雨綢繆屯起了針對性藥物,黃桃罐頭也赫然在列,甚至比一些感冒藥更加難搶。

它雖身爲罐頭食品,如今卻被視爲消炎藥的 “ 平替 ”,被算在藥物儲備裏。

這源自於一種南方人可能不太懂的東北/北方“迷信”:不管大病小病,來口黃桃罐頭就好;要是危機時刻,罐頭更不能少。

藥店也上架了黃桃罐頭:

如今,根據曬出的囤貨情況可以很容易地判斷一個人的家鄉:如果他的儲備裏有黃澄澄的桃罐頭,那對方多半是來自東北(或其他北方地區)。

黃桃罐頭爲何成爲北方的“藥神”?

在一代北方人眼中,它就是“康復神藥”。大到手術,小到感冒,來一口黃桃罐頭,馬上能一蹦三尺高。

這種玄之又玄的形容,一度讓南方網友們不可置信,直到大量北方孩子出面證明:在他們小時候,這就是一種正兒八經的“良藥”。

黃桃罐頭身上圍繞着的傳說,讓它成了如今互聯網上最具神話感的食物。

但這種神祕的現象,其實背後並沒有太直接的緣由,只是誕生於上一代人的集體習慣。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罐頭屬於北方的“貴重食品”。對於尋常家庭來說,只有在走親訪友、逢年過節時纔會捨得捎上一罐。

對於尋常家庭的小孩來說,也只有趕上“特殊時期”才能嘗上一口。

小朋友生病發燒,胃口不好,再加上怕苦不願喫藥,每逢此時,家長們都會開罐黃桃罐頭喂服。

久而久之,這代人便有了孩子一生病就喂黃桃的習慣。

冬季的北方,相較之下更難喫到新鮮水果,會更傾向選擇罐頭產品,這種“生病喂罐桃”的現象在以東北爲首的北方更加常見。

除此之外,老一輩的人們對桃這種水果也有着一定迷信。古人認爲,桃枝能驅邪,桃亦能寓意“健康長壽”(壽桃),而到了當代,“桃”因與“逃”同音,也有着喫桃“逃過一劫”的說法。

結合這些因素,這些喫桃罐頭長大的孩子們,也便有了“一生病喫桃就好”的印象。

儘管他們已經不再是受父母照顧的孩童,但其實身體早已養成了條件反射——每當感冒發燒,總是想來口甜入味的黃桃。

它不單純是種食物,人們也打心裏清楚它沒有實際功效,但它就是能象徵着“康復”,象徵着“安心”,象徵着能被父母照顧的時光。

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屬於一代人的“安胃餐”。

“comfort foods”(安胃餐)是各國都有的說法,或可理解爲“療愈食物”。

菲律賓人在生病時會會喫名爲 Arroz Caldo 的湯;芬蘭人會選擇水果越橘;匈牙利人生病喫大蒜蜂蜜;巴基斯坦人會做名爲 Khichdi 的病號粥。

這些安慰食物在味覺上有着極大的不同,似乎難以歸類到一起,但在另一方面,它們卻有着一個高度一致的共同點:這些食物都是童年生病時父母、家人餵過的。

這些諸如黃桃罐頭一樣的“安胃餐”,能從味蕾開始,聯結着童年。喫下一口,就彷彿能回到那個令人安心的時候。

它能滿足自己的胃,也能傳達一個訊息:現在,我能照顧好自己。

(綜合老闆聯播、新浪微博、地球人研究報告)編輯:鄭楚翹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創作者,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責任編輯:戴明 SF00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