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文多    

當下,踐行ESG理念已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共識,在中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監管層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也開始發佈ESG報告,ESG投資已在資本市場興起。

但是,在ESG蓬勃發展的同時,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全球首富馬斯克,就在2022年時稱“ESG就是一場騙局”、“企業ESG評級是魔鬼的化身”。在美國,甚至掀起了一波反ESG的浪潮。還有一些學者對ESG不太感冒,認爲過分強調社會責任的公司,將變成“對誰都不負責”。一些投資機構也因ESG基金產品收益不佳而被投資人撤資。除此之外,ESG評級體系缺乏統一科學的標準、ESG存在道德風險、ESG被企業用以“漂綠”等問題也飽受關注。

怎麼看待ESG面對的這些質疑?這對ESG的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中國ESG的發展,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些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採訪了ESG領域權威專家、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副院長錢小軍教授。

─“反ESG”聲音─

三大原因形成,主要來自美國

NBD:我們看到,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出現了一些質疑ESG的聲音。在您看來,出現這些觀點和聲音的背景是什麼?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爲什麼會興起反ESG的浪潮?

錢小軍:目前來看,全球範圍內反對ESG聲音的源頭主要來自美國,尤其是得克薩斯州政府。因爲得克薩斯州出產石油,這是當地經濟支柱產業。州政府認爲ESG就是反對化石能源,因此他們不太希望被支持ESG的羣體或組織關注,那樣會影響整個州的經濟。

第二個原因跟政治有關。得克薩斯州這些石油大亨所在的共和黨,需要政治正確的立場,所以就站在民主黨的對立面反ESG。

除了這兩種原因,世界上還有的反ESG觀點可能是認爲,如果這些地區的經濟還沒有發展到一定水平,過分強調ESG,特別是關於環境、社會的議題,就會覺得外界有意限制他們發展經濟。從這些角度來看,反ESG的立場更多是出於保護當地經濟發展的考量。

─質疑1:評級標準─

回應:評級體系過於統一將引發更多質疑

NBD:對ESG的質疑,首先來自評級標準。各個評級機構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系,公正性也飽受質疑。特斯拉被標普500ESG指數剔除,CEO馬斯克就爲此抱怨。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這對我國建設ESG評價體系有什麼啓示?

錢小軍:在我看來,沒有統一的ESG評級標準十分正常。因爲每一個標準都是由各個組織自己發起制定的。並且,每一個指標體系只公開它的指標結構,比如指標分別考覈什麼,但不會公開是如何經過加權平均後得出的結果。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公司在不同的評價體系下的評級結果有所差異,自然就會讓企業和投資者產生一些困惑和質疑,質疑這套標準是一個“黑箱子”,因爲你看不到評級的產生過程。

換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評級標準,它的合理性同樣也要打個問號。世界上有那麼多的行業和公司,再加上每個國家的國情也不一樣,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評價對象,很難用一個評級體系來全面評價。如果統一了評級標準,那些評級結果低的公司,或者像特斯拉一樣被剔除出某個指數的公司,反對聲音肯定會更大。

對於馬斯克的質疑,我想說,ESG評級是一個經過綜合評判後的結果,企業並不能因爲單一維度的表現就獲得高評級或者低評級。比如,電動車在使用過程的排放少,並不意味着在生產過程中也能保證綠色。因爲使用的電能有可能是火電,而且作爲汽車零部件的鋼材、銅、塑料等原材料的生產過程也會產生大量碳足跡。此外,員工的福利、事故車輛的召回和改進等方面,都需要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同樣,埃克森美孚也不能僅僅因爲所處化石油行業就理所應當被差評,還要看它其他方面的表現。

─質疑2:企業職責─

回應:不關心ESG的企業將難以生存

NBD:對ESG最核心的質疑,是認爲它可能偏離了企業的主要職責。因爲有一種觀點認爲,企業的主要職責是利潤當先,爲股東帶來儘可能多的回報。而過分強調ESG或社會責任,會讓企業變成“對誰都負責,就意味着對誰都不負責”。請問您怎麼看這個觀點?

