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Amelie

來源/硅兔賽跑(ID:sv_race)

風起,雲湧。

2022年接近尾聲,北美科技界血淋淋的“斷尾求生”大戲拉開了序幕。

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會的時代,許多公司爲了生存而奮鬥,許多公司爲了續命而不斷轉型。動盪起伏的2022年,一些曾在各自領域馳騁的黑馬公司面臨着命運四季裏的“倒春寒”。

這一年,互聯網行業裁員海嘯撲面而來、金融科技公司與監管層的各種博弈、AI自動駕駛行業“退潮”去泡沫、快消行業的各種無力感,都在訴說着這一年中新的挑戰。

在本文中,我們將覆盤2022年裏北美科技界中那些動盪不安和遺憾失意的科技公司,並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啓示。在這個年末,讓我們在等待新的一年到來的同時,一起探索科技界的新天地,感受打拼事業中的那些奮鬥和努力。

“無論你做什麼,失敗都是其中一個選項,但畏懼不是。”卡梅隆的話同樣適合創業的人。不懼試錯,能從錯誤中汲取經驗、審時度勢,未嘗不是在收穫給未來自身發展添磚加瓦的動力。

也希望我們的總結能讓你從中收穫更多的信心。

萬字長文目錄:

互聯網科技:裁員,整改

金融科技:坍塌,退場

自動駕駛:迷茫,解體

實業消費:破產,揮別

下(明)周(年),我們會繼續聚焦那些2022年後疫情時代崛起的明星公司們,先關注不迷路。

互聯網科技:裁員,整改

去年還處於輝煌巔峯的美國科技企業在這個年底,隨着各個科技大廠裁員潮的蔓延,整個行業逐漸陷入恐慌之中。根據layoff tracker的數據顯示:僅在美國,2022年從年初到年底,就有814家科技公司,共計接近13萬名員工被裁員,或者即將失去工作。

到今年年底,美國15家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中,沒有一家公司股價產生了正回報。

微軟市值縮水了約7000億美元、Meta的市值從最高點收縮了70%以上,市值減少了6000多億美元;Rivian在達到超過1500億美元的最高市值後,該公司已從峯值下跌了80%以上。根據納斯達克指數近12個月的跌幅,投資者總共損失了約7.4萬億美元。

大環境下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今年以來美國科技互聯網行業整體遭受了較大打擊,業績下滑已成爲美國科技互聯網行業的普遍現象,而該現象的出現,也與美國科技互聯網行業在過去幾年對未來的展望過於樂觀有關。

如果探其究竟,某種程度上來說,疫情下的居家隔離辦公舉措一度爲美國科技互聯網行業帶來了走向繁榮的虛象。業績的增長刺激科技公司市值飆漲,隨之而來的是科技互聯網行業對未來的雄心壯志,開始大舉招募員工開疆拓土;然而過於樂觀的預期卻促成了陰霾的迅速到來,隨着今年芯片行業的市值腰斬、互聯網公司淨利潤暴跌,各大公司迅速開始裁員降成本。一時間互聯網科技行業的衰退肉眼可見,從業者人人自危,明年一波更大的裁員潮似乎已經在來的路上了。

對於互聯網科技行業,除了要面對利率的逆風,還將面臨監管條件的改變。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科技方面投資和生產活動方面的法案,科技公司的估值也不免受到影響。

Twitter的轉型尷尬

2022一整年,Twitter成功霸佔了全年熱門詞條前幾位。無論是前任管理層你來我往的收購案,還是新任老大的推行的各種新策,無一不成爲網友們關注的焦點。

馬斯克花了440億美元收購Twitter,對外的目標是誓要通過推進言論自由來“釋放”公司的潛力。但其本質,就和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一樣 —— 沒有意識形態標籤的資本最需要強大媒體工具的所有權。而社交媒體平臺和新聞媒體的不同在於:社交媒體平臺不僅收集內容,還可以收集廣泛的用戶數據。

