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據國家電影局統計,截至1月31日18時,2023年我國電影票房已突破100億元,爲電影市場的強勁復甦吹響了號角。

“最高的是2021年春節檔的78.22億元。那一年情況特殊。因爲此前的2020年春節檔全國影院停擺,2021年春節檔有堆高現象,搶電影票堪比搶火車票。這也可以反證,儘管經過了去年一年的低迷,中國電影市場的底蘊與元氣尚在。”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國家電影智庫成員支菲娜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公允地說,春節檔上映的這六部電影,代表的是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這六天的春節檔非同一般,也非同往日,代表的是疫情三年之後中國電影在人民羣衆心中的價值。”作爲業界知名的電影產業和政策專家,支菲娜在此次專訪中特別提及了三個“還在”——“人才還在、影院還在、觀衆還在。這是顯著的觀察標誌。”

“要知道,就在2022年,電影行業被國務院列爲22個特困行業之一。人才流失的情況屢見報端。但春節檔這些影片,每一部單拿出來都‘很能打’,老中青三代人才聚集。說明這幾年來,創作人才一直在一線堅持,沒有流失。”

“同時,2022年,全國影院營業率一度跌破50%,有大量影院長期不能開門。不乏知名的、新建的、高端的影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全國單日票房幾百萬元的情況不少見,行業長期處於虧本狀態。2023年1月18日,全國營業影院是1.06萬家,營業率大概在85%。除夕夜開門的影院才6500家,這是除2020年以外近幾年除夕營業率最低的一次。但春節檔,我們看到全國有11542家影院恢復了營業,這比2021年末的12460家影院,只淨減了不到1000家影院。疫情這麼大的衝擊之下,我們保存住了實力。是觀衆給行業以希望。如果觀衆不回來,行業的士氣會受打擊。”支菲娜說。

心若在,夢就在。2023春節檔,此刻,正火熱進行時。

【對話】

“感覺穩了”,人們從疫情影響之下走出來了

澎湃新聞:就你的觀察,2023春節檔之前,行業和往年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和動向嗎?

支菲娜:2022年12月以來,全行業的信心逐漸緩慢但明確地凝聚起來。首要原因是疫情防控政策調整。黨和政府各項工作重心的變化,漸次傳遞出積極信號。各行各業開始復甦,車流擁堵、餐廳爆滿,人們更多地走出家門恢復正常社交。影院也逐漸獲得更爲寬鬆的營業條件。

其次是《阿凡達:水之道》的走勢給市場以信心。2022年12月16日公映後,市場輿論普遍悲觀,票房預測從25億元調低至不足10億元。有人說,“連《水之道》都不能救市,春節檔的國產大片快逃跑”。但隨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該片單日票房多次逆跌上揚,於1月17日追平2010年1月首映的《阿凡達》分賬票房13.39億元。至大年三十,票房還在逐漸攀升。這顯示了對進口高新技術格式影片接受度較高的一二線城市觀衆,正在一點點恢復影院電影消費,尤其是高端電影消費的習慣。

再次是《想見你》《絕望主夫》兩部國產片分別及時定檔聖誕節和元旦節的市場,將更喜歡國產片的三四線城市觀衆和年輕觀衆喚回影院。元旦檔票房5.5億元雖然不及往年,但在各地逐漸“達峯”的情境下,給行業不少信心。

最後是主管部門的變化。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給行業指出了宏觀發展方向。去年12月下旬以來,國家電影局逐漸恢復工作節奏,處於半停滯狀態的行政審批工作加快推進,行業從上至下都感到了復甦的氣象。

具體到春節檔,定檔早、定檔快,行業情緒明顯振奮。《流浪地球2》的定檔是兩年前的事,它代表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高度和大衆期待,自不必多言。《滿江紅》是2022年12月27日定檔,獲得了26天的宣發期。此後一週內,《深海》《無名》《交換人生》《熊出沒·伴我“熊芯”》也陸續定檔。電影早定檔,做好宣發,等待口碑發酵,周知上映信息、提升觀影慾望,就能更充分地釋放票房。這方面,這幾年,我們經驗和教訓都很多。

澎湃新聞:綜合這些因素,你預估到兔年春節檔會這麼火爆了麼?

