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大年三十上午,我帶女兒去沈衝街上(原沈衝鄉街道)買紅燈籠,路過以前的沈衝中學——大約十年前,由於撤鄉並鎮,學校整體搬遷到太慈鎮(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下轄鄉鎮),這裏便漸漸走向蕭條。留下一大片場地,野草叢生,令人唏噓。

經與周邊村民打聽了解,原沈衝中學場地一分爲二:一半建設了一所新幼兒園(供沈衝街上及周邊村民子女就讀用);另一半新設了一個道路修建項目中心(主要是本地人承包道路施工項目)。

我往學校走了一圈,既感慨又欣慰。感慨系曾經的教學樓破敗荒涼,這裏滿載了多少沈沖人的青春與記憶;欣慰在於,新設施工項目意味着學校、家鄉有了新的發展可能,修路築基是實現發展的必要前提。

沈衝中學的變化狀況,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整個太慈鎮乃至望江縣的發展縮影:一方面,由於城鎮化趨勢,鄉鎮留下的人越來越少。一名相關工作人員提供的一組生源數據側面佐證了這一事實。“十幾年前,沈衝中學最高峯時,學生有1400多人,當時沈衝鄉只有不到3萬總人口;現在太慈鎮共有接近8萬人,但太慈中學只有學生1100多人。”人的流出,是落寞的一大根源。缺人,產業就難發展;缺少足夠規模和高價值的產業,也就很難留住真正優質的人才羣體。人和產業,在鄉鎮形成了雙向痛點。

另一面,在鄉村振興等政策導向下,太慈鎮正逐步探索特色產業,並推動基建發展——2021年以來,太慈提出“蔬菜小鎮”、“眼鏡小鎮”的發展理念,引入一批蔬菜種植企業、眼鏡製造企業,帶動了本地人員就業,推升了地方財政和集體經濟收入。與此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實現更迭——村村通馬路、屋屋(屋場,望江方言,指自然村)安路燈、戶戶裝寬帶,汽車更是進入尋常百姓家。春節期間鄉村堵車成爲一道新的時代風景。

太慈鎮沈衝村橋頭片一街道,正月拜年期間,汽車堵成一條長龍

1

本地人,出村莊記

春節期間,農村一改平日的冷清,異常熱鬧。大量從全國各地務工的人們紛紛返鄉。一位老奶奶感嘆道,“過年好,大家都回來了,鬧熱得很。平常一條街上都看不到什麼人,是真冷清。”

然而,返鄉過年只是短暫迴流。對於當前的太慈鎮而言,“出走”纔是事實上的主旋律。

一名村委會幹部說,“我們這裏跟江浙等發達地區相比,就人才而言,呈現出‘兩極’分化,那邊是人才都往裏進;我們就不說進人才,想留住都很難。”

到縣城去唸書,學生以“考出去”爲奮鬥目標

人口流出有多方面原因,其中“爲了孩子教育”是一個重要因素,對絕大多數本地學生而言,讀書、考出去,仍是他們的奮鬥目標。

如今,教育在農村越來越被重視。人們越來越認同一個理念,就是隻有讀書纔有可能改變命運。“以前靠闖一闖,膽大一點還能找到機會,但現在沒知識不行”、“至少要考個本科”、“還要讀個研”等等,這些都是很多農村家庭家長的看法、心願和期待。

今天的農村信息並不閉塞,外出打工+互聯網的普及(如抖音等),讓農村人同樣見多識廣,並生髮一種誰也不想落後於誰的社會心理:他家有,我家也要努力有;你家去了縣城,我家也要來縣城;誰家孩子考了985/211,我家也要努力去爭取。

這種社會心態不限於教育,但就教育來說,現在農村裏但凡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都要去縣城或城市,讓小孩到城裏讀書——一方面,大家相信縣城/城裏的教育條件更好;另一方面在農村還有一種隱形的價值判斷——進城,是一種混得好的社會標誌,也是一種新的身份認同。

與之相對應,鄉村小學漸漸顯出沒落疲態。我所在的村莊小學,2年前該校校長對我說,學生一共100出頭。這次春節我得到的一組生源數據是:小學生51人(含1-4年級,5年級以上在鎮上的小學讀),幼兒園學生30人,合計81人。也就是說,2年時間鄉村小學又少了近20名學生。這在我的屋場也能得到一些佐證,這兩年,我的幾位發小相繼在望江縣城買了房,原先在鄉村小學讀書的子女,紛紛轉到了縣城各學校。