馬斯克2022年Twitter新政下的遭人詬病,一方面來自自稱爲“言論自由絕對主義者”的領導者上任後第一個舉措是解僱Twitter原有的高層管理人員,包括負責平臺信任和安全的高管;另一方面也源自Twitter逐漸成爲不對稱信息戰爭的強大工具,很多用戶沒有意識到他們正被不良行爲者利用,並可能被虛假信息操縱。

擔憂Twitter在未來惡化下去的媒體人大有人在,他們知道這樣的巨型平臺不會瞬間崩塌,但會一點點地變得越來越平庸。2023年的美國將進入另一個總統選舉週期,Twitter在“言論自由”之下將會變成衆所周知的“污水池”。

當然最擔憂Twitter的人羣中,肯定有新老闆馬斯克的身影,他最近不止一次地就“未來的困難時期”向員工發出警告,表示“沒有辦法粉飾”有關公司經濟前景的信息。他也不再允許遠程辦公,除非他親自批准,因爲他擔心公司極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會走向破產的命運。

Meta的元宇宙夢魘

對於Meta和扎克伯格來說,2022算得上是有史以來最悲慘的一年。

從Sheryl Sandberg的離開,到其廣告收入首次下降,再到年底的首次整體大裁員,這些都只是標準普爾500指數股票中排在末位的必然。

Meta今年前三個季度全球招聘了員工1.5萬人,然而,前三季度Meta實現經營利潤225.45億美元,同比下滑34%。最大拖累是VR/AR 部門,它們產生的虧損(94.38 億美元)相當於 29% 的廣告利潤。收入下滑財報難看,又要給各位股東和投資人有所交代,這也促成了Meta年底1.1萬人裁員的執行,扎克伯格裁員的公開道歉都無濟於事。

Meta目前的轉型可以說是進退兩難,一方面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的廣告收入(具體就是Facebook和Instagram兩款社交平臺的廣告收入)在減少,而試圖將其他產品和服務貨幣化的效果也不明顯;另一方面在虛擬顯示技術上的大把燒錢已經產生了數百億美元的損失,短期內看不到成效。

Facebook逐漸喪失活力的同時,扎克伯格原本打算將遠程辦公而非娛樂內容作爲元宇宙未來的突破口,以Oculus VR硬件技術來支撐Meta的元宇宙生態系統規劃,但這顯然隨着疫情消散下遠程辦公變得不再主流而更加不切實際。

2022年全球經濟重大放緩甚至全面衰退時,以Meta爲首的大部分互聯網科技公司基本面逐漸失控,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的打擊。Meta明年再這麼爛下去,可能很快就被踢出“科技巨頭”的行列中了。

互聯網科技的拐點

說到底,新冠疫情就是整個全球經濟的黑天鵝,互聯網科技行業就是疫情蝴蝶效應中被波及的一環。

美國疫情這幾年,政府連續大放水,進而推高了各個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股價,業內人士空前樂觀,爲了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用高薪挖人才,大肆招兵買馬、揮金如土。但疫情不會一直持續,當社會準備放下隔離的重擔重新復甦時,政策爲了控制高通脹,又開始了連續美元加息。

到今年12月,美聯儲已經7次加息,與之對應的就是現在的貨幣緊縮、美元迴流,股市、樓市雙雙下跌。一旦二級市場上的泡沫破裂,互聯網科技公司市值紛紛下跌,美好的願景統統變得更加遙遠,爲了穩住大小股東們的信心,縮減開支以及調整員工結構,成了公司續命的唯一選擇。

今年上半年,整個美國互聯網科技產業還處在蓬勃發展、對中高端勞動力需求旺盛的時期。到下半年後兩個季度,就急轉直下,科技巨頭當中也僅有蘋果一家實現了淨利潤增長;谷歌、Meta兩家的利潤下滑尤其嚴重。

