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在年末拼規模、留續產品、新發基金的背景下,“幫忙資金”閃現“贊助”。

日前,成立“不足月”的某債券型基金被一筆大額資金“拋棄”。縱覽事件始末,11月中旬,該基金壓着2億多份的“及格線”完成了產品設立;一個月內,該基金淨值表現相對穩定,但就在基金打開贖回後的第7天,一筆大額資金撤退,導致基金淨值大幅波動並引發市場關注。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成立初和打開申贖後規模劇烈變化的背後原因,或許指向“幫忙資金”,也稱“陪跑資金”。

《證券日報》記者摸底調查瞭解到,基金公司引入“幫忙資金”,多是考慮產品發行不佳、規模排名壓力、迷你基金被清盤等,擔心其影響公司生存;但在法律界人士看來,“幫忙資金”入場造成基金市場虛假繁榮,最終損害的是廣大普通投資者利益;與其爲“幫忙資金”付出高額成本,不如通過加大資源投入、提升投研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基金競爭力。

“幫忙資金”暗中相助

新發基金“不足月”即被拋棄

事實上,在行情低迷時,找“幫忙資金”暗中相助,已成爲基金業公開的祕密,而上述債券型基金成立不久就突發大額贖回,也絕非行業個案。

今年以來,多隻基金踩着“及格線”完成產品設立,而在基金開放申贖後就有大額資金“閃退”。3月初,華北地區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產品用時兩天,便踩着2億多份、200多戶的“募集線”成立;4月初,在該基金即將“滿月”且開放申贖時,一筆大額資金以0贖回費率撤退。3月底,另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產品同樣壓線成立,4月初即發生大額資金贖回。

此外,在衝刺季末年末規模排名的關鍵時刻,今年以來,多隻面臨清盤的迷你基金展現出特殊的“吸金”能力,實現了規模短時間快速增長。

華南地區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在今年三季度末迎來一位投資者大額資金申購,申購份額佔到該基金三季度末總份額的42.32%;但進一步梳理該基金過往多個季度的申購情況可見,其一季度時基金總申購份額僅爲50萬份,二季度也只有62萬份,而恰恰就在基金面臨清盤之際,超千萬元資金“及時”湧入。此外,另一隻份額僅約900萬份的迷你基金在不到10天內(權益登記日之前),便獲得一家機構投資者近400萬份的申購,而該基金此前連續多個季報份額環比增長只有幾十萬份。

神祕資金頻頻“閃現”,是否正是業內人士所說的“幫忙資金”?

華東地區某小型公募基金公司銷售總監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幫忙資金”多來自基金公司股東、券商自營資金、銀行手中的大客戶資源、期貨自有資金等。其中,銀行方面多參與固收類基金,通常不參與含權類基金,以此降低“陪跑”風險;券商和期貨方面雖也“偏愛”固收類基金,但也會少量參與含權類基金。同時,“幫忙資金”都有對價要求,如銀行更看重投標量、託管量,券商更看重交易量,期貨更看重保證金等,而且對資金收益也有一定要求。

談及“幫忙資金”在不同市場環境和時期出現的特點,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睿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幫忙資金”是一種高流動性的逐利型遊資。在基金髮行狀況不佳時,可增大基金規模,幫助基金成立;在季末年末對基金管理人進行業績考覈時,又可幫助其提升排名;在迷你基金成立後面臨不滿“持有人數200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須向證監會報告、連續20日不符合前述要求需要向證監會說明原因和報送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則幫助迷你基金渡過難關。

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律師朱奕奕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基金髮行困難時,‘幫忙資金’通常現身於發行末期;在季末、年末等考覈時點,‘幫忙資金’會短暫出現,但一般不會被用作投資;在迷你基金面臨清盤風險或年底資金贖回密集期時,‘幫忙資金’則暗中相助,隨後迅速贖回。如果有必要,此類資金還可能會重複出現。”

“此外,在機構定製化的公募基金產品中,‘幫忙資金’的身影也頻頻出現。”上述銷售總監坦言,其實基金公司首選仍然是依靠新發營銷和持續營銷,而選擇“幫忙資金”則是無奈之舉。

“幫忙資金”非義務幫忙

“虛假繁榮”背後隱患暗藏

在《證券日報》記者採訪過程中,沒有任何公募基金公司承認旗下產品和“幫忙資金”有關,自然也不會有公開資料能夠查詢有關“幫忙資金”的信息。

“一般情況下,‘幫忙資金’會事先和基金公司約定好,如免除其申贖費用(有的會正常支付,事後退還),通過一些技術層面的技巧在打開申贖前保持基金淨值相對穩定,部分基金公司甚至還要爲‘幫忙資金’的損失兜底(一旦虧損,基金公司即通過其他形式爲其補足損失)。”另一家華東地區某公募基金公司銷售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幫忙資金”不會義務幫忙,而與有資金配合需求的基金合作,往往有不錯的收益。

