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

最近,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实施,部分城市居民开户踊跃,体现了全社会对未来养老问题的关切。

与此同时,与老龄社会相伴随的老龄经济,也给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老龄经济将伴随老龄社会新的人口需求不断成长,或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形态,今后一切经济行为都需要有老龄社会的考量。

不同层次的老龄经济和产业

《21世纪》:你在最近出版的《老龄经济:长寿时代的新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即老龄经济不是狭义上的“老年经济”“银发经济”,在更高层次上,老龄经济是整个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后的经济,未来经济将全面转型为老龄经济。为何作出这样的判断?

党俊武:从老年人口增多这一狭隘维度看经济,容易导致经济视野收窄,不仅难以发现老龄社会到来隐含的系统性风险,也难以发现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简单来说,老龄经济就是老龄社会的经济。具体来说,老龄经济宏观上是指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新经济形态、新经济结构、新经济发展方式、新经济体系的总和;中观上是指在老龄社会围绕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产业体系;微观上是指在老龄社会生命处于漫长老年期的经济需求与供给体系,也可以称为老年经济、银发经济。

需求是经济动力的源泉。以前经济需求的主体主要是年轻人口,老年人口的需求在经济大盘中占比较低。进入老龄社会后,随着少子化和长寿化程度的加深,不断减少的年轻人口经济需求和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经济需求的深刻变动,不仅会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变动,更重要的是,这将改变社会经济需求的结构。经济需求结构的这一转变是全局性的,也是革命性的,不能仅从量变的角度去理解,更不能单单从老年人群体这个视角来识别更深层次的经济变动。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经济需求更加向发展性需求转变,同时意义型或价值型需求日益凸显。随着寿命延长,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来实现自己更高层次的愿望,到了老龄社会,人们的经济需求普遍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意义型转变,也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21世纪》:不同层次的老龄经济决定了不同层次的老龄产业,你认为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由哪些层次和板块构成?

党俊武:进入老龄社会,产业体系也将同步发生历史性转变,形成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产业体系。具体说,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公民老年期,提供准备性、持续性和善终性的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的总称,包括三个层次六大板块。

顶层是老龄文化产业,主要是为全生命周期生活提供精神引领的产业,既有产品也有服务。中层是物质和服务保障类产业,包括老龄金融产业、老龄制造产业或者老龄用品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相应产品生产加工产业、第二产业相应产品及老龄制造业和老龄智能产业)、老龄服务产业和老龄宜居产业(包括老龄房地产业)。底层是老龄健康产业,主要是为全生命周期生活提供健康支持的产业。                                                                   

《21世纪》:现阶段老龄产业“叫好不叫座”,还有观点感慨“老龄产业留不住企业家”,为什么老龄产业目前发展不尽如人意?

党俊武:确实有的老龄产业板块发展不利,但也有市场主体取得了成功,总体上老龄产业发展是参差不齐的。未来老龄产业的大势十分看好,但目前总体上还面临很多问题,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走势进入下行周期,给包括老龄产业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当然,从全球经验来看,老龄产业具有较强的抗经济波动性,例如中老年人的刚性服务需求不会因为经济下行受到很大影响,影响较大的是那些高端和弹性需求,所以发展老龄产业其实有利于保持经济体系的稳定。

其次,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产业供给体系相应的适应性和结构性转变比较复杂,也需要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甚至还要付出较大代价。企业需要进行投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销售网络需要重新搭建等,这些既需要掉转船头,还需要深度试水,投资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

从产业发展来说,目前的产业供给主要发生在供方和需方之间,即产业直接需求,只有当供方之间的供需链条,即产业间接需求形成,老龄产业才能走上真正的快车道。也就是说,老龄服务商要与老龄用品设施、设备、耗材制造商等之间形成供给需求,且具备规模效应,就像汽车制造商和各种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链条关系,这是老龄产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目前离这一成熟状态还有很大距离。

第三,目前很多中老年人都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比如,有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子女去日本、美国购买了康复器具,老人使用以后觉得很好,但他在使用之前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这种器具。再比如,我曾经同一位百岁老人聊天,我问他百岁生活应该怎么过,他回应说“百岁以前的生活,我可以给你一点经验,但要从100岁活到101岁,我也是个学生。”这说明,不仅供给方需要了解老龄产业的底层需求,需方也要学习了解牵动老龄产业的真实需求。

第四,我国现有老年人的有效购买力相对不足。这一方面体现在有的老年人经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体现在手里有钱的老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敢消费。当然,中老年人的消费黏性虽然构建困难且相对较慢,但最大特点是一旦形成黏性便比较稳定。这是需要发掘的产业着力点。

破解“钱永远不够用”

《21世纪》:健康照护是老年人的基础性、长期性、持续性需求,发展老龄健康产业,如何解决“支付黑洞”的问题?