支菲娜:一開始並沒有。畢竟開局壓力比較大,主要是幾方面。一是人民羣衆的身體和情緒還沒有從疫情中完全恢復。二是近期國內長途遊全面恢復,出境遊小範圍恢復,而前兩年提倡就地過年過節,所以觀影消費獲得了“悶罐”般的紅利。三是今年春節檔預售不足,只有一週的預售期,預售額也只有9億元。而往年一般有兩三週預售,預售額在12億元-15億元。2021年,僅《唐人街探案3》的預售就破了10億元。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幾年,電影消費一波三折,所以我想還是先期待行業逐步恢復。

澎湃新聞:什麼時候感到春節檔市場恢復的?

支菲娜:1月18日,我跟一位同行聊市場,當時我覺得先保住60億元再往上衝。60億元的話,就追平2019年春節檔了。但沒敢期望能接近70億元。

1月19日,全國十大票倉之一的蘇州推出“9.9元數幣惠民觀影”,活動開啓30分鐘內搶單到小程序宕機,5萬份優惠幾小時就搶完了,是點燃春節檔的第一處星火。

大年初一是9點鐘開始排映第一場,而往年是8點排映第一場,這就導致最關鍵的開門第一天全國的排場效率下降。如果開年第一部影片選擇看《流浪地球2》,那要到12點才能看完,口碑才能發酵。但當日中午,除了一線城市,其他各地影院都出現了搶票的盛況。一位領導跟我講,看到《熊出沒》初一中午的上座率,心裏就“感覺穩了”,因爲說明家長願意領着小孩子出來看電影了,人們從疫情影響之下走出來了。從我在西南三四線城市的老家實地調研情況看,大年初一影院客流堪比年前的超市。

大年初一的口碑將明顯影響此後走勢。如果片子質量不如人意,到大年初二人次就會有明顯下跌。但後面幾天,只有初六的票房不足10億元,初三的票房甚至高過初二。勢頭可以說是一路上揚,這印證和進一步提升了全行業的信心。

澎湃新聞:我在北京大年初一上午買了《無名》的影票,我所在的那個影廳不大,上座率在七成左右,更多的人是湧向了放映《流浪地球2》的IMAX廳。能否介紹下你的購票和觀影體驗?

支菲娜:我給自己和親戚朋友大概買了各地的二三十張票。往年都是我推薦親戚朋友去看,今年是他們主動要求我買票。

總體感覺,今年春節檔觀影下沉明顯。疫情三年,很多人今年才踏實返鄉,“國貿的Tracy和金融街的Tommy又變回了縣裏的翠花和二狗”,所以有更多人選擇在老家觀影。根據年初一我對幾條院線和影院的電話調研結果來看,一線城市上座率普遍不如往年,客源外流現象比較明顯,尤其是深圳;但二三四線城市都很好。我給在三四線城市的家人買初三的票,下手晚了都沒搶到好影院、好場次。

澎湃新聞:國家電影局1月29日發佈數據,我國2023年春節檔票房達67.58億元,取得影史春節檔票房第二的成績。消息曝光前晚,我注意到一些媒體報道已經到了68億,爲何出現了微調?

支菲娜:我先講一下統計方法和統計口徑吧。從我做研究的方便角度來講,中國的電影數據統計水平、統計速度、公開程度,可以說是全球領先。國內的電影院都要安裝計算機電影票務管理系統,方便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專資辦)進行數據統計、徵收專項資金。有部分院線、影院上報的電影票銷售數據因爲各種原因會有一點延遲,所以精準的統計數據會在第二天中午出來。但一般媒體或學者不一定會關注到這些數據。

