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太原晚報

日產萬顆 產銷兩旺

晉祠桂花元宵“老味道”邂逅新機遇

韓福元切着元宵餡料。 “我訂的20袋元宵,來,裝箱子裏!”1月29日一大早,75歲的市民王來貴就和家人趕到位於晉源區長巷古唐苑小區內的“晉祠桂花元宵”生產基地排隊。工作間裏,自動石碾機轟隆作響,大盆裏一顆顆白色的元宵歡快地起舞……“大年初一都沒休息,每天生產一萬顆左右的元宵,除了傳統玫瑰桂花元宵,今年還新推出沙棘元宵和木糖醇元宵,線上線下都供不應求!”72歲的晉祠桂花元宵技藝傳承人韓福元忙裏偷閒地說。

1月29日4時許,剛剛休息了4個小時的韓福元便再也睡不着,起身到工作間裏滾元宵。“這兩天訂貨的太多,我們的人手增加到30多個了,還忙不過來!”

早上8時,工作人員已陸續到崗,分頭磨米、炒作、拌餡、滾制、裝袋。磨坊裏,3臺3米多高的自動石碾機轟隆作響,旋轉的石磨一遍遍碾壓着晾曬好的江米。由花生、芝麻、玫瑰、桂花、冰糖拌成的餡料切成一釐米見方的小塊,放到江米粉中,隨着人工搖動,江米粉慢慢地沾在元宵餡兒表面,逐漸變圓、變大,直到滾成乒乓球大小,可謂“形如珠玉色如霜”,一顆顆地道的晉祠桂花元宵便“滾”制而成。“一顆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經過十幾道工序,一泡、二淘、三晾、磨米、炒作、做餡、滾制……”韓福元介紹着。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晉源區廣爲流傳的“晉祠四寶”之一“元宵蛋蛋”,指的就是晉祠桂花元宵。晉祠桂花元宵起源於漢代,距今有兩千餘年的製作歷史,憑藉得天獨厚的晉祠大米和對傳統制作工藝的堅守,晉祠桂花元宵一直傳承至今,被譽爲中華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在晉源區,每逢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有自己滾元宵的傳統。從清末延續至今,滾元宵技藝在韓家已傳承至第六代,韓福元是第四代傳人,並被評爲“晉陽工匠”。他的兩個兒子作爲第五代傳人也已成爲生產基地的主力。6歲的小孫子韓洪傑從會站立起,便跟着大人壓制元宵餡兒和滾元宵。“從我記事起,滾元宵的軟米(江米)是用咱晉祠泉水種出來的,磨出來的元宵粉細膩清香,元宵餡兒用自己種的玫瑰調……”韓家人保留着使用自家栽種玫瑰的做法,以保留元宵的清香口感。

近年來,韓福元在碾米、炒制餡料等工序中,引進了自動化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但仍保留了石磨碾制、“六蘸六滾”等古法工藝,傳統制作工藝的堅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汁原味。同時,晉祠桂花元宵也不斷推陳出新,開發了沙棘口味的新品元宵,酸甜可口,清香解膩;健康低卡的元宵,用木糖醇替代白糖,深受年輕人喜愛。如今,韓家的晉祠桂花元宵已進入我市多家特產商場和超市,並開通線上渠道,銷往北京、深圳、廣州、杭州等地。韓福元的二兒子韓偉說:“每到春節,很多身在外地的遊子會通過線上訂購元宵,嘗家鄉這口軟糯清香、甜而不膩的老味道。依託冷鏈物流、航空快遞,晉祠桂花元宵可直達全國各地。”

不喫“老味道”,就不算是過十五。元宵節將至,晉祠桂花元宵成爲市場“香餑餑”,糯香在脣齒間駐留,也留下了太原人味覺裏的溫暖記憶。

記 者 侯慧琴

通訊員 楊潤德 文/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