Twitter和Meta和大多互聯網科技公司一樣,嚴重依賴於廣告營收。而要想獲得更多廣告主的青睞,勢必要創造更多話題,行業內部內卷競爭、公司自身各部分存量競爭,在整體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公司賺錢顯然比燒錢做科技創新顯得更爲重要。

整改、裁員是互聯網科技行業的拐點之一,而在2022這一年,各大互聯網科技公司研發費用開銷很大,投入方向分佈科技行業的方方面面,持續的疫情加劇了歐美消費者的“線上化”和企業的“數字化”傾向,由此形成了互聯網科技行業遊戲業務的火爆、電商滲透率的提升、AI應用範圍的迅速擴張、雲計算和SaaS等領域裏繁榮向上的蓬勃生命力。

很難說這算不算得上是一場“危機”。宏觀上說,經濟週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卻不可能逆轉整體發展趨勢。互聯網已經成爲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衣食住行、我們依賴呼吸的空氣,未來一定是互聯網更加豐富多元的新時代。在此刻,經歷了洗禮,接下來的幾年才更有爆發的新的生機。

金融科技:坍塌,退場

2022年我們見證了很多歷史,金融科技行業在這一年尤其動盪,新型科技改變了美國金融業,包括人們借貸、投資、選擇貸款、資助初創企業甚至購買保險的方式,Chime、Stripe、iTrustCapital、Check等在內的各種參與者正在將美國金融科技市場推向新的高度。但同時,任何科技在發展的初期就需經過不斷的演化,法律、監管都不在一個步伐,數碼資產如果跳脫法律的框架,高風險就會時刻在側,令人坐立難安。

金融科技創新之下,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新用途帶來了數據隱私風險,並可能出現新形式的監控和歧視。而隨着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之間合作伙伴關係越來越緊密,也將存在着競爭不對稱和市場權力集中的風險。

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破產重組案仍舊是年底金融科技行業逃避不開的話題,人們都在討論FTX的暴雷會給這個新興行業帶來怎樣的危機。

FTX破產,劇情發展之快令人咋舌

美媒一度把FTX交易所崩盤與安然醜聞和龐氏騙局相提並論,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Ben McKenzie Schenkkan,在預備好的證詞中稱,整個加密行業就是一個“建立在欺詐基礎上的巨大投機泡沫”,“在我看來,(FTX)這是一個有史以來數量級最大的龐氏騙局。”

當任何商業被貼上“騙局”的標籤後,就如同窮途末路般很難再去發展。

目前美國針對FTX的調查重點是該交易所涉嫌違規將鉅額客戶資金轉給其創始人Sam Bankman-Fried(SBF)控制下的另一家公司,非法轉出的資金可能多達100億美元。10月份,SBF剛被福布斯2022美國富豪榜評選爲身家172億美元的排名第41位的30歲年輕富豪,11月,FTX由於行業鬥爭出現流動性財務危機、SBF加密行業人設坍塌、身家一夜歸零,12月上週,SBF被捕,恐怕面臨着美國多個聯邦機構控訴的多項罪名,指控會讓他最高面臨115年的監禁。

FTX在11月之前,還是金融科技行業絕對的明星公司之一。SBF曾在加密行業數次出手投資,拯救財務出問題的加密貨幣公司,當FTX身陷囹圄之後,他曾請求幣安出手收購,但他這回沒有等到自己的救星。不止FTX平臺上投資者們血本無歸,其代言人NBA球星Stephen Curry、NFL棒球傳奇人物Tom Brady和其前妻Gisele Bundchen、日本網球天后大坂直美都遭殃,要和SBF一起承擔來自投資者110 億美元的集體訴訟。知名的投資機構紅杉資本、軟銀、老虎環球和貝萊德等,也因爲投資FTX而踩雷。

