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球迷已經感受到了國乒男團的危機處境。除了主力結構老齡化之外,我們從2022年到現在的卡塔爾挑戰賽上演了五場全敗,還有馬龍、王楚欽等主力。好像男團弱,小將不強,那麼從技術角度來說,是什麼原因呢?近日,前國手於和誼也在自己的直播間裏談了自己的看法:

40+的大球導致國乒失去了前三板的優勢。許昕直接難以立足,強勢對抗成爲常態。

爲什麼我們現在總是輸給歐洲球員?日本"老大哥"張本智和也在成都世乒賽上擊敗王楚欽和樊振東,爲球隊拿到2分。國乒壟斷了乒壇這麼多年,我們的技術不領先嗎?其實失去優勢的根本原因是:40+的大球!可能有球迷會說,40+的大球比38mm的小球大了點,重了點,這就導致國乒失去了優勢?

從技術角度來說,確實大了點,我們的優勢都快丟了。有三個最明顯的例子。女隊是丁寧和朱雨玲。爲什麼當時的福原愛沒有伊藤美誠那麼大的威脅?張怡寧甚至被要求讓分,避免"吞雞蛋"的尷尬。福原愛和後來的李曉霞、丁寧、劉詩雯沒有任何優勢。

原因是:38mm球的後旋還是很強的。國乒女隊依靠增強旋轉"讓旋轉變快",讓福原愛打不出球的速度,反而增加了球的風險。我們有限制。她的方式。不過40+大球的輪轉被削弱,伊藤美誠一板就能直接彈起,來勢洶洶的"反手彈起正手擊球",將丁寧和朱雨玲打到左右防守,無法反擊。40+的大球改革直接淘汰了防守反擊的丁寧和朱雨玲兩位主力。

男團方面,許昕受到的影響最爲明顯。小球時代,像馬琳、許昕這樣的直球發球更傾向於轉身,對方很難在一發的時候直接把球扭過來。如果不能在臺上搓揉、表演這些"細活兒",一旦帶頭,就會被馬琳和許昕直接衝死。

不過40+的大球變大後,旋轉就沒那麼強了。歐洲人可以在第一板猛烈一擰,直接擰到馬琳、許昕等直板選手的反手位置。馬、徐退役後,基本上就只剩下高球要對付了。前國手餘和誼認爲:是40+的大球,旋轉減少,速度和速度成爲第一要素。我們控制的前三塊板沒了,這讓歐洲人直接把第一塊板搞砸了,正好和我們形成強勢對抗。這種中遠臺反擊,恰恰是歐洲高大球員最擅長的傳統技術。

除了馬琳、許昕這樣的直板外,樊振東、梁靖昆、王楚欽等球迷也不得不在二三板與對手對決。在切割等技術的控制上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對手不能被"鎖定"在桌子上。這就是40+大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不過從球迷看球的角度來看,這種多次搶籃板的進攻,在強攻強攻的場面下更加精彩。之前,馬琳發球後旋球,對方搓球一點,他側身正手爆射得分。前三個籃板球就可以解決對手,比賽的觀賞性大打折扣。過去,我們通過"鎖住"桌子內部來限制歐洲。他們無法在小球上擊敗我們。現在40+大球這個環節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非常少見。在壓制日韓等對手時,我們國乒相持的板數和技巧更多。韓國和日本也有直板和臺內功夫,但在中遠和臺灣的膠着實力上不如我們。

未來這麼多年。國際乒聯引進40+大球改變了這一切。

日本在前三板中領先於中國。歐洲人喜歡和中國競爭。國乒技術有點"四不一樣"。

40+大球之後,我們的對手也在研究新技術。我們可以看到伊藤、張本智和他們前三板的直反手彈跳和近臺快撕,實力之強,我們打不過他們。基本上,我們就是靠相持和防守頂住他們前三板才反擊。機會。日本知道和中遠、臺灣較量的時候,想打國乒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們在前三板拼的是速度,先發制人,爭取在前三板打敗我們。王楚欽在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近臺上已經是比較快的了。不過在成都世乒賽上,他也被張本的前三籃板壓得喘不過氣來,被迫退賽。

無論是贏張本還是贏伊藤,都是在四五六七板後的相持中獲勝,將對手磨死。在搶前三板方面,國乒落後於日本。

此外,在與歐洲選手交手時,國乒隊現在開始在第一板開始劇烈扭動。扭動後形成歐洲人喜歡的咄咄逼人的中遠臺攻。只要不在舞臺上來回搖晃,這種強勢對抗的節奏是歐洲人的最愛,他們甚至越打越自信。相比之下,國乒目前的技術很難說領先。前三板打不過日本,中遠和臺灣也不比歐洲好多少。相反,我們的打法有些不倫不類,有些"四不像"。前國手侯英超也在直播間表示:這種強攻是國乒應該儘量避免的。40+的大球對臺面的短線控制技巧要求更高,但不代表短線控制達不到。

面對強敵,馬龍在硬實力上不如小胖。這麼多年的"龍胖大賽",龍隊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在內控短板方面,他依然可以"鎖定小胖、大胖等人"。"在舞臺上,不允許他們發揮正反手轟擊的威力。

第一板扭開後,就是強勢對抗。這種球讓乒乓球越來越簡單。就看誰的力氣大,誰的板子多,暴力多。爲什麼瓦爾德納能把乒乓球打得這麼有藝術感?馬龍之所以能稱得上是"戰術大師",除了臺灣中遠的實力之外,他們在應對舞臺方面的技術也太豐富太細膩了。如果不掌握前三板的技術,和日本、歐洲選手比拼速度和力量,國乒的優勢還是會一去不復返。對於以上分析,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感謝您的關注!我是騎馬寺的少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