兩家大型民營數字售票平臺貓眼和阿里燈塔的數據,公衆普及度較高,它們是實時的,但不一定非常精準,因爲全國大概有10%的電影票不是通過網絡購買。每天中午12點,貓眼和阿里燈塔這兩家會根據專資辦的統計數據,對前一天的情況進行校準。此外,還有諸如“拓普數據”等一些民營公司會公開統計研究結果。

所以,媒體一般採用的是未經過校準的實時數據,存在一些偏差,但大差不差。至於重大檔期和年度數據,國家電影局會根據上報來的數據通過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電影報》等權威平臺發佈最終統計結果。所以,我日常是通過貓眼、淘票票、拓普,並參考專資辦的數據來掌握行業動向,但最終以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的公開數據爲準。

67.58億元這個票房成績是在平均票價同比下跌0.4元、總排場同比下跌15.4%的情況下取得的。比起票房,我想更值得振奮的是2023年春節檔六部電影平均上座率達到36.7%,場均人次42人。而2022年的平日,影院的上座率經常不足2%,場均人次經常不到1個人。電影院久違地熱鬧起來了,觀衆沒有拋棄電影。

澎湃新聞:歷年春節檔票房最高的成績是在哪一年?

支菲娜:最高的是2021年春節檔的78.22億元。那一年情況特殊。因爲此前的2020年春節檔全國影院停擺,2021年春節檔有堆高現象,搶電影票堪比搶火車票。這也可以反證,儘管經過了去年一年的低迷,中國電影市場的底蘊與元氣尚在。

“票價漲幅並沒有違背市場規律和規則”

澎湃新聞:很多人反映今年春節檔兩部大片《滿江紅》《流浪地球2》的單片時長都太長了。

支菲娜:2023年春節檔的總排場(266萬場)比2022年少了48萬場。排場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滿江紅》《流浪地球2》這兩部頭部影片的時長本身很長,均超過兩個半小時,所以今年影片的平均時長是最近8個春節檔中最長的。而這兩部影片又很受歡迎,佔據了約55%的排片率。一般影片是90-105分鐘。也就是說,這兩部片子的時長能排別的影片三場。

澎湃新聞:總排場降低,影院經營效率會明顯下降?

支菲娜:主要還是看場均人次。影片不好,排再多場次也不行。從營業影院(1.15萬家)和觀影人次(1.29億人次)兩項數據來看,2023年春節檔都接近於2019年(1.15萬家、1.32億人次)。但總排場低於2019年的292萬場,所以場均人次反而更高。換句話說,記得去年我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同期提出的結論是,“電影的聚客能力在下降。”而今年,我想,“電影的聚客能力在回升”。

澎湃新聞:“電影的聚客能力在回升”,我想這是行業復甦的一個主要表徵,這背後說明了什麼?

支菲娜:我想是三個“還在”——人才還在、影院還在、觀衆還在。這是顯著的觀察標誌。

要知道,2022年,電影行業被國務院列爲22個特困行業之一。人才流失的情況屢見報端。但春節檔這些影片,每一部單拿出來都“很能打”,老中青三代人才聚集。說明這幾年來,創作人才一直在一線堅持,沒有流失。

同時,2022年,全國影院營業率一度跌破50%,有大量影院長期不能開門。不乏知名的、新建的、高端的影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全國單日票房幾百萬元的情況不少見,行業長期處於虧本狀態。2023年1月18日,全國營業影院是1.06萬家,營業率大概在85%。除夕夜開門的影院才6500家,這是除2020年以外近幾年除夕營業率最低的一次。但春節檔,我們看到全國有11542家影院恢復了營業,這比2021末的12460家影院,只淨減了不到1000家影院。疫情這麼大的衝擊之下,我們保存住了實力。

是觀衆給行業以希望。如果觀衆不回

來,行業的士氣會受打擊。我可以給你舉個身邊的例子,曾經因2010年的《阿凡達》熱映而名震北京的UME華星影城,毗鄰幾所著名高校。由於師生居家網課,客流量大幅減少,2022年好幾個月來每天下午纔開門,其他時間在線上開啓免稅品代購業務。這幾天,我看這家電影院的上座率基本在40%以上,應該終於不用再靠賣化妝品過日子了。

