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峯 北京報道

老齡社會正加速到來。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佔比將超過20%。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2億左右,佔比將超過30%。

最近,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36個城市或地區先行實施,部分城市居民開戶踊躍,體現了全社會對未來養老問題的關切。

與此同時,與老齡社會相伴隨的老齡經濟,也給經濟社會轉型提供了契機和動力。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老齡經濟將伴隨老齡社會新的人口需求不斷成長,或將成爲未來經濟的主形態,今後一切經濟行爲都需要有老齡社會的考量。

不同層次的老齡經濟和產業

《21世紀》:你在最近出版的《老齡經濟:長壽時代的新經濟與產業發展模式》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即老齡經濟不是狹義上的“老年經濟”“銀髮經濟”,在更高層次上,老齡經濟是整個社會進入老齡社會後的經濟,未來經濟將全面轉型爲老齡經濟。爲何作出這樣的判斷?

黨俊武:從老年人口增多這一狹隘維度看經濟,容易導致經濟視野收窄,不僅難以發現老齡社會到來隱含的系統性風險,也難以發現廣闊的經濟發展空間。

簡單來說,老齡經濟就是老齡社會的經濟。具體來說,老齡經濟宏觀上是指與老齡社會相適應的新經濟形態、新經濟結構、新經濟發展方式、新經濟體系的總和;中觀上是指在老齡社會圍繞全生命週期需求的產業體系;微觀上是指在老齡社會生命處於漫長老年期的經濟需求與供給體系,也可以稱爲老年經濟、銀髮經濟。

需求是經濟動力的源泉。以前經濟需求的主體主要是年輕人口,老年人口的需求在經濟大盤中佔比較低。進入老齡社會後,隨着少子化和長壽化程度的加深,不斷減少的年輕人口經濟需求和持續增長的老年人口經濟需求的深刻變動,不僅會影響宏觀經濟總量變動,更重要的是,這將改變社會經濟需求的結構。經濟需求結構的這一轉變是全局性的,也是革命性的,不能僅從量變的角度去理解,更不能單單從老年人羣體這個視角來識別更深層次的經濟變動。

隨着老齡社會的到來,經濟需求更加向發展性需求轉變,同時意義型或價值型需求日益凸顯。隨着壽命延長,人們有了更多閒暇來實現自己更高層次的願望,到了老齡社會,人們的經濟需求普遍從溫飽型向發展型和意義型轉變,也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21世紀》:不同層次的老齡經濟決定了不同層次的老齡產業,你認爲中國特色的老齡產業由哪些層次和板塊構成?

黨俊武:進入老齡社會,產業體系也將同步發生歷史性轉變,形成適應老齡社會的新的產業體系。具體說,中國特色的老齡產業主要是指面向全體公民老年期,提供準備性、持續性和善終性的產品和服務的各相關產業部門的總稱,包括三個層次六大板塊。

頂層是老齡文化產業,主要是爲全生命週期生活提供精神引領的產業,既有產品也有服務。中層是物質和服務保障類產業,包括老齡金融產業、老齡製造產業或者老齡用品產業(包括第一產業相應產品生產加工產業、第二產業相應產品及老齡製造業和老齡智能產業)、老齡服務產業和老齡宜居產業(包括老齡房地產業)。底層是老齡健康產業,主要是爲全生命週期生活提供健康支持的產業。                                                                   

《21世紀》:現階段老齡產業“叫好不叫座”,還有觀點感慨“老齡產業留不住企業家”,爲什麼老齡產業目前發展不盡如人意?

黨俊武:確實有的老齡產業板塊發展不利,但也有市場主體取得了成功,總體上老齡產業發展是參差不齊的。未來老齡產業的大勢十分看好,但目前總體上還面臨很多問題,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際和國內宏觀經濟走勢進入下行週期,給包括老齡產業在內的幾乎所有產業都帶來了重大影響。當然,從全球經驗來看,老齡產業具有較強的抗經濟波動性,例如中老年人的剛性服務需求不會因爲經濟下行受到很大影響,影響較大的是那些高端和彈性需求,所以發展老齡產業其實有利於保持經濟體系的穩定。

