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燃油車上,消費者主要關注的是三大件;在新興的電動車上,消費者主要關注的是三電;而在手機上,消費者也關注手機的三大件——芯片、內存和攝像頭。在這之中,內存相對於其他兩個硬件來說,在不同價位上的分級與區別並不明顯。

目前手機中主流的內存組合是8G+128G到16G+512G之間,最高的則是在去年11月發佈的中興Axon 30 Ultra 航天版,內存組合爲18GB+1TB,此前紅魔7 Pro也曾提供過一個18GB+1TB的版本。看到如此高的內存組合,想必對電腦有些瞭解的朋友,便會發現一個情況——目前手機的內存基本已經和常規的電腦一樣了,甚至已經超過了部分電腦。比如筆者鍵入這些文字所用的電腦,內存也不過爲8G,而目前在用的手機卻有12G的運行內存。

我們的手機內存爲何越來越大?

想要搞清楚這種情況,首先要了解一下內存到底是什麼。內存一般是指內存儲器,在手機上一般是指運行內存(RAM),另外的爲存儲空間(ROM)。舉個例子來說,RAM就相當於工廠的車間,而ROM就相當於工廠的倉庫。倉庫中可以存放任何東西,而手機運行App就需要把;倉庫中的東西拿到車間中進行工作。 因此倉庫越大,手機能存儲的東西就越多,車間越大,手機能同時工作的App就越多。

從工作的原理來看,內存的大小與手機的流暢度成正比,但我們的手機系統常見的就是安卓與iOS這兩種 ,常用的微信、微博等這些軟件也都出現了很多年了,變化其實並不大,那爲何RAM還是從十年前最高的2GB升級到了如今最高的18GB,增長了將近十倍呢?從源頭上來看,這是因爲原先的空間不夠了,而空間不夠的原因是裏面運行與存儲的東西變大了,就像城市中的道路,幾十年前的汽車少,自行車多,所以道路暢通,而當汽車變得越來越多時,就會變得愈發擁堵,這就需要重新鋪設和加寬道路了。因此是由於手機系統與常用App的變大,導致手機需要更多的內存去保持流暢度。

筆者以微信爲例,Redmi K40遊戲增強版(筆者備用機)在未運行任何程序時,12GB的RAM僅剩8.4GB,而當筆者打開微信這個App後,可用內存就變成了7.4GB,也就是說,僅僅一個微信,就佔據了1GB的運行空間。若是把如今的微信放到十年前擁有2GB運存的小米2S上,理論上同時運行兩個微信,手機的運行內存就被佔滿了(忽略手機系統所佔空間),而且各類應用的功能還需要常駐後臺以便隨時調用,可以說是各類App沒事就到RAM裏去“嗑瓜子聊天”,運存空間不被佔用就怪了。除此之外,對RAM影響更大的則是手機系統越發臃腫,基本在手機未運行任何程序時,系統就佔據將近三分之一的空間,就像筆者的12GB的運行內存,未運行任何程序就已經被佔據了3.6GB,而十年前旗艦級別的小米 2S運行內存總共才2GB。

以上所呈現出來的現象,可以用IT界的一個術語來總結,那就是安迪比爾定理。其中安迪是指英特爾的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則是指微軟的前CEO比爾·蓋茨。這個定理的原話爲“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意思就是安迪提供什麼,比爾便拿走什麼。具體來說就是,雖然英特爾的處理器每次更新都比以往的性能提升很大,但在實際使用中並沒有很明顯的提升感,這是因爲微軟系統也跟着做大,把提升出的性能都給用掉了。

在手機領域同樣如此,手機廠商提升硬件性能,系統也跟着變大,APP也塞進更多的功能,然後廠商再提高硬件性能,由此形成了一個閉環。

保持手機流暢的其他方式

對於高端手機,廠商可以進行堆料,增大手機的內存,畢竟售價本身就高,成本增加些也無傷大雅,但是對於那些低端的手機,或者說是低內存的手機呢?由於成本的問題,廠商們不會在這類的手機中配備更高的內存配置,大部分都是以8G+128G作爲封頂。因此爲了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廠商們不約而同地推出了虛擬內存的功能,又稱內存拓展。

虛擬內存這個功能很早就已在電腦上應用了,簡單來說就是把ROM內的一部分空間臨時劃撥給RAM進行使用。舉個例子來說,你的手機有1GB的RAM,運行微信需要300MB,運行王者榮耀需要800MB。這兩個程序都可以單獨打開使用,但若是你想同時運行這兩個程序,那內存就不夠用了,系統會自動“殺掉”你放在後臺運行的程序。那有了虛擬內存之後,這兩個程序同時運行時,就會把你放在後臺的程序移進ROM劃出的那個區域內待命,一旦你將其切換成該程序界面,這兩個程序所處的位置就會相互交換。

這麼一聽,是不是覺得虛擬內存這項功能挺好的,可以讓手機同時運行更多的程序。但這類功能僅對於那些低內存的手機具有一定的意義,對於那些12GB、16GB的大內存的手機來說,基本用不上。而且該項功能涉及數據的持續讀取與寫入,這對於ROM的本質來說並不適合,並且會減少它的壽命。因爲RAM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它會頻繁地讀取寫入,但ROM並沒有。