澎湃新聞:往年的春節檔,觀衆普遍有反映票價貴的情況,今年就我的購票經驗看,票價反而較爲平易。

支菲娜:從平均票價來看,今年春節檔電影的品質都很高,票價反而比2022年有0.4元的回落。尤其大年初一,票價比往年低了2.8元。這是行業真心希冀復甦,切實回應羣衆呼聲的表現。電影應該是日常性消費,常客其實是不貴的。

我在北京買了各種影院的會員卡,比如我大年初三在萬達影城看的會員特惠場《滿江紅》才28元,《流浪地球2》50元。從我給各地親友購票的情況來講,由於我不是常客,二三線城市基本在55元-70元,和兩週前我請他們看《阿凡達:水之道》差不太多,只比《穿靴子的貓2》貴10元。從社交媒體曬的票根來看,各地的票價也是40元-100元不等。但我在北京看的幾場《水之道》,票價在80-220元。

澎湃新聞:電影院其誠可感,但票價的問題終歸要受到成本和供需的影響,這一點上你怎麼看?

支菲娜:節假日型消費明顯高於平日,比如機票、酒店、餐廳,這本身符合市場規律。大年初五起各地機票接近全價,而平日經常有2-8折。媒體報道春節期間西雙版納的快捷酒店賣到2000元一晚,照樣顧客盈門。但旅遊目的地多是一次性消費,電影不是。

影院市場是充分競爭的成熟市場,隨着近年來春節檔的逐漸成熟,票價呈較高趨勢,一般比全年平均價貴20%-25%。我每年會走幾十家影院,也會觀察各地各時段票價,我認爲春節期間的票價漲幅並沒有違背市場規律和規則。

這幾年以來春節檔票價上漲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春節期間VIP影廳、特殊影廳的上座率高於平日,這些影廳的票價一般較高,所以小幅抬高了整體票價。近年來,很多影廳進行了高幀率、高動態範圍、高亮度、廣色域、沉浸音等“下一代影院”升級改造,建造維護費用高昂,票價定價本身高於普通影廳。

二是結算標準上漲,今年春節檔六部影片,在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普通影廳結算票價分別爲40元和35元。這個結算價比此前的大多數影片都高了5元。

三是最近幾年的頭部影片時長越來越長,在春節檔六天的有限時間裏要獲得效益最大化,加價出售是必然,而影片品質也讓影院有底氣不愁賣。如果影片質量不好,觀衆上了當就會在社交媒體喊“退錢”“快跑”,這種情況以前也不是沒出現過。

四是即便不是春節檔,近幾年的全國平均票價都在小幅上漲。但我想指出的是,電影票的漲幅,十年來實際上是遠遠低於物價漲幅的。

“不能讓不理智的輿情綁架藝術創作和文化產業”

澎湃新聞:春節檔的影片相關話題上了好多次熱搜,而不少話題並沒有錨定在電影本身的探討上,這一點你怎麼看?

支菲娜:說明春節檔影片“破圈”了,能引起大範圍的討論。兩部電影從不同角度代表了當前中國電影的創制水平,得到觀衆的廣泛認可。有一些不同觀點,反而有助於吸引更多觀衆走進影院,刷了這部刷那部,形成社交討論氛圍,進一步推高票房。

初一下午我做了調研。因爲初一的上座率會直接影響初二的排片率調整。幾條院線都反映《滿江紅》走勢最好,《熊出沒》最穩定,《交換人生》在東北市場表現好一點。所以《滿江紅》初二的人次票房走高,在情理之中。

《流浪地球2》上映後,科普號、育兒號、財經號、基建號、哲學號、時評號等各類公衆號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影片周邊產品本想衆籌10萬元就開始生產,結果8天就籌集了1億元。《滿江紅》則在文學號、史學號、教育號、時評號、翻譯號、書法號等公衆號反覆討論。甚至有景區出現遊客排隊打秦檜雕像的新聞,景區工作人員說:“年年有人打,今年特別多”。這就說明好的電影有綿長的生命力、廣泛的觀衆緣和社會影響力。

