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普遍面臨着一些問題:同質化競爭、產能過剩、成本優勢減弱、產業轉移等。

今年初,澎湃新聞曾深入民營經濟較爲活躍的溫州,瞭解當地的傳統制造業現狀。

溫州長期被譽爲“中國鞋都”,其橋頭市被譽爲“中國紐扣之都”。然而,溫州鞋革業、紐扣業,如今也面臨產業轉型挑戰:一方面“陷於”行業內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又“憂心”外部東南亞更低廉的勞動力市場競爭。

如何轉變傳統制造業的增長方式,使其獲得高質量發展?傳統制造業如何走向高端化,提升產業的價值和規模?針對這些問題,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緝慈。

傳統產業的發展有高端道路和低端道路之分

王緝慈提出,長期以來,傳統制造業的很多部門並未受到充分重視,有些存在“自生自滅”的現象。“各個省情況還不太一樣,像廣東省就比較重視服裝等傳統制造產業,將其列入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羣。我們應該意識到傳統制造業的重要性,這類產業對解決就業、對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來說,確實非常重要。”

傳統產業的發展道路也應有所區分。王緝慈很多年前在研究中發現,傳統產業的發展有高端道路(High Road)和低端道路(Low Road)之分。“同樣是服裝、樂器等製造業,以及從牧場開始的牛奶加工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企業都有不同的道路。”

她強調,每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都有兩種道路。發達國家仍在做這些傳統制造業,不過是走創意設計或高技術的高端道路,其生產過程是高技術的,其設計是具有創意的,比如服裝、鞋業在工藝、技術、材料等方面的高端化發展。“這麼多年來,我們的傳統產業一直在升級,不少企業已經在走高端化的道路。但是從比例上來說,大多企業還是在走低端道路,追求低成本、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

事實上,溫州鞋業所呈現出來的企業之間惡性競爭、追求低成本、知識產權保護未真正落實等現象在各地非常普遍。“不光是鞋業、服裝業,還有像眼鏡、牙刷或者樂器等產業,都存在這些現象。”王緝慈表示,同質競爭現象在發展中國家也很普遍,巴西、印度,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相關研究論文都指出了這個問題。

化解逐底競爭:通過行業協會加強企業合作

爲了解決傳統制造業的同質競爭問題,不僅要求企業合作,也需要強有力的行業協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也建議走高端道路,企業之間要加強合作,提高集體效率,通過成立行業協會加強合作。例如,深圳市鐘錶行業協會就有三十多年的辦會經驗,寧海縣文教體育用品協會也不錯,像寧海的得力集團等大量企業都在走高端路線。”王緝慈說道。

浙江麗水的雲和縣,木質玩具是該地特色的傳統制造業。王緝慈瞭解到,雲和木玩產業集羣的情況和溫州一些傳統制造業集羣類似:企業之間惡性競爭,行業協會較弱。最近王緝慈瀏覽雲和縣玩具協會官網,發現行業概況等內容自2018年之後就沒有更新過。“行業協會比較弱,或者形同虛設的地方,會出現‘羣龍無首’導致的各類問題。這些地方還往往缺乏領導型企業,呈現出企業羣體大、個體弱現象,例如滄州肅寧縣裘皮服裝加工購銷企業1800餘家,規上企業卻寥寥無幾。”

她強調,有的企業一味追求低成本,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如果產業沒有明確方向、專業鎮或產業集羣,沒有領頭羊和行業協會,沒有政府、研究和設計機構等支持,沒有職業學校,沒有公共服務平臺,產業就會走向“自生自滅”。

王緝慈發現,在廣東佛山一帶,家用電器產業發展得非常快。除了各種各樣的產品創新,還有數字化平臺與軟件服務企業湧現,誕生了一批系統集成領域機器人企業,這些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組建了創新聯盟。

掌握關鍵材料或是“高端化”的突破口之一

王緝慈指導過一篇關於鋼琴產業升級的博士論文。“樂器有大批量機械化生產(學生練習用)與手工定製(樂師演奏用)之分。當時我們調研發現,浙江洛舍鎮生產的鋼琴有七八千塊錢一架的,而杭州天目琴行所出售的德國鋼琴幾十萬塊錢一架。其中,鋼琴關鍵材料像弦槌的毛氈還需進口。同時,國內生產鋼琴關鍵部件擊弦機的業界知名企業東方琴業(現更名爲森鶴樂器公司)位於寧波慈溪,卻未被當地所重視。 ”

