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東北小城鶴崗似乎一直寂寂無名,卻在最近兩年被全國矚目,原因都是“白菜房價”5萬元一套、1.5萬一套……“買房如買菜”也讓鶴崗成爲網紅城市,匯聚了“中國最窮買房團”。

然而“鶴崗化”可能是一部分小城市的共同命運。2022年年初,有媒體評選了房價最低的10個城市,其中就有鶴崗、七臺河、阜新……而這當中大多數城市都是因礦而生,因礦而興、也因礦而困。

2011年,鶴崗等被國家確定爲第三批25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這些城市原本是讓人羨慕的礦產王國,有力地支撐着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多年對礦產的過度開發使用,也導致當地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資源面臨枯竭。

近年,中國基於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宣佈了“碳達峯”和“碳中和”的目標願景。以往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造成了能耗過快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迫切需要轉型發展。而對於衰退型城市,要加快其轉型發展,核心是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如今這些城市也紛紛尋求轉型升級,思考如何擺脫對單一資源的依賴。面對“轉型”這道資源型城市的終極課題,幾座城市給出了不同的解題思路。

紅星深度推出開年觀察“小城大事”之鶴崗化:資源型城市的困與救。

紅星新聞記者丨盧燕飛 發自安徽淮南

責編丨唐歡 編輯丨王禾

對於煤炭城市而言,採煤熱潮很容易帶動整座城市急速發展,而資源面臨枯竭時,這座城市又會迅速衰退。除此之外,採煤沉陷區的治理也是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許多城市在花費巨資治理沉陷區後,效果並不理想。由於沉陷區凹凸不平的地勢,且在不停沉降中,所以種莊稼和發展工業都是可望不可及的。

安徽淮南,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多年以前,這裏40多萬畝的採煤沉陷區讓城市苦惱不已,如今,隨着光伏產業的不斷發展,該市從水上光伏方面逐漸化解了矛盾,探索出一條“漁光互補”的道路。

2022年11月下旬,紅星新聞記者來到淮南市水上光伏項目處探訪。這裏的採煤沉陷區由於常年積水而形成一片片湖泊,水面上漂浮着深藍色光伏面板,在太陽照射下進行動能轉換。水下的魚兒不時躍出水面。

多位業內人士非常看好這種“漁光互補”模式。在淮南市潘集區6000畝水面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電站,項目總裝機容量150兆瓦。目前淮南市採煤沉陷區總面積42.54萬畝,其中可利用開發水面光伏的沉陷區水面約9.73萬畝,已利用1.76萬畝,待開發利用7.97萬畝。也就是說還有82%左右的水域面積尚待開發。

↑位於淮南市鳳臺縣新集鎮的100兆瓦光伏電站

煤城誕生:

上海1/6的電力來自淮南

淮南的資源還未枯竭。

從淮南高鐵出站後,能聞到空氣中刺鼻的味道,很明顯這是一座能源化工城市。

歷史資料顯示,淮南主要靠煤炭發展起來,先有礦後有城。1949年淮南礦區設立;1950年,中央燃料工業部淮南礦務局成立;1952年才建立省轄淮南市。經過1953年至1965年第一次大規模開發,淮南煤礦成爲當時全國五大煤礦之一。

如今70多年過去了,這裏仍然是國家煤炭開採重鎮。在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鄉道上,不時看到運煤車輛緩慢行駛,鐵路在礦區沿線縱橫交錯,火電廠碩大的冷卻塔豎立在郊野,一股股白煙升騰向空中。

根據測算,長三角每用4噸煤,就有一噸來自淮南,上海每用6度電,就有一度來自淮南。在豐富的煤電資源優勢下,“皖電東送”70%的電量從這裏發出,使淮南成爲當之無愧的“領軍主力”。

同時受長三角輻射影響,這裏的人們經常到南京、杭州、上海、合肥打工,成爲長三角人力資源的寶庫。而上海一些科技含量不高或者勞動力密集的中小企業,也會直接把廠址遷過來。

“華東的煤,一半在安徽;安徽的煤,七成在淮南。”由於這裏擁有大量的煤炭資源,讓這座礦山上的城市初期發展非常迅速。煤炭儲量方面,根據《淮南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數據,淮南市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38.07億噸,按照2020年淮南原煤產量5730萬噸的產量計算,淮南的煤炭還能挖240年。這些還不算未來可能新增的探明儲量。

