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貝殼財經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記者張曉翀)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12月17日在2023《財經》年會上表示,目前激光核聚變具有時間短,發電效率低等特點,科學上具有重要意義,可應用在一些特殊領域,離商業發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20年,中科院也立項部署了與美國不同技術路徑的激光核聚變研究工作。

白春禮提到,12月13日,美國能源部官員宣佈,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首次成功在覈聚變反應中實現了“淨能量增益”,即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大於促發該反應的鐳射能量。實驗向目標輸入了2.05兆焦耳的能量,產生了3.15兆焦耳的聚變能量輸出,能量增益達到153%。3.15兆焦耳的能量相當於二兩炸藥的爆炸威力。這是世界上首次激光核聚變點火,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工作,引起了科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白春禮指出,目前科學界認爲能源革命和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一是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二是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應用,三是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

在儲能技術發展方面,白春禮指出,儲能是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融合利用的關鍵。當前我國儲能技術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方面,我國在儲能領域基礎性、原創性、突破性創新不足,具有“領跑”意義的先進技術還不多,儲能轉化的相關機理、技術及系統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設計軟件、設計標準與理念方面缺少話語權。

另一方面,大規模儲能技術推廣,受電力系統市場機制不完善等方面限制,存在儲能市場主體地位不明晰、市場機制不完善導致儲能價值收益難以得到合理補償等問題,現階段還未建立成熟的競爭性電力市場運行機制,很難合理覈定各類電力輔助服務的價格,從而造成儲能的價值和收益難以對接。近年來這些方面都已經有所進步和改善,但問題依然突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許諾 校對 趙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