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近日,北京各區的地區生產總值(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數據陸續出爐。在已經公佈GDP的各區中,東城區GDP增速位居城六區第一,海淀區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其他各區經濟增速普遍在1%-3%之間;同時,總體來看,各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實現平穩增長。

GDP:海淀首破萬億元

東城增速中心城區第一

在已公佈經濟數據的區中,海淀區和東城區的表現較爲搶眼。

經初步預計,東城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5%左右,增速居城六區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爲3.14%;萬元GDP能耗下降5%左右。

而海淀區GDP則在2022年首次突破萬億元。1月4日,海淀區委副書記、區長李俊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海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預計增長4%,全市佔比25%,經濟總量和增長貢獻繼續保持北京第一。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纔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海淀區和東城區固有的經濟發展基礎比較紮實,經濟發展支撐點較多,尤其是海淀區科技水平、服務業的基礎紮實,經濟韌性較強,去年的經濟數據相對較好。

GDP突破萬億體現了怎樣的經濟發展水平?2021年,我國共有24個萬億GDP城市,共有29個省份GDP突破萬億,2022年海淀區GDP將超過國內多座城市和部分省份;和區級行政單位對比來看,海淀區是全國經濟第二強區,成爲繼上海市浦東新區之後,全國第二個GDP突破萬億的區。

其他已公佈經濟數據的區中,GDP增速普遍在1%-3%之間。豐臺區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50億元,同比增長1.5%左右;石景山區初步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80億元,同比增長2%左右;房山區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以上,增速全市第六;昌平區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1300億元,增長1%;西城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5600億元;朝陽區預計全年GDP增速與全市基本保持同步;通州區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和社會總消費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平穩增長表現符合預期

再來看各區發佈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數據。

海淀區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90.5億元,實現正增長,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同口徑增長8.4%;東城區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扣除減稅降費因素後,同口徑增長1%;豐臺區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37.6億元,同口徑增長2.1%左右;石景山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4.05億元,同比增長1%(同口徑增長8.2%);西城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完成416.9 億元;朝陽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03億元;昌平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

一般公共預算是對以稅收爲主體的財政收入,安排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維持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等方面的收支預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經濟發展、GDP增速密切相關,一般呈正相關。

“對於北京市來講,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更多的還是用於市政方面,例如交通、水電氣暖等民生方面的保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能夠平穩增長,說明雖然實體經濟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發展困難增加,但在政策激勵下,企業的收入以及稅收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打擊,在疫情下仍然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城市的管理水平比較高,管理手段豐富,同時北京企業的按時足額繳稅的自覺性較強,具有擔當社會責任的主動性。”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說。

宋向清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北京市各區GDP完成情況總體表現在意料之中,GDP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各區之間雖有差異,但整體表現良好,既反映了2022年經濟發展遇到的嚴峻局面,又體現了各區在困境中奮發圖強、穩中求進的良好效果。

2023年:

具有三個不可逆發展態勢

對於2023年,北京市各區也分別提出了各自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通州區、石景山區提出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東城區提出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以上;豐臺區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房山區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宋向清認爲,2023年北京各區的經濟均有三個不可逆的發展態勢。首先是經濟領域各項指標有望在2022年基礎上呈大幅增長,其次是實體經濟將會得到更多政策幫扶,市場回暖給實體經濟帶來重大利好,最後是在北京市兼顧防疫和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下,居民出行、生活、收入、就業、就醫等方面會更加便捷,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將進一步強化。

北京各區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宋向清認爲,首先應繼續對政策進行優化,精準投放政策,爲老百姓提供更加實在的、實惠的政策支撐,能夠精準高效地支撐企業發展,繼續幫助企業紓困,適當地對部分企業、部分行業進行融資政策投放,提供多渠道、多手段、多層次的融資。

“需要一如既往地利用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這是2023年北京市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快速回暖的重要手段,通過‘三駕馬車’快速提振經濟,再通過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低碳企業等創新型、綠色型企業,實現創新驅動和長線發展。”宋向清說。

相較於其他城市,北京仍然有着獨特的優勢。“但目前北京仍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招商引資,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先進的生產要素留在北京,發展高端製造業、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國際商貿等產業,建設好BCD、金融街、經開區、中關村等商務區、產業園區,在經濟恢復常態化的過程中乘勢而上,發揮科技創新的潛力。”徐洪才說。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袁澤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