其次,進入老齡社會以後,產業供給體系相應的適應性和結構性轉變比較複雜,也需要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甚至還要付出較大代價。企業需要進行投資,產品需要進行重新設計,銷售網絡需要重新搭建等,這些既需要掉轉船頭,還需要深度試水,投資風險也是不可避免的。

從產業發展來說,目前的產業供給主要發生在供方和需方之間,即產業直接需求,只有當供方之間的供需鏈條,即產業間接需求形成,老齡產業才能走上真正的快車道。也就是說,老齡服務商要與老齡用品設施、設備、耗材製造商等之間形成供給需求,且具備規模效應,就像汽車製造商和各種零部件製造商之間的鏈條關係,這是老齡產業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目前離這一成熟狀態還有很大距離。

第三,目前很多中老年人都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比如,有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子女去日本、美國購買了康復器具,老人使用以後覺得很好,但他在使用之前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這種器具。再比如,我曾經同一位百歲老人聊天,我問他百歲生活應該怎麼過,他回應說“百歲以前的生活,我可以給你一點經驗,但要從100歲活到101歲,我也是個學生。”這說明,不僅供給方需要了解老齡產業的底層需求,需方也要學習瞭解牽動老齡產業的真實需求。

第四,我國現有老年人的有效購買力相對不足。這一方面體現在有的老年人經濟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體現在手裏有錢的老人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不敢消費。當然,中老年人的消費黏性雖然構建困難且相對較慢,但最大特點是一旦形成黏性便比較穩定。這是需要發掘的產業着力點。

破解“錢永遠不夠用”

《21世紀》:健康照護是老年人的基礎性、長期性、持續性需求,發展老齡健康產業,如何解決“支付黑洞”的問題?

黨俊武:老齡社會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一旦老人失能躺倒以後,到底需要多少錢?先行步入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的重大教訓之一,是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的無底洞效應,在最早建立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的荷蘭,以及後來的德國、日本和美國,長期照護費用都是一個無底洞,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家庭以及個人,對這項制度的共識就是“錢永遠不夠用”。以西醫醫療服務爲主導並提供相應長期照護服務不僅成本高,而且臨牀照料護理效果特別是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頗受質疑。

實際上,無底洞效應表面上是失能造成的,但歸根結底是長期照護服務理念和方式的問題,本質上是現代醫學制度和醫療技術難以適應老齡社會的巨大需求。西醫醫療服務產業要從以治病爲中心轉向以健康爲中心,從“治已病”轉向“治未病”。要遏制“過度醫療”的發展態勢,推動醫療服務產業走上理性發展之路。更重要的是,現在人們越來越取得共識,即以治療急性病成長起來的西醫理念和服務方式在應對慢病和失能問題上的弊端日益顯著。

現在,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在失能問題應對上取得新的共識,即絕大部分因爲慢性病導致的失能現象運用中醫理論和技術更有效,西方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傾向於用成本更低、體驗更好的自然醫學、非藥物療法等應對慢病、癌症和失能問題。這說明,按照中醫藥爲主、西醫藥爲輔構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是老齡健康產業的發展方向。    

《21世紀》:解決老齡服務的支付問題背後,是不是金融體系如何積累老齡金融資產更加重要?

黨俊武:對於中國來說,現在是積累老齡金融資產的關鍵時期,一旦生育高峯的“60後”“70後”“80後”邁入老年期,特別是進入高齡期,如果沒有豐厚的老齡金融資產支撐,或者如果錯過期限較長的年輕期的積累,造成規模龐大人口老齡金融資源配置期限嚴重縮短,那麼,其後果將不僅僅是金融和經濟風險。

老齡社會的人們必須規劃“長錢”,例如年輕時拿出一部分資金鎖定老年期生活消費用度,包括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以及養老基金等。比如最近啓動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我身邊不少人過來問我要不要辦,我的建議是對於漫長的老年期,多一個資金池意味着將來多一個保障。現在,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根據人口老齡化隊列,重點研究“70後”“80後”“90後”人羣共同富裕過程中老年期經濟準備特別是金融準備的潛力,研究出臺老齡金融政策,鼓勵老齡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做大老齡金融體量。

未來,首先要落實共同富裕戰略,讓人們的收入快速提升,同時,努力做強做大老齡金融,不僅能夠確保全體國民老年期有充分大金融準備,更重要的是,有了雄厚“長錢”資本池的支撐,未來老齡社會條件下“兩個十五年”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繁榮纔有強大的基礎,實體經濟纔會有不可或缺的壓艙石支撐。

教育培訓產業潛力巨大

《21世紀》:在教育、健康、文化、居住等領域,既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有市場主體提供的服務,你認爲應該如何處理好事業與產業的關係,讓政府更好履責,讓市場更好服務?