錢小軍:我覺得對環境、社會負責會讓全社會受益,因爲所有人都呼吸着同樣的空氣,都身處同樣的環境生活。所以,公司治理所涵蓋的對環境、對社會負責,以及誠信經營、公平公正,我認爲任何人都不需要質疑它的合理性。至於那些從企業的角度來質疑ESG的聲音,是將企業放在環境和社會的對立面,認爲履行環境、社會負責的時候,就會影響公司經營。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企業都只把賺錢作爲唯一目標,那麼過去粗放式發展導致的環境污染,將有可能再次上演。

毋庸諱言,企業理應對環境和社會負責,至於應該投入多少,可以根據企業自身能力而定。但企業不能因爲說活不下去了,就必須不擇手段去賺錢,這個邏輯明顯不成立。

與此同時,當一些頭部企業,或者是領先企業開始關注ESG,同時也關注供應鏈的ESG表現,就會形成一種連鎖反應——那些不關心ESG表現的供應商或產品就會失去市場競爭力,甚至失去生存能力。比如蘋果,現在就非常強調供應鏈的ESG管理。可以說這已經成爲了一種趨勢。即便企業不主動接受ESG,不主動履行環境和社會責任,也應該考慮採購商或者供應商或早或晚會對其在此方面提出要求,否則就將失去市場,無法存活。

─質疑3:利益衝突─

回應:ESG競爭力就是在保證長遠的利潤

NBD:ESG的本質是可持續發展,但是如上所述,它未必能確保企業的利潤,甚至有時候是矛盾的。因此有人質疑,ESG並沒有帶來它承諾的好處。企業應該怎麼處理這個財務收益和非財務收益的關係,從而真正認識ESG的價值?

錢小軍:這是一個關於長期發展和短期獲益的問題。企業在爲了達到更高的環保標準而進行整改的過程中,的確會因爲增加了設備、人力,導致投入成本上升,從而影響企業的盈利。但是當整改落到實處以後,企業可能會因爲對環境高度關注,把經營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而獲得更高的利潤。比如,此前在空氣污染指數高的時候,一些污染或者排放較高的行業就會因此被強制停產限產。而那些經過整改後符合排放標準的公司則可以正常生產經營,利潤也能得到保障。

從上述例子不難看出,踐行ESG不僅能保證公司盈利,還能體現出公司的ESG競爭力。再進一步,企業提高了ESG競爭力之後,當它需要擴大經營生產時,資本市場可能就願意爲它投資,也就能獲得更多財務回報和發展機會。

也就是說,踐行ESG或許會在短期對企業的財務有一定影響,但是長遠來看,應該能帶來更多益處。回到前一個話題,特別是當整個市場的趨勢都如此,政策法規也更趨嚴的時候,如果企業不做ESG,(其影響)就不再只處於財務和利潤的範疇,而是關乎能否繼續生存了。

─質疑4:道德風險─

回應:交叉驗證不同評級體系可識別“漂綠”

NBD:目前,ESG投資在資本市場很受歡迎。有人認爲,其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比如,ESG可能成爲被利用的工具,第三方的ESG報告鑑證也可能成爲部分公司的“漂綠”途徑。請問您怎麼看待這一觀點?投資者該如何有效識別公司可能存在的“漂綠”行爲?第三方機構又該如何確保ESG報告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錢小軍:第三方的ESG報告鑑證,包含兩種評價主體,個人和機構。個人方面,比如包括我在內的一些ESG領域的專家,會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作評價,這種評價也被稱爲利益相關方鑑定。從我的角度出發,我只對報告本身的框架和完整度進行評判。比如說,我認爲這個報告有非常詳實的數據,並且能跟往年數據進行對比。同時,報告中提到很多受益者案例,可以爲公司的陳述做支持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數據是否真實我無從判斷。例如碳排放數據,涉及專業的捕捉和測量技術,個人基本不具備這種(鑑定的)客觀條件。

所以說,企業是否通過ESG報告進行“漂綠”,難以從個人的評價中辨別。

再說機構,比如四大會計事務所這樣的機構去爲一些ESG報告做鑑定和背書前,必定會做盡調,證明報告中的數據真實可信。這有點像企業上市前的審計和盡責盡職報告,“四大”必須要對裏面所有的數據和事實負責。對於他們來說,大概率不會違背事實去造假,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因此經由他們審計過的ESG報告總體來說可信度比較高。但也不排除一些缺乏商業倫理道德的機構或者內部的管理人員甚至合夥人,爲了挽留客戶“漂綠”ESG報告。

至於外部如何識別ESG報告的真實性,我認爲可以參考評級機構給出的結果,儘管不能保證百分百準確,但起碼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然,不能單純依靠某一個評級體系就下定論,可以通過借鑑多個評級體系給出的結果交叉驗證。

─質疑5:業務脫節─

回應:責任型領導力是ESG融入公司必要條件

NBD:目前,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經設立專門的ESG管理體系,並宣稱將ESG理念融入主營業務之中。但從部分公司的ESG信披來看,與之相關的數據(如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卻不完整。在您看來,公司應該如何真正將ESG融入主營業務,外部又該從哪些方面來判斷公司切實踐行了ESG理念?