雖然就使用壽命而言,虛擬內存這項功能並不算好,但目前人們更換手機的週期並不算長,根據調研機構SA在2021年9月的報告中顯示,中國的換機週期爲28個月,即使現在有些變化,但基本在ROM“壽終正寢”前,人們早就更換了手機,因此虛擬內存的這項缺點也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除了虛擬內存這種變相增大RAM來保持流暢度的方式之外,還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方法,以近期小米所實行的剃刀計劃爲例,MIUI 14相對於上代整體做了減法,是以“固件最小、佔用內存最小、不可卸載應用最少”爲目標所打造出的系統。

衆所周知,手機系統在每次迭代更新之後,由於新功能的增加,固件不可避免地持續變大。因此小米“剃刀計劃”的第一刀就是壓縮系統固件,相對於上代來說,MIUI 14的系統固件大小精簡了 23%;第二刀則是向系統內存佔用下手,MIUI 14會排查非必要的自啓動進程,並且控制系統應用以及服務應用所佔用的內存情況,儘量減少系統自身所佔用RAM的空間;最後的第三刀就是向不可卸載的應用下手,MIUI 14將手機中自帶應用程序中不可卸載的數量降低至8個,而這8個也基本不算App,因爲電話、聯繫人以及文件管理這類應用被稱爲手機功能才比較合適。對於那些可用第三方應用替代的原生App,都是可以直接卸載的,比如自帶的音樂、郵件以及小米視頻等應用。這類應用大部分都是用戶放在不起眼的角落中喫灰的存在,不僅用不到,還佔地方。因此統統刪除掉,也能緩解一部分的內存壓力。

從小米的“剃刀計劃”來看,整體的思路可以概括成兩個字——精簡,手機需要更多的內存空間,那就把空間中不重要的東西給扔掉,對重要的東西進行整理分類,騰出更多的空餘空間進行“待命”,從而提升手機的流暢度。這樣的解決方法正好與擴大內存的方式相反。

未來發展的展望

家用電腦從早期的Windows 95到現在Win11,手機從非智能到智能,在使用時能感觸到明顯變化的就體現在遊戲方面,日常的軟件應用在使用中則是差距不大,並且電腦和手機在運行中最佔內存的也都是各類大型遊戲。而當下的遊戲技術存在一定的發展瓶頸,手機端的遊戲表現距離電腦上也越來越近,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能夠媲美電腦端,因此當下主流的16GB電腦內存以及12GB手機內存在往後幾年大概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而18GB+1TB的手機內存組合想要普及,則需要更多的時間。所以用戶在選擇內存配置時還是要從自身的需求出發,理性看待。

從臨近的時間上看,手機的內存不會有太多變化,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手機的內存在攀升到一定的高度後,基本會保持在一個水平上不再變化。並且當一切基礎條件成熟之後,手機的內存慢慢會變得不像現在那麼重要,雲計算系統將會大行其道,人們所用的手機都將會是雲手機 。雲計算就是把手機中的系統、程序以及運行所需要的計算等都放在雲端,然後再投射在手機中。

舉個近似的例子來說,去過網吧的朋友們應該都有感觸,那裏的電腦配置雖然不是頂級的,但運行起遊戲來都十分流暢、絲滑,比家裏的遊戲本都好用。這主要是因爲網吧的電腦,它們的系統以及各類應用數據都是存在於網吧的服務器中。其次,就是網吧的網速特別好,這也是能夠支撐網吧將所有電腦系統以及數據存放於自身服務器當中的基礎。

除此之外,如今的雲遊戲也是一個典型代表。衆所周知,Macbook系列一向無法運行大型3D遊戲,但通過雲遊戲就可以在Macbook上正常運行。因此雲技術對於終端設備沒有太多的硬件要求。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基礎條件足夠的前提下,把系統以及數據放在雲端中運行,比在機器本體內要更好用。當下的雲技術還在發展之中,相關的基礎條件也還不足以支撐雲技術的完美應用。因此只有在未來超高速的網絡完全普及,也就是把網絡全面覆蓋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並且對於雲端的數據程序能夠做到瞬時的傳輸,使用的體驗感也與存儲在本地完全相同時,才能全面普及。

目前,各家廠商也在積極佈局雲端技術,比如在2022年12月召開的OPPO2022年度未來科技大會,OPPO就正式發佈了安第斯智能雲,這是服務個人、家庭和開發者的泛終端智能雲,OPPO將其稱爲萬物互融的“數智大腦”。或許在未來,各家廠商的“軍備競賽”將會在雲端接着展開。

寫在最後

爲了使手機運行得絲滑流暢,同時能在競品中脫穎而出,廠商就把手機的內存加大,應用開發也因爲更大內存的普及而一味地做加法,忽略了老機型的體驗,一些內存相對較小的機型也逐漸變得更卡。

小米的MIUI 14爲了改變這種情況,做了逆向調整,提出了以精簡爲核心的“剃刀計劃”。雖然往後幾年的手機內存不會有太多變化,但系統和App變大的趨勢不可逆,畢竟總不能夠把手機系統精簡成十多年前功能機的狀態,把當下的手機遊戲精簡成十多年前的像素狀。

目前手機的性能的平衡狀態基本已經進入了平臺期,除了在遊戲上的差別明顯,日常使用的差別不會太大,並且如今主流的12、16GB運行內存也會作爲一個長期的存在,往後幾年基本不會被取代。

而在更遠的未來,網絡遍佈全球各個角落,並且數據的傳輸速度可做到瞬時反應,或許每個人的手機只是一個可以用來接收、顯示與操作的移動終端,具體的數據存儲與運算,程序的開發與運行等,都會在雲端的雲計算系統中進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