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25日,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會作主旨演講時,對明年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給出自己的看法。

樓繼偉表示,明年減稅降費依然要作爲主要措施,從而保住市場主體、保住就業。

“明年可以延續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這項政策使得製造業大中企業、部分小微企業受益多。不過對相當多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由於上下游抵扣鏈條不完整,很難有留抵退稅。有的則採取簡易徵收方式,不存在留抵退稅。因此對它們採取了免徵增值稅做法。以前結存的留抵稅額有3萬億元以上,經過一年大部分已經消化,明年留抵退稅效果會減弱。”樓繼偉說。

今年爲了給企業紓困,國家對所有小微企業和製造業等行業大中型企業退還存量和增量留抵稅額。稅務總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10日,全國已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約2.3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退稅規模的3.5倍。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等受益明顯。

專家表示,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促進企業經營加快恢復,推動經濟新動能加速成長,對穩定宏觀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公開表示,受國際國內形勢影響,2023年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仍將面臨困難,對於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要根據實際情況,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特困行業的支持,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創新能力。

樓繼偉在上述會上表示,明年財政政策大力提效的另一個重點是優化支出政策。

“今年針對小微企業、個體戶、接觸性服務業減免房租政策非常必要,但受財政能力所限,補貼力度不足。明年要補上短板,還可以考慮增加補貼範圍,比如對水電燃氣等補貼。這需要靠中央財政增加經常性開支,一部分可以通過財政直達機制,讓地方政府執行。另一部分則可以直達紓困對象。採取的工具可以是階段性發放消費券。可以通過稅收、社保基金繳納數據,來區分出需要紓困的對象。”樓繼偉說。

他認爲,總體估算需要增加中央財政赤字,地方赤字也可以適當增加。總體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赤字規模需要增加,主要用於經常性開支,赤字率可能要提高到3%以上。

從近些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2016年和2019年同樣有財政政策“加力”的表述,這兩年財政赤字率較上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赤字率提高,赤字規模的增加,使得財政支出規模增加,這正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力”的體現之一。近期不少專家普遍認爲財政赤字率需要比今年(2.8%)有所提高,不少建議提至3%甚至以上。

另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也較上一年明顯增加,這也是“加力”的體現。樓繼偉認爲,專項債不納入赤字,但需要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投資項目,考慮到這部分項目不多,專項限額可以適當增加,其中一部分可以繼續用於化解存量債務。

近些年新增專項債規模總體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今年實際發行規模更是首次突破4萬億元。但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務率接近120%警戒線,專家普遍預計明年專項債規模依然維持在高位,但難以保持較快增長。目前一些分析師預計明年新增專項債規模可能在3.6萬億元至4萬億元左右。

許宏才表示,明年要加強資源統籌,集中財力辦大事,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力度,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確定財政赤字規模,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爲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提供財力保障。

一些專家也建言,明年可以發行特別國債。對此,樓繼偉認爲需要從預算法角度來分析研判。特別國債對應投資支出,需要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資產,年化收益能夠覆蓋發債成本,但這類項目極少。因此直接通過提高中央和地方財政赤字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且合理合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做好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工作。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