錢小軍:關於ESG與公司業務脫節的問題,我認爲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更好地解決。

首先,讓我以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爲例來說明。我們需要觀察公司是否將ESG理念融入到對供應商的選擇中,並形成一套選拔機制。我們曾經調研過一家服裝企業,他們推出過一個跟環保主題相關的系列,並只負責設計,生產則交給代工。既然是環保主題,自然就要看供應商是否符合環境友好的標準:比如在製衣過程中各個環節是否都能達到環保標準;同時,還要看設計師是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服裝設計,運用可再生或者環保的材料等。從這些細節可以直接看出這家企業有沒有真正意義上把ESG融入到主營業務之中。

其次是看公司對外宣稱的環境和責任議題,是否有長期追蹤。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這些議題當成一個個獨立的項目,做完就沒有下文了,等到第二年再申請一筆新的經費週而復始。表面上看有財力物力的投入,但實際上我不認爲這是一個真正履行了社會責任的公司。

第三是看公司是否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致理念。當企業的一把手特別重視ESG的時候,企業的ESG部門負責人,在開展相關工作時就比較順暢。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一把手的支持,ESG部門負責人可能連申請經費都困難,只能爲了應付領導想要的結果做些表面文章。所以,如果企業的決策者非常重視ESG,就說明他具備責任型領導力。也就是無論站在履行社會責任還是提高業績的角度上看,都把它們當成企業勢在必行且與主業不能分割的事項。二者不被區別對待的時候,就可以認爲這家企業真正將ESG理念融入到了主營業務之中。

─質疑6:投資回報─

回應:可以拉長兩年觀察週期再作評價

NBD:在資本市場上,ESG投資的收益也引發質疑,比如美國去年ESG基金表現慘淡。相反的,傳統化石能源板塊獲得了高額的投資回報。請問您怎麼看這個現象?如果長此以往,ESG基金的價值是否會大幅縮水,被投資人拋棄?

錢小軍:去年的情況比較特殊,一方面新冠疫情導致很多企業無法正常生產經營,業績自然表現不好,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ESG基金的收益。另一方面,俄烏衝突對歐洲的能源結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由於缺少俄羅斯的天然氣供給,不少國家只能被迫使用煤炭、石油這些化石燃料,無形中變成化石燃料公司股價和業績上漲的推手。

不過,從一些做業績指標的機構公佈的數據來看,在正常年份,ESG表現好的企業盈利能力至少不差於一般的企業。因此,我認爲如果拿去年的ESG基金收益數據來分析,很難對它們的表現作出評價,因爲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ESG基金表現不佳,可能是前面講的兩個特殊情況,也有可能是別的因素。所以,觀察週期可以拉長兩年,在宏觀環境和國際環境的影響下,也許ESG基金有更大的空間。

─ESG社會行動─

建議社區公示居民能耗平均值

NBD:澄清謬誤,釋疑答惑,對於堅守ESG理念、認識ESG價值非常重要。對此,您還有什麼想強調的話或建言?

錢小軍:對於不同的主體來說,提高對ESG認知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對企業而言,高層的理念認知最爲重要。首先企業的高層需要明確ESG的含義、做ESG的目的以及ESG能給企業帶來哪些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只有當高層充分認識到ESG的必要性和正當性之後,纔有可能真正去實踐。接下來在企業內部,如果要把ESG融入到公司業務的方方面面,就要對員工做培訓,讓員工認識到ESG跟企業的價值和企業的長遠追求是怎樣的一種關係,並把ESG績效落實到員工的考覈上。

衆所周知,考覈是指揮棒,既然公司和高層對ESG有所要求,就要把相關績效放到員工的考覈之中才能引起每個人的重視。所以,企業的ESG認知過程,是從高層向全員推廣的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對於社會來說,同樣也需要提高對ESG的關注和認知。目前談起ESG,可能更多人關心的是低碳,那麼,如何提高大衆對低碳的關心?

第一,我認爲更多媒體和自媒體應該主動發揮責任和擔當,對企業的減碳行爲進行監督和傳播,推動他們履行ESG責任;

第二,每個消費者都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消費行爲和生活習慣來參與低碳。比如綠色出行、節約水電等;

第三,企業在履行自己的低碳計劃之餘,還可以通過激勵的方式鼓勵更多消費者減少碳排放。比如,消費者產生任何低碳行爲都可以獲得會員積分或者返點,用來兌換各種獎勵;

最後,社區或者供電、供水等公共事務公司,可以根據固定週期內的能耗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公示平均值,這樣一來居民就能通過與平均值比對了解自身的能耗使用,對自己是資源“節約型”還是資源“浪費型”有更清晰的概念,並由此自發地參與低碳、節能行動。

在無形中踐行ESG,就是對ESG價值的認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