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過去三年,疫情對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

1月7日舉辦的第五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助理總幹事唐虔發表上述看法。該論壇關注可持續發展與體驗學習、元宇宙與教育等問題來自中國兩岸三地及美國、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參交流。

唐虔在會上介紹,聯合國在2015年確立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立了17個在2030年需要達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其中SDG4是教育領域的目標,這些目標被世界各國領導人在2015年的聯合國峯會上批准,並且承諾作爲國際社會在今後15年的發展目標。

SDG4的總體目標是,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此外還有普及中小學教育等七個基礎目標,以及三項實施方式,具體包括學習環境、獎學金數量,增加合格教師的人數。

“唯一缺陷是沒有把教育投入列爲一個目標。”唐虔稱,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資源還是不夠。

他分享了幾個數字:全球每年有2.6億少年兒童失學,過去五年這個數字沒有改變;2030年全球估計仍將有8400萬兒童和青少年失學;到2030年估計只有70%的學生接受中學教育。

唐虔介紹,因爲疫情,全球有1.5億學生錯過了線下學習機會,2億學生失學,90%的學生受到學校關閉的影響。由於疫情,半數以上的國家削減了教育預算,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2030行動框架”,報告各國需將國內生產總值的4%—6%分配給教育,公共支出總額中有15%—20%分配給教育。提高教育投入仍是各國面臨的重要挑戰。

教育如何轉型以應對未來發展

傳統教育中,中小學的教育內容、時間都被填滿,學生很少有選擇的空間。未來將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滿足不同人羣的特色需要。”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在會上稱。

朱永新認爲,基於氣候變化、數字化轉型、觀念兩極分化和錯誤信息氾濫等重大挑戰,迫切需要對教育進行反思

在他看來,過去的教育基本是一次性完成的,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這是一種刻板式、階段式的學習。未來的學習將從連續性走向間隔性、終身化,貫穿一生。邊工作邊學習將會成爲學習的新常態。

針對當前時代背景與轉型趨勢,朱永新介紹了他對“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新教育倡導爲生命而教,拓展生命的長寬高;倡導建設數碼社區,培養信息意識與信息能力;倡導家校合作共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學習共同體;倡導國際理解教育,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建立新型學習中心,構建從搖籃與墳墓的終身教育體系等。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榮休教授琳達·達林哈蒙德教授也在會上稱,人類正在經歷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危機、氣候危機,技能需求的變化速度超過了教育系統的反應速度。過去是流水式教育,現在則要能支持深度學習的系統。

傳統學校教人的標準,比如分數,在硅谷公司的招聘中實際上沒有起到特別大的參考價值。真正有參考價值的是學習能力,能找到並利用相應資源分析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和他人協作,一起計劃實踐,管理自我整個流程,從而改善成果。”琳達·達林哈蒙德稱。

會上,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財政司司長、香港南豐集團主席梁錦松還介紹了2019年香港政策研究所做了一項追蹤研究,瞭解體驗式學習對學生的影響。研究發現,體驗式學習對學生的情義和社交表現帶來了正向影響特別是在人文價值、動機和人際關係上明顯提升。

梁錦松稱,南豐集團暑期組織學生在紗廠學習如何設計產品,如何推廣、定價、生產、盈利。同時,他參與創立所羅門教育開設財商課程,年時間裏有超名老師參與課程。

在圓桌論壇,來自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介紹了實踐經驗。比如,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小學宋雅麗介紹了該校推進的實施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臺灣新北市立北大高級中學朱肇維介紹了該校與當地產業特色茶結合開設的一系列課程。

香港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林梅珠分享了該校“1.5公里體驗式學習圈”項目,即在學校方圓1.5範圍,尋找合適的社區資源和議題,邀請社區人士及組織與學生一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身走進社區,與不同的社區人士建立聯繫,探索各種複雜的問題

元宇宙也是近兩年的熱門話題,它與教育碰擦出別樣的火花。

元宇宙並非新概念,從虛擬世界VR/AR,再到元宇宙,是一脈相承的過程。元宇宙的本質是與現實世界交互融通的數字化交互環境,其技術有助於實現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無縫銜接,給教育變革帶來無限可能。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原副院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遊戲專委會理事長尚俊傑介紹,元宇宙讓教育更具臨牀感的學習環境,更具體驗感的學習環境。同時,元宇宙的應用可以創造混合現實學習環境和更真實的學習體驗。長期來看,元宇宙屬於顛覆性技術。

儘管元宇宙發展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尚俊傑認爲,在深入研究教育元宇宙的頂層技術和標準建設的同時,也要謹防元宇宙神話。

元宇宙不是教育的萬能藥,教育的資源基礎建設還遠遠沒有成熟。教育是個很緩慢的領域,不要指望有很快的變革。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內,主旋律仍然是教育信息化。尚俊傑稱。

華東師範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許鑫介紹了當前元宇宙在考古教學、飛機維修、海事培訓、醫學培訓、自閉症兒童行爲干預訓練等方面的應用與實踐案例。

許鑫談到,教育元宇宙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形態新模式,不能把教育元宇宙應用簡單等同於VR教學。教育元宇宙的發展要能夠把握教育的本質,並不是爲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而是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裏介紹了他在斯坦福大學教授元宇宙課程的體會。

在斯坦福的頂級研究生裏,80%的人沒體驗過元宇宙。現在國外的元宇宙各大平臺上,幾乎90%以上的用戶是孩子,成年人反而不多見。蔣裏還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美國中小學中,科技、IT老師在元宇宙項目中的學習進展要比學生慢。

對於元宇宙教育的發展,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副研究員蔣宇認爲有三點需要強調,首先是核心技術突破必不可少,同時需要把握教育的本質,以及重視企業和教育機構的深度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