FTX交易所是在疫情出現的2019年成立的,短短3年時間做到了全球TOP3,估值320億美元,一度順風順水活躍在各種聚光燈下。隨着加密領域知名媒體CoinDesk11月份披露的一份私人財務文件,指出FTX與其姊妹公司Alameda Research可能存在債務問題。

如果FTX僅僅單純只是一個平臺,只負責撮合交易,不應出現擠兌的情形。當平臺上的投資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新聞發酵後紛紛開始要求提現時,FTX發行的FTT由於流動性不足及自身潛在的債務危機,導致價格暴跌。一時間引發的用戶信任危機,觸發資金擠兌,突發流動性危機導致的80億美元資金短缺,最終遭遇暴雷,從財務文件被曝到宣告破產,只用了10天。

可以預見的是,FTX破產之後的接下來,金融科技裏將會有更多的公司破產倒閉。

從這起性質惡劣的破產事件中,不難看出:

加密行業正在崩潰邊緣,不穩定且極易造成大崩盤。新興的金融科技各種商業模式大行其道,包括元宇宙、區塊鏈、Web3、NFT、DiFi各種新名詞逐漸流行,如何完善風控卻沒人可以保證;

目前的法規和監管根本追不上金融科技發展的腳步。12月,美國財政部呼籲加強金融科技行業監管,美國財政部長Janet Yellen說:“在健康的經濟環境中,創新與競爭必須齊頭並進。雖然非銀行企業進入核心消費金融市場增加了競爭和創新,也給消費者保護和市場誠信帶來了額外風險。”

我們要更理性地面對經濟週期的此消彼長。新科技浪潮來了,要成爲第一梯隊的衝浪高手,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打底。挪用用戶資金鑽法律漏洞,很容易被浪潮打翻。想想20年前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經歷了多少泡沫才形成今天這樣強大的無處不在的互聯網世界,元宇宙、Web3、Crypto等都在摸索階段,隨處可見的“黑天鵝”很可能摧枯拉朽顛覆人們從前的認知,讓原本看起來前景無限的願景變成一個談資甚至笑話。

在此之前,“多米諾”效應已成型

隨着今年5月時候兩種流行的數位貨幣忽然崩盤,導致比特幣和整個加密生態系統損失4000億美元價值。一度蓬勃的非同質化代幣(Non Fungible Token)市場崩盤,過去NFT曾經賣到數百萬美元,現在卻難以出售。

加密貨幣價值縮水,像Celsius、“三箭資本”(Three Arrows Capital)、Voyager Digital等大型虛擬貨幣公司紛紛破產,各類大大小小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大家都在想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

FTX崩盤之後,一些公司也走向了倒閉。

加密貨幣貸款公司BlockFi在11月底申請破產保護,伯克利研究中心旗下Renzi說,BlockFi的破產申請不是由於缺乏內部監督,而是11月前兩週開始的“流動性短缺”的結果,其中,在首先向FTX請求更多信貸後,其附屬公司Alameda公司拖欠BlockFi約6.8億美元抵押貸款義務。

加密借貸公司Genesis Lending在FTX崩潰後暫停取款業務,目前面臨着類似財務困境。

位於紐約的金融科技公司Symbiont.io在12月申請破產保護,這家運作了9年的公司最初名爲Math Money FX,旨在幫助金融機構利用比特幣區塊鏈“降低風險、節省成本並提高效率”。9月份時,他們還與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花旗集團、先鋒集團(Vanguard)和北方信託(Northern Trust)合作試點新項目,將企業數據上傳到Symbiont的區塊鏈中,意在提高“溝通重大企業事件的效率”,如股息支付和合並。

或許新興的金融科技技術在不斷改善,而市場的大起大落則很容易掩蓋掉技術上整體的進步。在一些人看來,用加密技術建造的元宇宙環境,已被看作是未來工作和生活的形態。

金融科技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勢必會遇到更多的風浪,監管層面也會加強管控,長遠來看,不容樂觀,它們急切需要依賴一個強大而多元的集資平臺才能熬過這場持續抗戰。