上述村委工作人員告訴我說,“我們這邊學生還算是較多的,其他好幾個村,小學都關停了,包括清平小學、九龍小學、桃嶺小學等。”

“目前鄉村小學的一大難點就是師資力量有限,老師流動性大。”一名鄉鎮工作人員表示,“老師基本都是師範畢業的,很年輕,但很少有能留下的,都想往上考。”上述小學校長也表示,“鄉村老師薪資太低,尤其是些年輕的女吖,喜歡買點喫的喝的、化妝品等,也就沒剩幾個錢了。”

進城掙錢的信仰,“終究要做一個有根的漂泊者”

進城掙錢,是目前農村人的一大生活追求和信仰。儘管近幾年,望江、太慈由於童裝電商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少數年輕人回來開淘寶店、搞拼多多,但仍抵擋不了進城的整體態勢。

“現在太慈、望江這邊,人們天然就有個想法,就是要出去,特別是年輕人。”一名負責太慈招商引資工作的相關人士表示,“實際上,現在本地一些公司,像望江的申洲廠(服裝公司),開出的薪資待遇和福利條件也很不錯。對員工子女會安排對應的縣城學校讀書,對工作達到一定年限的夫妻雙職工,還會提供住房(僅供使用,據瞭解部分人確實得以享有,且用於出租,能獲得一定的租金收入)。”

一名在申洲工作的年輕媽媽告訴我說,她每個月大概能掙四五千,多的人能掙六七千,過年發了一個月的獎金。但對於公司提供的住房,她表示條件很一般,環境不好。至少對她沒有什麼吸引力。“我在家主要也是因爲要帶孩子上學,不然我肯定也會出去。”

跟她想法、情況類似的人在太慈有很多。我村一名80後的嬸子,在望江縣城帶兩個孩子,同時在一家傢俱店賣傢俱,一個月平攤下來能掙3000多元。她對我說,現在正在學英語。等孩子上了大學之後,計劃去上海到老外家做鐘點工,“賺得多一點。”

“走出去”,仍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或者說是這幾代中國農村人的宿命——這其中既有主動爲之,也有不得不爲之的無奈。

“沒有人不希望留在家裏,跟老婆、孩子待在一起。”一名常年在上海、深圳等地務工的同鄉如此表示,“但太慈乃至望江,沒有什麼產業或企業能賺足夠多的錢。要養家餬口,我們還是得出去!”

另一名70後同鄉也表達了類似的想法。他現在在杭州一家公司做到中層管理,一年能掙40萬左右。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常年一家人分離,春節也僅能短暫相聚。“我考慮過回來,但家裏的確掙不到錢,甚至連現在一半都掙不到。我終究要做一個有根的漂泊者。”

農村養老承壓,養老院是發展方向?

小孩進城(含縣城)讀書,大人進城掙錢,農村急速老齡化、空巢化。

春節期間,農村老人體會到難得的熱鬧和內心的滿足。她們裝着一身套褂,在廚房忙前忙後,就是爲回來的子孫兒女們準備美味佳餚。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她們的春節,大概可以說是“累並快樂着”。

農村老齡化越來越明顯。上述村委工作人員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我所在的村60歲以上人口有980多人,佔總人口近20%。這一數字略高於全國水平。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佔總人口的18.9%,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佔比將超過20%。

養老,是農村的一大問題。近幾年太慈鎮建立了一所公立養老院,但據瞭解,目前只收五保特困對象,其他對象的需求還不能滿足。另外,望江縣城其他方面也成立了幾家民營養老機構,收費標準最低每月1800元左右,最高每月4500元左右,或許這是將來養老的發展方向。

2

鄉村振興,能否築巢引鳳?