黨俊武:老齡事業的定位應該是保基本,由政府負責養老、醫療、長期照護等基本公共服務,當然不必由政府直接提供,而是可以採取政府購買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面向未來“兩個十五年”,瞄準各代人羣的不同需求,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體戰略的框架下,研究制定實施老齡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相對來說,老齡產業主要是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現在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事業產業沒有明確的邊界區分,社會的作用無法完全發揮,這是未來構建老齡事業體系和產業體系的最大難點,也是重要突破口。總的方向是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五大主體共同發力,而不是僅僅依靠政府或者市場。

需要強調的是,發展老齡產業,不能簡單遵循利潤最大化邏輯,更不能放任壟斷現象,而是要真正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產業化的新路子。例如,需要探索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混合運作的戰略路徑,例如金融租賃、股權結構設計、企業併購、國有民營、民營國助等創新模式,這是未來老齡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一句話,要堅決落實“兩個不動搖”,把國有企業的資源、信用優勢和民營企業的效率優勢結合起來。

《21世紀》:老齡社會條件下的教育培訓產業有什麼新的變化?

黨俊武:教育培訓產業是未來精神經濟的第一產業。隨着人口老齡化和退休年齡普遍延長,大齡勞動力教育培訓產業的潛力越來越大。假定2035年時退休年齡爲65歲,那麼超過40歲的勞動力就是“70後”“80後”整整兩代人和一半“90後”羣體,從目前的受教育水平看,“70後”“80後”和“90後”中大學以下學歷人口占比不低。據統計,從1970年到1999年出生的人口總共約6.4億人,相應的18年後即1988年到2017年全國高等學校入學人數共計1.1億人,沒有上過大學的大約佔82.8%。隨着經濟產業轉型,這些大齡勞動力中需要接受繼續教育培訓的人數相當可觀。如何根據經濟產業的細分需求開拓相應教育培訓市場,建立完善的市場化教育培訓產業體系,將是未來整個教育培訓市場的重中之重。

老年教育市場也是新的發展領域。老年教育雖然也幫助老年人學習知識和技能,但重點不在於再就業,而是爲了老年人提升人生體驗。開展這樣的老年教育是否划算,投入和產出的短期思維方式不行,要算大帳。事實證明,老年教育是低成本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根本戰略。很多老年人在老年教育機構裏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陶冶了情操,鍛鍊了身體,養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了疾病和失能的發生率。過去人們常說,多辦一所大學就可以少辦一所監獄,現在面臨老齡社會的壓力,多辦一所老年大學就可以少辦一所養老院或者老年護理院,所以發展老年教育產業不僅具有經濟潛力,更有戰略意義。更重要的是,抓住老年教育,就抓住了客戶。企業界不能老想着賺老年人的錢,首先要爲老年人提供服務。

《21世紀》:科技推動經濟、產業發展,但老年人對新科技不敏感、接受難,那麼科技與老齡經濟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黨俊武:這個矛盾確實是存在的,很多老年人對創新產品“不感冒”,這對老齡產業的供給方提出了新要求,在產品的工藝、技術、外觀、功能的設計方面要綜合考量,讓老年人不一定懂,但要會用。

老齡經濟蘊含的海量消費需求,必然催生一系列新科學技術,甚至會形成新一輪科學技術創新浪潮,對於應對老齡社會和開發巨大消費潛能至關重要。因此,站位人本經濟,研究老齡經濟蘊含的科學技術創新需求清單,加大公共財政和企業投入,研發匹配長壽時代和老齡社會要求的新型長壽科技、健康科技、醫療科技等,是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全新領域,潛力巨大。

(作者:王峯 編輯:陳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