↑鳳臺縣新集鎮煤礦傾倒的煤矸石

資源利用:

探索“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模式

作爲煤炭資源型城市,在享受初期發展紅利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是採煤塌陷區和環境污染的治理問題。

而且由於產業過於單一,在煤炭需求量和開採量減少的時候,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就顯而易見。比如近些年煤炭產業衰落,就使得淮南的經濟發展駛向了慢車道。

同時期,淮南市的人口也在不斷外流。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淮南市總人口389.8萬人,較2020年減少7296人。全市總遷入人口44353人,總遷出68653人,機械增長率爲-6.2‰

另外,採煤沉陷區治理一直困擾着煤炭資源城市的縱深發展。它們猶如一道道傷疤鑲嵌在風景秀麗的土地上。人們的房屋也開始出現裂痕甚至倒塌現象,拆遷事不宜遲。

近年來,淮南市累計投入資金105億元,建成拆遷安置點55個,搬遷羣衆6.2萬戶、17.4萬人。其中鳳臺縣鳳凰湖安置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已搬遷入住羣衆近5萬人。紅星新聞記者在該小區看到,目前周邊配套服務還沒提升上去,生活氣息並不算濃厚,路上行人比較稀少。

與北方煤炭資源城市不同,淮南市採煤區域地表沉三五米後,形成了星羅棋佈的湖泊。

這與淮南的氣候和地理位置有關。淮南年平均氣溫15.3℃,年平均降雨量937.2毫米,處於南北方的過渡帶。再加上地下水位較淺,採煤沉陷後,地表水位可能高於沉陷深度,就使得地下水滲了出來。下雨後,華東平原的降水進一步向低窪處聚集,從而擴大了水域面積。

顯然,將這些水抽乾種植莊稼是不現實的,因爲只要下雨就會再次形成湖泊。因此,十多年前當地人在水域裏面做水產養殖,比如養些鯉魚、鰱魚、小龍蝦之類。

隨着近些年光伏產業的不斷成熟,淮南市在五年前開始探索一種“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模式,目前已初見成效。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在水域上面佈局光伏組件,在水下養殖魚蝦等水產品,將“包袱”變財富,把“廢物”變資源,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平衡。

而且淮南市常年光照充足,年日照1800小時左右,年日照充足天數(日照率≥60%)140天左右。這有利於將更多的太陽能轉化爲電能。

目前,淮南市採煤沉陷區形成的水域有1.8萬畝用於光伏電站建設,裝機規模約55萬千瓦。在採煤沉陷比較嚴重的鳳臺縣、潘集區等地,水上光伏項目也相對集中。其中潘集區三峽新能源水面漂浮光伏電站、鳳臺縣顧橋水面漂浮光伏電站,單體裝機容量均爲15萬千瓦,是當時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項目。

另外有些沉陷區也因地制宜進行了生態修復。比如曾經滿目瘡痍的大通、九龍崗礦區,採煤過後地面坍塌嚴重,耕地被損毀,2015年,世行貸款淮南市九大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啓動,總投資10.27億元,完成了水草和湖水的修復。其間種植樹木及水生植物8.8萬餘株,打造完成400餘畝的溼地公園。

此外還有潘集區東辰生態園,也是沉陷區治理的樣本。該區域佔地3000餘畝,裏面種植了荷花、果樹等,成爲市民週末玩耍的好去處。

↑位於淮南市鳳臺縣新集鎮的水上光伏項目

初見成效:

發展水上光伏讓淮南成爲投資熱土

記者在淮南採訪期間瞭解到,不斷有外地商戶來這裏考察光伏發電項目。

11月25日,紅星新聞記者來到淮南市鳳臺縣新集鎮,站在鄉道公路上,旁邊煤礦塌陷區形成的湖泊波光閃閃,水面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太陽能電池板。不遠處還能看到火力發電廠和正在作業的煤礦。