由於“幫忙資金”具有高流動性、逐利性強等特點,加之要確保資金安全,這就使得其待在基金池子裏的時間通常僅有兩三個月甚至更短,一般新發基金封閉期一結束或者需求一結束(考覈達標或者渡過特定時期)就會贖回。

李睿以新發基金爲例介紹,規模大的“幫忙資金”對基金有較強話語權,甚至可以要求新發基金提前打開建倉封閉期或資金贖回前不建倉,乃至要求新發基金打開封閉期後,淨值仍然在1元/份以上。基金公司對於持有一到兩個月的“幫忙資金”,一般還會給予1%到3%的好處費,高的甚至達到5%,利益相當可觀。

上述銷售總監以新發基金舉例介紹,基金公司一般會從兩方面給予“幫忙資金”安全撤出保障:其一,基金產品減緩建倉節奏;其二,即便建倉,前期也只是購買存款、存單、國債逆回購等不會產生虧損的產品,加之基金建倉要求最長三個月但無最短時間限制,所以“幫忙資金”有充足的時間撤出。

“‘幫忙資金’進場造成‘虛假繁榮’,最終損害的是廣大普通投資者利益。”李睿認爲,一方面,由於“幫忙資金”不願意承擔風險,一旦新發基金承諾在封閉期不運作,可能錯失投資機會,普通投資者希望通過專業化資產管理服務提升收益的願望落空,權益受損;另一方面,“幫忙資金”的介入加大基金的交易成本,如部分基金公司與券商“幫忙資金”合作,不直接支付好處費,而是用交易量換銷售量,其中產生的交易手續費和佣金則由券商和“幫忙資金”分成,高換手率帶來的交易成本成爲基金中長期業績的重大負擔。

在朱奕奕看來,“幫忙資金”的“閃退”可能會引起基金淨值異常上漲或下跌,且一旦撤離,或會導致基金淪爲迷你基金甚至出現清盤的風險。從長遠看,不利於基金投資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華北地區某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持不同意見,她說:“‘幫忙資金’通常只佔基金總資金量的20%及以下,多爲數千萬元,所以對基金淨值影響有限。”

上述內部人士進一步解釋稱,一方面,部分產品若無“幫忙資金”介入或面臨發行失敗,而基金公司不能一直沒有新產品發行,這會影響未來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如果市場短期寬幅震盪等因素導致基金產品被“錯殺”,爲了產品存續,基金經理往往會尋求“幫忙資金”支持;而換一個角度看,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自身看好相關產品的前景。

監管棒喝“不足月”投資

基金公司應提升投研能力

事實上,監管部門早就曾棒喝“不足月”投資,要求提高懲罰性贖回費,從而鼓勵長期投資。

爲避免短期交易投資人的頻繁交易對長期持有人利益造成損害,2013年修訂併發布的《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費用規定》),對懲罰性贖回費的選擇性規定修改爲強制性規定,對於收取銷售服務費用的股票基金(不含ETF、LOF、分級基金、指數基金、短期理財產品基金等)和混合基金,應當對持續持有期不同的投資人,收取不同比例的贖回費,並將上述贖回費全額計入基金財產。同時,爲避免銷售渠道通過頻繁指導投資人申購贖回基金來增加銷售收入,對持續持有期不同的投資人,收取不同比例的贖回費,並將不低於贖回費總額一定比例的資金計入基金財產。

“《費用規定》擬鼓勵後端收費模式,引導投資人長期投資,增列短期交易的贖回費,抑制短期交易,規範尾隨佣金。”李睿認爲,對買了開放式基金不到一個月就贖回的投資者,加收懲罰性贖回費,均意在鼓勵長期投資,抑制短期交易。

在朱奕奕看來,由於短期贖回後的懲罰性贖回費歸入基金資產,短期內可能促使基金淨值上漲,但長期影響不利於基金健康走勢,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短期來看,基金公司租借‘幫忙資金’可取得基金成功發行、存續的資質或基金繁榮的外觀,但畢竟這是一種假象,長久來看會損害基金產品及市場的未來發展。”朱奕奕建議,基金公司應將眼光放長遠,考慮未來發展因素,減少“幫忙資金”的引入,更多將成本投入提升投研能力、擴充投研團隊等基金建設相關方面,從根本上提高基金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