抵押貸款領域裏的風暴

美聯儲的多次加息,使得房貸利率快速攀升,重貸業務受到重創,大量減少,同時買房者可負擔能力下降,貸款申請量驟減,這幾乎影響到了美國所有銀行的房貸部分,特別是那些專門做NQM(Non-Qualified Morgage)不查收入貸款的公司。

抵押貸款行業的倒閉潮在今年春季已經開始了,有人預測這會是15年前房地產泡沫破裂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7月,抵押貸款機構First Guaranty Mortgage Corp以超過4.73億美元的債務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其中大部分債務來自爲其住宅抵押貸款提供資金的銀行。在其提交給法庭的文件中,去年其公司發放了106億美元的抵押貸款,而今年發放的抵押貸款數量要少得多,或只能發放50億美元的新貸款。這意味着公司既無法找到足夠的新貸款進行捆綁銷售,又沒辦法融到新資金保證公司的正常運營。

不止這家,同行業做抵押貸款的Sprout Mortgage在今年先後經歷幾輪裁員之後,在7月份最終關門倒閉。

自動駕駛:迷茫,解體

自動駕駛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在今年,“自動駕駛”概念變得不切實際,甚至連“自動輔助駕駛”概念都越發開始低調起來,不再大張旗鼓地宣傳。

11月份,美國司法部對特斯拉展開刑事調查,調查目標則是Autopilot(字面意思是“自動駕駛”,實際上是一套包括自動車道保持、自動變道、自動停車、自動巡航等諸多功能的先進輔助駕駛系統,即ADAS)的命名與營銷方式是否存在誇大成分,以及對其輔助駕駛技術功能是否存在不實表述。

特斯拉近幾年來不斷遭到監管部門的調查和起訴,和這項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今年6月,特斯拉關閉了位於加州聖馬特奧的自動駕駛系統部門,並裁減200多個時薪制崗位;已經上市一年的自動駕駛公司Aurora,正在尋求部分或整體將公司打包出售,不斷通過裁員、降低福利等方式削減成本,以度過當前入不敷出的困境;曾經的硅谷明星獨角獸、自動駕駛創業公司Zoox目前正考慮出售;與之相關的激光雷達領域的鼻祖Ibeo公司由於無法獲得進一步的增長融資,已經提交了破產申請。

最近Crunchbase公佈的一份數據中顯示,過去幾年上市的14家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在上市後的平均跌幅超過 80%。自動駕駛卡車開發商Embark、Otonomo等公司跌幅高達97%、激光雷達技術公司Quanergy systems跌幅99%。

自動駕駛技術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無疑像個燒錢黑洞,技術短期內難以落地,在巨大的市場潛力下顯得尤其空洞。

Argo AI們,明星獨角獸的退場

10月26日,自動駕駛汽車獨角獸Argo AI宣佈,終止其在匹茲堡、舊金山、新澤西和慕尼黑的業務,約2100名員工中的部分成員將會轉入福特和大衆汽車的自動駕駛部門。這家公司2016年成立於硅谷的公司,此前在2017年、2019年分別獲得了來自福特和大衆兩大金主的共36億美元的投資。

曾被視作是自動駕駛領域明星獨角獸的極有前途的公司,爲什麼選擇這種方式退場?

Argo AI坦白:“自動駕駛業務過於燒錢,而盈利卻遙遙無期……”

這個原因如今也是自動駕駛行業的難言之痛。很多企業用自身的經驗都在不斷驗證,自動駕駛L4技術的商業化比預期的更加困難。

不止Argo AI,前後融資超過60億美元的通用汽車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爲了自主研發芯片不斷持續的燒錢,幾年時間就花了100億美金,根據公開數據,今年上半年,Cruise的虧損從去年同期的6億美元增至9億美元。

Google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Waymo,也是名副其實的“燒錢大戶”,Google母公司Alphabet發佈的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OtherBets(包括自動駕駛汽車部門Waymo和生命科學部門Verily等)本季度虧損16.68億美元。

