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人民政協報

本報記者 顧 磊

截至目前,成都市的社區發展基金會募集款物達4704萬元,實施項目500餘個,服務居民500萬餘人次,設立專項基金239支,社區基金210支,聯動社區300餘個。這是日前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透露的一組數據。

成都市首個社區發展基金會是武侯區社區發展基金會,於2018年7月成立,目前全市共有9家社區發展基金會。短短4年多時間取得如此成效,與政策推動緊密相關,也與各方支持及社區發展基金會自身的探索密不可分。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22年4月,我國社區基金會數量爲218家,分佈在北京、上海、深圳、寧波、鄂爾多斯等城市,其中,上海和深圳兩地數量佔六成。根據發起方來看,社區基金會分爲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居民主導型、混合發起型等。

2017年,民政部發布《關於大力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明確把公益慈善類社區社會組織作爲培育發展的重點。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首次提出社區基金會的概念,“鼓勵通過慈善捐贈、設立社區基金會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城鄉社區治理領域。”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社區基金會的功能定位,並支持設立社區基金會。

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副主任江維表示,成都社區基金會前期基礎良好。早在2011年,成都市錦江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即“錦基金”)成立,到2017年,錦基金已成爲5A級社會組織。2014年,即有武侯區玉林東路社區等一批社區探索建立社區基金或微基金。此外,大量專業的社會組織把業務實施的主陣地落在社區,社區化發展、社會化運行是成都社會組織的特點。

自2016年起,成都購買“錦基金”服務,發起社區基金會603研討會等系列活動,同時通過育苗計劃、再相遇人才培育項目等培養社區基金會方面的人才。

2017年,成都發布“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提出探索設立社區發展基金,《成都市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三年計劃》也明確提出支持成立社區基金會和發展社區微基金。2018年,成都市民政局、市委組織部、市委社治委聯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入開展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行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條件成熟的區市縣要探索建立社區基金會”,就在當年,武侯區社區發展基金會成立,拉開了成都市社區發展基金會的序幕。

據江維介紹,在社區發展基金會“頭生子”誕生之前,成都的社區基金實踐模式大多是在慈善機構名下掛設社區基金,但這與社區基金會的宗旨、理念、運作邏輯不甚契合,一些業務難以推進。

深圳的社區基金會大多生髮於社區層面,上海的社區基金會以街道層面的居多,與兩地不同,成都的社區發展基金會均爲區級機構。不過,社區基金會有着一個“在地化”的共同點。江維說:“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把錢集聚起來,但不是像個財主一樣抱着,而是要把錢花出去,促進所在地的發展。社區基金會發展得越好,這個地方的社會慈善資源就會投入得越多。”

目前,成都市9家社區發展基金會業務內容各有特色。金牛區社區發展基金會在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摸準需求、資源整合、精準輸送的模式;武侯區社區發展基金會的特色是信託業務,目前已探索物業信託、資金信託和慈善信託,例如落地四川第一單用於社區治理的慈善信託、啓動社區體育慈善信託等,下一步還將開展服務信託,打通社區基金會信託業務的路徑;雙流區社區發展基金會則通過利用社區閒置資源空間,開發造血功能,探索社區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據瞭解,爲了促進社區基金會發展,在四川省民政廳、成都市委社治委、成都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成都市9家社區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了四川社區基金會發展網絡,旨在推動全省社區基金會行業可持續發展。自成立以來,四川社區基金會發展網絡聯合各方力量,發揮了社區基金會在社區治理中的獨特作用。

下一步,成都市還將繼續鼓勵社區基金會發展,該市“十四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規劃明確,要鼓勵社會主體和民間資本按程序發起成立社區基金(會),加強社區基金(會)全程督導及技術支持,規範資金募集、使用及扶持項目管理,建立居民投入精神榮譽褒獎嘉許制度,探索社區基金會資產聯合信託、保值增值,吸引社會資本持續穩定投入社區發展治理事業,到2025年,實現區(市、縣)社區基金會全覆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