和本地人口逐步遷出並行的,是鄉村振興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2017年10月,國家領導人在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目的是爲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2021年2月,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自此,鄉村振興開始在中國大地恢弘開展。

太慈鎮無出其外,從2021年開始,太慈相繼提出打造“蔬菜小鎮”、“眼鏡小鎮”發展概念,集中力量並結合本地情況發展特色產業。同時,鄉鎮基建風生水起,馬路、街燈、網絡寬帶、鄉村大舞臺等紛紛鋪設、搭建,讓農村“舊貌換新顏”。

農村“硬件”美起來了,鄉村小路堵出新風景

這幾年春節回家,一個明顯的感受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好。前幾年,我隔壁家的叔叔都是忙着給各村、各屋場的人裝寬帶,去年開始更多的是維修寬帶——從“安裝”到“維護”,是網絡通信下沉普及的鮮明反應。

路燈也是“美麗鄉村”的另一個標誌。現在幾乎每個屋場,甚至每家每戶門前都矗立了一個路燈,白天儲蓄太陽能,晚間射出柔和的白光,將夜晚的鄉村照亮——街燈的出現,讓鄉村的夜晚不再黑暗、寂靜,消減了幾分清冷之感。

道路和牆面廣告則更是宣告了一個新的汽車時代的到來。農村的道路在幾年之前從石子路變爲了柏油馬路,最初大多都是單車道。隨着汽車越來越多,每當會車就成了一個麻煩事。近一兩年,很多道路又進一步拓寬,在田壩的路基上再鋪設50-100cm的柏油路,儘管現在會車仍需要小心翼翼,但終究能彼此開過去。

和道路加寬齊頭並進的,是牆面廣告的變化——事實上,農村牆面廣告幾乎見證了時代變遷的歷程。幾年前,各村各地處處可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口號,現在則是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或提示安全開車的標語,如“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開車。”在一些省市中心村,甚至還有健身、休閒場所,以及鄉村圖書館。

發展特色產業,築巢引鳳,招商引資

鄉村振興,包括人才、產業、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其中“產業振興”是非常核心的一環。

作爲中部地區大省,安徽各縣市產業經濟,仍以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輕紡工業爲主體。如前所述,目前整個望江縣儘管有電商童裝城等新經濟業態在發力之中,但仍缺少大中型相關企業。望江的納稅大戶還是以申洲公司爲主體的輕紡工業。下轄的鄉鎮、農村更是缺少足夠規模的企業。

一名太慈鎮政府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深刻認識到‘無商不富,無工不強’的道理,太慈的一大短板是目前缺少工業集中區,但太慈也有着鮮明的優勢——茶米油菜蝦,是太慈的特色優質產物;背靠武昌湖,讓太慈有着豐富的山水景觀資源。目前,太慈正在結合自身產業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種植業、民宿旅遊業以及加工製造業等。”

2020年,在太慈二房嶺成立的一家農副產品配送公司,以種植、銷售蔬菜農作物爲經營主業。目前,吸納本地就業約80人,多爲55歲以上中老年羣體。該公司目前的客戶主要包括海底撈、老鄉雞等。目前,公司正處迅速發展之中,大量本地留守人員,積極來到公司務工,一方面能顧及家裏的各項事務,如帶小孩;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貼補家用。據瞭解,目前員工薪酬大概每月2000-3000元,同時提供員工宿舍,以解決路程較遠的員工住宿問題。春節期間,業務較爲繁忙,每天對外銷量約爲5噸,三趟班車輪流對外配送、運輸。

民宿旅遊業是太慈探索的另一條路徑。早在2016年,在太慈鎮政府的支持下,龍悅山莊就在安九公路上落地建成,主打餐飲、休閒。2022年又增加了民宿項目,據山莊負責人介紹,目前山莊劃地100多畝,種植了海棠、楊梅、櫻桃等植物,同時設立了水上游樂園,主要吸納周邊100公里以內的人們到此旅遊、採摘、休閒。目前這一生態綜合體已漸入佳境,每年毛利能達到五六百萬元,成爲太慈鎮的規上企業之一。

製造業是太慈開拓的另一個產業方向,2020年前後,太慈引入安徽邁思光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各類眼鏡,這也是支撐太慈打造“眼鏡小鎮”的核心企業之一。目前帶動本地就業100多人,是太慈另一家歸上企業。

發展壯大產業,是地方實現發展的核心前提。在太慈鎮的一份官方規劃文件中,也能感受到這種發展的緊迫感。其中提到,2023年要抓好的三件要事,第一條就是“產業培育”。

這幾年,太慈也大力開展雙招雙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積極聯絡各地資源與人才,主動推進產業搭建,促成企業落地。用上述一名政府工作人員的話來說,2023年及未來,太慈將立足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充分挖掘太慈鎮有限存量資源,築好“引鳳巢”,當好“店小二”,爲太慈企業發展壯大鋪路搭橋。

一個安徽的普通小鎮,正在以它獨特的方式,在時代的浪潮之中,探索其發展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