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總人口是否會首現負增長,或在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揭曉。

按照慣例,國家統計局將在近日公佈2022年全國人口數據。人口和經濟學界的專家紛紛預測,2022年或最晚不超過2023年,我國會進入人口負增長的時代。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近日表示,人口負增長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同時,老齡化進入到了一個更深度的階段,將來提升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這些對於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會形成新的挑戰。

人口負增長疊加快速老齡化意味着繳納養老保險的人逐漸減少,而領取的人越來越多,我國以現收現付爲主體的養老保險體系的負擔會持續加重。

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孫永勇對第一財經表示,養老保險制度會受到人口結構變化的衝擊,核心對策是提前做好準備,當前需要做的改革非常多,但有三項最爲關鍵,即夯實基本養老保險的財務基礎、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快速健康發展。

2022年全國人口或出現負增長

國家統計局一般會在新年的第一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公佈上一年全國人口數據。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在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上發佈了2021年全國人口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3億人。其中,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淨增長48萬,自然增長率是0.34‰。

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2》公佈了31個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2021年有13個省份人口自然增長率爲負。13個省份中,至少有江蘇、湖北、湖南、內蒙古、山西、天津爲近幾十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此外,山東和安徽這兩個省份也在人口自然負增長的邊緣。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去年在《南開學報》上發表論文稱,我國總人口負增長的步伐越來越近。總人口負增長是長期低生育率的必然結果,2020年自然增加人口204萬人;2021年自然增加 48 萬人,無論是人口年度自然增長規模,抑或自然增長速度,相對於14.12億人的總人口規模而言,中國已經實質性進入零增長值域。

蔡昉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2》發佈式上表示,中國的人口總規模在2022年到達了峯值,比預期的要早很多,也意味着2023年開始,中國人口就進入到負增長或者說2023年往後,我國會進入到一個人口負增長時代。

有些專家則預測2022年全國人口就會出現負增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陳衛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對未來80年我國人口增長和老齡化趨勢的多情景預測發現,中國人口負增長比預期更早到來,2021年成爲中國人口峯值年,2022年起,中國人口進入歷史性負增長階段,並在未來呈現出階段性加速趨勢。

陳衛認爲,近年來,由於婚姻觀念加速轉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等原因導致中國生育率加速下降,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比以往預測的時間提前5一10年,人口峯值也比以往預測結果低1000萬﹣4000萬。

按照國家統計局官網公佈2023年主要統計信息發佈日程表,1月17日將召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2022年中國總人口是否會首現負增長或將在這場發佈會上揭曉。

增強第一支柱的財務可持續性

蔡昉認爲,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口轉變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更快的、更深度的老齡化,使我國在養老金以及照顧老人等方面的社會政策需要做出調整,未來養老資源不充分的問題會更加突出,消費將會抑制甚至制約中國經濟增長,成爲一個常態的制約因素,這也是一個嶄新的挑戰。

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不斷深化將使養老保險制度逐漸走入“生之則寡,食之者衆”的境況中,即繳納養老保險的生產者越來越少,而領取養老保險的消費型人口原來越來越多。領取人口占比增加,會影響養老保險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峯值9.25億人,從2012年開始下降。到2021年末,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82億人,佔總人口的62.5%,比2011年減少了4300萬。

截至2021年末,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萬人,佔總人口的18.9%;全國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萬人,佔總人口的14.2%。

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首次突破了20%,達到20.8%,即100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20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即5名年輕人要贍養1位老人。

養老保險的制度撫養比衡量養老保險體系財務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撫養比(在職人數/退休人數)則要比老年撫養比更高,2021年數據顯示,參保職工34917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3157萬人,制度撫養比爲37.7%,即2.65名年輕人要贍養1位老人。

人口負增長所必然導致的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以及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退休人口的增加,將使得養老保險制度撫養比進一步提高。

孫永勇表示,當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最大難題就是財務可持續性。增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財務可持續性,不僅要做好收入和支出管理,還需要建立強大的基金儲備。

孫永勇表示,收入管理方面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在徵繳收入、財政補貼、國有股轉持、基金投資、其他收入等都有不少事情要做。支出管理方面,一是要把握好養老金水平調整的幅度和節奏,另一個是嚴格控制非養老金開支。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副會長唐霽松認爲,我國第一支柱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方面存在着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其中,繳費年限與領取年限不平衡的矛盾、養老金計發月數與平均餘命延長的矛盾表現得比較突出。

唐霽松表示,我國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是15年。制度運行中比較普遍的情況是相當多數量的參保人一旦達到了15年就停止繳費,這與最近這兩年跟疫情有關係,繳費比較困難,停止繳費後一直等到到達退休年齡直接領取養老金,所以參保人員的平均繳費年限普遍偏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修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計發月數等。唐霽松建議抓緊現在的政策窗口期,在同步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同時,也要調整繳費年限和計發月數這些政策,綜合施策抓緊推進工作。

二三支柱發展需提速

唐霽松表示,目前養老金制度方面有三個不平衡,一是第一支柱與二、三支柱極不平衡。二是第二支柱內部企業參與度極不平衡。三是第二支柱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極不平衡。

《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全國有11.75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287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23萬戶和158萬人,年末企業年金投資運營規模2.61萬億元,當年投資收益額1242億元。

孫永勇表示,企業年金的最大問題是覆蓋面太小,僅相當於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企業年金制度設計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以適應各種類型的企業,特別是讓企業能夠利用它產生對自己有用的效果。“爲什麼那麼多企業不願意做企業年金,說到底,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企業覺得花了錢卻沒有對企業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孫永勇說。

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方面,孫永勇認爲,除了稅收優惠之外,還可以考慮提供一定的收益率保證。如果在規定額度內的資金能夠享有比銀行存款利率更高的收益率保證,將產生很大的激勵。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前理事長戴相龍建議,對個人養老金投資收益實行保底。比如按完成一個合同執行期計算,投資收益率不足5年期國債收益率時,由投資管理人補足,經過一定時間,再由政府補給個人養老金的受託投資管理機構。按照以往儲蓄保值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保底的經驗,預計政府補貼也不會太大,但可以大大消除城鄉居民建立個人養老金的顧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