德國阿貝爾ABEL弦槌公司生產的弦槌。圖片來自德國康拉德格拉夫(Conrad Graf)鋼琴官網

傳統制造業的高端化發展離不開高技術材料。“新材料產業在我國屬於高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在傳統產業中,民營企業所生產的服裝、鞋、樂器、釣魚竿、雨傘等消費品都需要高技術新材料。正如鋼琴關鍵材料毛氈的用量很小,因此新材料行業並沒有關注到這一點。新材料部門和傳統產業部門之間往往沒有合作關係。”

再比如,鞋業離不開人體工程學,鞋底的設計與材料等需要彈性力學知識。曾經有溫嶺的一位鞋業老闆託王緝慈找北大彈性力學方面的專家,但這類科學研究一般不關注鞋業,因此鞋類企業在這方面難以得到支持。“這些很細微的問題都說明我們對一些傳統產業不重視,沒有技術研發機構真正深入實際去了解行業困難來進行解決。”

王緝慈曾在《創新集羣三十年探索之旅》一書中提到,在調研中國臺灣后里樂器產業時,發現該地區產業升級具有借鑑意義。后里樂器產業升級的措施包括:在中國臺灣經濟主管部門“地方羣聚產業輔導計劃”下建立產業聯盟,即“后里樂器家族(Saxhome)”;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稱“工研院”)對后里鄉樂器產業進行技術支持。

具體來看,工研院機械所協助企業開發薩克斯主要材料黃的電解拋光技術,分析銅的最適比例,並研發新材料。原本,銅材、小羊皮、簧片與吹嘴等薩克斯材料要從日本等國進口。最終,機械所與材料所合作,成功研發出適合製造薩克斯管、編號6535號的黃銅。“類似這樣的‘小兵立大功’,中國臺灣的自行車行業和其他一些傳統行業,都是主攻其中的幾個零部件或者是關鍵材料,幫助產業升級。”

傳統制造產業升級需要“種好技術樹”

傳統制造產業涉及方方面面,例如產品標準問題,知識產權服務問題,以及提高勞動力素質,培養技術工人問題等等。

王緝慈表示,要突破傳統制造產業升級難點並非一蹴而就,“種好技術樹”是關鍵。“從樹根來看,這類產業需要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合成,包括材料技術、工藝設計、創造力等,需要各方面、全方位的支持。”

在一份雲和木玩產業相關調查報告中,王緝慈瞭解到,該產業與幾所大學有所關聯,例如浙江工業大學幫助企業進行玩具設計。“因爲目前國內的大學教育、職稱評定等制度還有缺陷,產學研結合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所以當地的產業升級問題可能找一些大學也無法解決。這類產業更需要的是專業性強的職業技術學校,德國、意大利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吸取。”

另一方面,王緝慈認爲,普通勞動者和技術工人需要得到更多尊重,他們之中有些人從事着不夠體面的勞動,又得不到合理收入,爲此需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這是傳統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工匠精神和手工技能也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與沉澱,任重道遠。“像貴州的蠟染、廣西博白縣的藤編,這些手工業也挺有前途,需要鼓勵和支持。”

最後,王緝慈提及,找到外貿訂單和國內的本地需求對於傳統制造產業相當重要。如果沒有訂單,沒有本地需求拉動,產業也很難發展。“我們很多的傳統產業是從改革開放初期‘三來一補’直到後來大量出口,做世界工廠發展起來的。這些年在擴大內需過程中,很多傳統產品廠家兼做電商,但品牌影響力和運營能力都不夠,消費者往往不買單。現在看來,電商固然重要,關鍵還是做好細分市場的產品。”

外貿方面,不僅跨境電商能發揮作用,企業還可以出海搶單。一個多月來,多地政府牽頭組團,組織轄區企業“出海”搶訂單。“像雲和木玩企業最近就是政府組團,去香港找訂單、搶訂單。最近溫州市商務局組織鞋企參加國際鞋展,預計達成鞋類訂單1.2億美元。”王緝慈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