党俊武:老龄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一旦老人失能躺倒以后,到底需要多少钱?先行步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的重大教训之一,是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无底洞效应,在最早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荷兰,以及后来的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照护费用都是一个无底洞,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家庭以及个人,对这项制度的共识就是“钱永远不够用”。以西医医疗服务为主导并提供相应长期照护服务不仅成本高,而且临床照料护理效果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颇受质疑。

实际上,无底洞效应表面上是失能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长期照护服务理念和方式的问题,本质上是现代医学制度和医疗技术难以适应老龄社会的巨大需求。西医医疗服务产业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要遏制“过度医疗”的发展态势,推动医疗服务产业走上理性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取得共识,即以治疗急性病成长起来的西医理念和服务方式在应对慢病和失能问题上的弊端日益显著。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在失能问题应对上取得新的共识,即绝大部分因为慢性病导致的失能现象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更有效,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倾向于用成本更低、体验更好的自然医学、非药物疗法等应对慢病、癌症和失能问题。这说明,按照中医药为主、西医药为辅构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老龄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    

《21世纪》:解决老龄服务的支付问题背后,是不是金融体系如何积累老龄金融资产更加重要?

党俊武: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是积累老龄金融资产的关键时期,一旦生育高峰的“60后”“70后”“80后”迈入老年期,特别是进入高龄期,如果没有丰厚的老龄金融资产支撑,或者如果错过期限较长的年轻期的积累,造成规模庞大人口老龄金融资源配置期限严重缩短,那么,其后果将不仅仅是金融和经济风险。

老龄社会的人们必须规划“长钱”,例如年轻时拿出一部分资金锁定老年期生活消费用度,包括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以及养老基金等。比如最近启动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我身边不少人过来问我要不要办,我的建议是对于漫长的老年期,多一个资金池意味着将来多一个保障。现在,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人口老龄化队列,重点研究“70后”“80后”“90后”人群共同富裕过程中老年期经济准备特别是金融准备的潜力,研究出台老龄金融政策,鼓励老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做大老龄金融体量。

未来,首先要落实共同富裕战略,让人们的收入快速提升,同时,努力做强做大老龄金融,不仅能够确保全体国民老年期有充分大金融准备,更重要的是,有了雄厚“长钱”资本池的支撑,未来老龄社会条件下“两个十五年”宏观经济的可持续繁荣才有强大的基础,实体经济才会有不可或缺的压舱石支撑。

教育培训产业潜力巨大

《21世纪》:在教育、健康、文化、居住等领域,既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有市场主体提供的服务,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事业与产业的关系,让政府更好履责,让市场更好服务?

党俊武:老龄事业的定位应该是保基本,由政府负责养老、医疗、长期照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当然不必由政府直接提供,而是可以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两个十五年”,瞄准各代人群的不同需求,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战略的框架下,研究制定实施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相对来说,老龄产业主要是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事业产业没有明确的边界区分,社会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这是未来构建老龄事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最大难点,也是重要突破口。总的方向是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五大主体共同发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或者市场。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老龄产业,不能简单遵循利润最大化逻辑,更不能放任垄断现象,而是要真正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产业化的新路子。例如,需要探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混合运作的战略路径,例如金融租赁、股权结构设计、企业并购、国有民营、民营国助等创新模式,这是未来老龄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一句话,要坚决落实“两个不动摇”,把国有企业的资源、信用优势和民营企业的效率优势结合起来。

《21世纪》: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培训产业有什么新的变化?

党俊武:教育培训产业是未来精神经济的第一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退休年龄普遍延长,大龄劳动力教育培训产业的潜力越来越大。假定2035年时退休年龄为65岁,那么超过40岁的劳动力就是“70后”“80后”整整两代人和一半“90后”群体,从目前的受教育水平看,“70后”“80后”和“90后”中大学以下学历人口占比不低。据统计,从1970年到1999年出生的人口总共约6.4亿人,相应的18年后即1988年到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入学人数共计1.1亿人,没有上过大学的大约占82.8%。随着经济产业转型,这些大龄劳动力中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人数相当可观。如何根据经济产业的细分需求开拓相应教育培训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教育培训产业体系,将是未来整个教育培训市场的重中之重。

老年教育市场也是新的发展领域。老年教育虽然也帮助老年人学习知识和技能,但重点不在于再就业,而是为了老年人提升人生体验。开展这样的老年教育是否划算,投入和产出的短期思维方式不行,要算大帐。事实证明,老年教育是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战略。很多老年人在老年教育机构里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了疾病和失能的发生率。过去人们常说,多办一所大学就可以少办一所监狱,现在面临老龄社会的压力,多办一所老年大学就可以少办一所养老院或者老年护理院,所以发展老年教育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潜力,更有战略意义。更重要的是,抓住老年教育,就抓住了客户。企业界不能老想着赚老年人的钱,首先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21世纪》:科技推动经济、产业发展,但老年人对新科技不敏感、接受难,那么科技与老龄经济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党俊武:这个矛盾确实是存在的,很多老年人对创新产品“不感冒”,这对老龄产业的供给方提出了新要求,在产品的工艺、技术、外观、功能的设计方面要综合考量,让老年人不一定懂,但要会用。

老龄经济蕴含的海量消费需求,必然催生一系列新科学技术,甚至会形成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浪潮,对于应对老龄社会和开发巨大消费潜能至关重要。因此,站位人本经济,研究老龄经济蕴含的科学技术创新需求清单,加大公共财政和企业投入,研发匹配长寿时代和老龄社会要求的新型长寿科技、健康科技、医疗科技等,是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全新领域,潜力巨大。

(作者:王峰 编辑:陈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