此時正值冬季,湖邊雜草和樹木已經枯黃,路邊警示牌寫着“水深危險,禁止游泳”字樣。據當地人介紹,光伏下面水域養殖的魚類主要是白鰱,過年的時候就會打撈上岸。

負責光伏電站運維的蔡先生向紅星新聞表示,近年來到淮南投資光伏項目的有很多,他所在的光伏電站是2016年建設的,要先把預製樁用機器打進水裏,然後才能在上面鋪設太陽能光伏面板。其優勢是穩定性高,使用壽命長,後期維護方便,但前期投資比較大。

還有一種是漂浮式支架連接的光伏面板,不用打樁,直接在水面的漂浮支架上鋪設。

蔡先生所在的電站每年能夠發電2200萬度,裝機容量是20兆瓦,這些電力併網到國家電網的價格是0.3844元/度,此外,利用光伏發電每度還能獲得政府補貼0.5元,可一直補貼20年。不過隨着光伏產業的不斷擴大,現在國家補貼在逐步減少,對於光伏能源企業,隨着近幾年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建設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對於爲何選擇來淮南發展光伏電站,蔡先生直言不諱地說,“淮南本來就是能源城市,這邊塌陷區比較多,發展水上光伏剛好合適,不僅有效利用了閒置資源,還能給當地農民帶來不錯的收益。”由於淮南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這裏常年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區域河流縱橫,而且不會乾涸。如今,塌陷區的雨水已經與當地江河湖泊連成一片,再加上挖煤時地下湧出的水,淮南從地圖上看呈現出一片片綠色的沼澤。這些都是發展光伏產業的“土壤”。

做地面光伏開發的王先生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大光伏產業基地,之前曾來淮南考察過,談到淮南發展水上光伏的前景,他建議在做光伏前要了解清楚當地池塘的水深,如果太深的話打樁花費太高,還有土地銷售、供電政策等。經過綜合評估,王先生認爲淮南的光照、土地、電價等硬件條件具備,其可投資水平高出全國平均值,但選擇池塘的時候儘量要選面積大的、水深較淺的,這樣無論是前期投資還是後期維護,成本都要低些。

在紅星新聞記者走訪過程中,看到有些鄉鎮還有大片的水塘沒有被利用,這裏曾經是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鳳臺縣顧橋鎮水產養殖戶王先生說,光伏遮光板對魚類生長還是有影響,當地的池塘很多被湖北商家承包了,每畝地租金大概在1000元左右。不過由於這兩年行情不好,鰱魚、小龍蝦的價格都比較低,這也導致周邊很多魚塘找不到租戶,至今還在荒廢着。

↑潘集區某生態園養魚場,前方是水上光伏項目

產業扶貧:

光伏扶貧電站可爲貧困戶增收

在光伏發展的政策方面,2020年中國提出2030年“碳達峯”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爲光伏產業帶來了巨大機遇。

業內人士黃女士認爲,在碳達峯碳中和計劃下,之前燃燒的化石能源將不斷減少,再加上目前光伏產業已經完成國產化,未來很長時間光伏都將是朝陽產業。

“十五年之前光伏處於兩頭在外,就是從原材料晶硅到下游的組件應用市場都在國外,中國主要扮演了代工的角色。在過去的15年間,中國把光伏產業的世界格局徹底改變了,製造光伏的機器也擺脫了進口,完全實現了國產化。”黃女士向紅星新聞表示,現在光伏的技術和原材料都掌握在中國人手中,2021年我國爲全球市場提供了超過70%的光伏組件。現在整個光伏產業的安裝使用正在迴歸國內。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淮南市採煤沉陷區總面積42.54萬畝,其中可利用開發水面光伏的沉陷區水面約9.73萬畝,已利用1.76萬畝,待開發利用7.97萬畝。

截至2022年4月,淮南市已建成光伏電站162萬千瓦;已建成單體裝機容量15萬千瓦、世界上建成單體容量最大的潘集區潘一礦和鳳臺縣顧橋礦兩個採煤沉陷區水面漂浮光伏電站項目;已建成安徽單體最大太陽能電站壽縣東大圩30萬千瓦電站。

另外在產業扶貧方面,光伏能源也作出了一定貢獻。根據淮南市光伏扶貧政策,村級建1座6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年均可爲每村增加集體收入6萬元以上。貧困戶建1個3千瓦分佈式光伏發電站,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

從淮南鄉村路過,看到兩旁屋頂分佈着一塊塊光伏面板,而光伏產業正是淮南擺脫煤炭,綠色轉型的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