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我國對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實施“乙類乙管”。春節將近,隨着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以及人員的流動,可能給基層尤其是農村地區衛生醫療機構帶來一定壓力。如何提升患者收治能力,加強農村應急預案管理等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議題。

織牢基層“防護網”,我國近期做出系列舉措。一方面推動企業迅速穩產達產、擴能擴產,加大重點藥物市場供給;一方面在配置和發放上向農村和基層社區傾斜,優先保障醫療機構、養老院等重點場所藥品供應。近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專班推動爲農村地區每個村衛生室免費配備2臺指夾式脈搏血氧儀,爲每個鄉鎮衛生院配備1臺製氧機。

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是農村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的第一道防線,我國農村防治已構建相對完備的診療體系,需要持續優化農村疫情防治工作,築牢基層防疫屏障,讓羣衆安心過年。

受訪專家認爲,應加強醫藥知識宣講,做好農村居民自我防治第一道防線,加快實施農村地區精準免疫,推動重點人羣疫苗接種以及危重症人羣隔離治療,同時做好可能出現的週期性感染高峯醫療物資儲備,儘可能降低基層重症感染比例,減輕對社會生產生活影響。

農村老年化程度更深,持續加強重點人羣關注與醫療資源傾斜。對兒童、老人、殘障人士等重點人羣底數的摸清,是農村疫情防治有效的必要之舉。如何開展摸排統計與服務,考驗着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一線幹部的智慧。從建檔對口聯繫到定期開展健康監測,不斷變化着的現實情況也倒逼着基層服務手段持續優化更新。

深挖縣級醫院帶頭作用,充分調動縣鄉級醫療資源,增加重症牀位和相應醫療設備供給。對於相對資源匱乏地區,統籌力量集中支援,儘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針對部分地區可能存在的人力短缺情況,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教授孫亞民表示,短期內可通過二三級醫院醫療人員下沉緩解壓力,長期則希望能夠構建更爲完備的鄉村醫療人員保障機制,激活醫護人員的主動性,讓醫護人員留在鄉村。

不斷打通交通物流渠道。物流暢通與否關係着各項資源能夠真正運抵基層末梢,也事關農村地區在疫情影響下農業生產活動。在農村發生較大規模感染時,確保日常用品“不斷鏈”,重點藥品“不脫銷”,其他消費品“不斷檔”。

持續優化交通樞紐及重點公共場所防治手段,減輕重症以及二次感染可能。專家表示,農村地區衛生意識相對淡薄,日常防護不足,農村居民獲取健康知識的渠道和能力都比較有限,更容易發生重症或在未來出現重複感染現象,尤其是車站、集市等交通樞紐或人流密集場所,更應引起重視。

加強公衆尤其是農村地區用醫用藥知識科普,築牢個人防治的第一道防線。孫亞民建議,各地可通過多樣的宣傳方式,倡導返鄉人員積極佩戴口罩,做好個人健康狀況檢測,出現發熱氣喘等症狀及時就醫用藥,幫助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更好成爲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專家還提醒,農村地區更應注意用藥安全,基層醫療衛生部門應做好用藥提示,如中西藥儘量不要同服,症狀消失後及時停止用藥,儘量選用一種藥物,防止混服藥物損傷肝臟脾胃等。

發揮醫療機構聯動作用,做好識別、診斷、轉診等流程機制建設,保障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專家認爲,依託已經形成的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城市醫院可繼續加強與縣醫院的幫扶關係。城市三級醫院和縣醫院通過遠程連通分享醫療服務資源。在特殊時期,如春節期間,城市三級醫院也可通過派駐醫務人員到縣醫院定點駐守等形式,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強化診治能力。

加強形勢研判與農村地區應急預案,做好醫療物資儲備,防範極端情況的發生。專家建議,各地應利用好大數據等手段進行感染高峯研判,如春運等大規模人口流動帶來病毒的傳播下沉,應提前做好藥品儲備,適時投放市場。考慮到未來可能發生的二次感染,各地衛生主管部門可建立週期性應對預案,防止醫療擠兌的發生。有條件地區,也可主動派發包含退燒等基礎藥品的防疫包,確保居民用藥。

綜合考慮疫苗的“防感染”功能和“防重症”功能,在農村地區重點人羣中繼續宣傳疫苗必要性,持續推進精準免疫,儘可能降低基層重症比例。中科院院士趙國屏等專家建議,應重點關注農村老弱羣體的用醫用藥情況,適當進行醫療資源傾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