還有從特斯拉分離出來的定位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繫統提供商的Lucid Motors,它們致力於成爲“新能源汽車領域的Intel”。去年上市之後,總市值超過400億美元,此後伴隨着新能源汽車風口,其股價最高漲至57.75美元,但如今每股已經跌至8.68美元,市值蒸發超70%。最新公佈的財報顯示,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億美元,淨虧損6.7億美元。

去年一度被市場給出500億美元估值的自動駕駛計算公司Mobileye,原本有望拿下今年美股最大的 IPO。可在今年上半年,Mobileye估值縮水40%,在10月份上市之時,市值縮水至230億美元,是美股2022年度第四大IPO。Mobileye一直以來都堪稱自動駕駛行業的“老大哥”,2017年被英特爾以153億美元收購麾下後,其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芯片,與英特爾的芯片業務形成非常強的互補關係。

但在自動駕駛L4技術開發的拉鋸戰中,Mobileye顯然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隨着各類新晉創業公司技術上的突飛猛進,以及英偉達、高通、地平線等推出了自己的自動駕駛芯片,而特斯拉、華爲、小鵬、理想、百度、滴滴、谷歌等等廠商,也有自己的自動駕駛算法。Mobileye相對封閉的“算法+芯片”打包方案不再那麼喫香,很多車企不願意用它了。

實業消費:破產,揮別

今年在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原材料漲價、物流成本急增、疫情頻發等因素影響下,實業快消類諸多行業面臨着關門、倒閉的風險。

這一年,實體經濟越發艱難,大量企業倒閉。美國疫情看似躺平常態化,但消費業餐飲業始終沒有緩過勁來。旅遊業大不如從前。

90歲的美國化妝品公司露華濃在10月份被紐交所強制退市,這個曾是全球美妝top3、1932年創立的龐大美妝帝國,最輝煌的時候在美國創下了每3秒就賣出一隻口紅的記錄。

自2020年以來,露華濃就因債務問題身陷破產傳聞,今年6月正式向美國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後,開始進行破產重組。雖然他們在此前的公告中曾表示,破產重組並非意味着企業倒閉,目前不會出售或解散旗下任何品牌。但疫情這幾年,在線上電商和快消實業殘酷的競爭下,露華濃產品逐漸失去了市場,也淡出了新生代年輕人的選擇視野。

具有百年曆史的美國傢俱零售商Whitley,於今年1月宣佈關門歇業。負責人聲明,結業原因與業績無關,疫情嚴重時公司的銷售額也非常可觀,2021年是該零售商“銷售業績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其餘並未披露。

同樣擁有百年曆史的傢俱零售商NB Liebman,在年初也遺憾地倒閉關門。從1946年開設第一家門店開始,鼎盛時期曾經營着從艾倫鎮(Allentown)到費城市中心的數十家門店。

在美經營24年的獨立在線室內設計採購平臺Steelyard,由於疫情和供應鏈斷裂,已於今年6月關閉。

擁有162年曆史的美國最大的地板製造商的Armstrong,由於已連續5年錄得淨虧損,並未實現盈利。並且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給地面材料行業的供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已於今年5月申請破產。

美國智能照明公司LIFX,2019年被Buddy Platform以5100萬美元收購,但後者今年8月宣佈破產並退市,直接導致LIFX也破產。

寒冬之下,各行各業固守過去的經營道路強撐續命。消費者的需求隨着社會經濟週期不斷在變,身邊的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但在各個時代背景之下,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行業。調整是爲了更好地向前進,企業變革是生存之道,可以預見的是,2023年各行業整合仍會繼續,我們也期待能看到困境中的企業早日度過寒冬,行業新秀也能迅速嶄露頭角。

下(明)周(年),我們會繼續聚焦那些2022年後疫情時代崛起的明星公司們,敬請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