澎湃新聞:抱薪取暖,衆人拾柴。這個春節檔本該是大家一起拼市場,重新贏得觀衆走進影院的協同作戰。近幾天我們也看到《滿江紅》發佈聲明,以及起訴幾位大V“造謠”的新聞。

支菲娜:網絡黑水問題,就像《滿江紅》片方的聲明那樣的確局部存在。比如“未看先評”。除了《滿江紅》,也有網民評價《流浪地球2》說“效果特別差,戴着3D眼鏡頭暈”,可這明明是一部2D影片。還有說“看3小時去了15趟衛生間”的,有評論說建議這位觀衆去掛腎內科急診。這方面,自2021年起,國家網信部門就部署了“清朗行動”等相關治理手段。還希望相關部門幫助電影行業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

近年來,影視創作要面對很多不可預知的輿情,有時候,輿情容易情緒化、標籤化甚至極端化。比如2021年的《唐人街探案3》引來了女權主義的爭議。幸而,絕大多數管理者以及有一定審美能力的觀衆,還是明辨是非的。我們不能讓不理智的輿情綁架藝術創作和文化產業。中國電影還非常脆弱,還是期待輿論多幫助、多愛護、多支持。只要管理者、從業者、輿論和觀衆互相信任,互相報以真誠,中國電影一定能交出更令人驚喜的答卷。

澎湃新聞:也有觀衆曬單質疑說買到了“手寫票”。那麼就今年春節檔的行業規範性上,你如何評價?

支菲娜:從我的調研來看,行業總體是很規範的。偷漏瞞報票房問題,手段五花八門,不是今年纔出現,今年反而不多。這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局部、小範圍現象。

一類是如你說的這種“手寫票”。手段就是不用符合規定的出票機出票,就不用上報票房數據,把本應該分賬的票款揣自己兜裏了。這種一般出現在山高皇帝遠的影院。

二類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有個別小城鎮影院,明明影廳放的春節檔大片,但影院上報的數據顯示是某部不知名電影,而且這家影院還一天排了七八場,上報票房很低,更多的收益被影院截留了。

三類是巧立名目加價的。比如初一我有個朋友曬出的北京某影院《深海》票根,實付了80元,由票價64元、網售服務費5元、“驗票費”1元和影廳服務費10元構成。但實際上,票面價格由電影票價、網售服務費(3-5元)和影廳服務費(票價的10%)三項組成。其中只有票面價格是進入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片方和院線分賬的。網售服務費由網售平臺收取,不進入分賬。一般如果不是特殊影廳,都不能收取影廳服務費,更根本沒有“驗票費”這一說。所以這11元差額被影院截留了。觀衆實際付出了高票價,但統計數據顯示不出來。過去幾年,影院非常艱難,甚至把前幾年的盈利都虧進去了。春節期間想多掙錢無可厚非,但堅決不能飲鴆止渴,違法違規。

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不是出於主觀故意,卻也造成了不良影響。初三傍晚,號稱行業出票影院數第一的阿里集團旗下的鳳凰雲智售票平臺宕機了,導致全國範圍內博納、耀萊等不少影院受影響,好幾個小時排不了片、出不了票,只能由前臺工作人員手寫票。還有些影院放映設備臨時出故障,只好停映退票。這些特殊情況,必然引起觀衆不滿或質疑,需要做好解釋和善後工作。

澎湃新聞:問題出現了,或者反覆出現,這些違規怎麼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支菲娜:從管理目的來講,我想,全行業都希望建立的是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統一開放市場,是一個競爭有序的市場!只有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下,行業才能行穩致遠,觀衆纔不會被一錘子買賣嚇跑。

始終要看到的是,這些違規違法是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局部現象,所以仍要大力加快發展,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尊重市場規律,共同把蛋糕做大,行業發展好了,良幣自然會驅逐劣幣。

觀衆在社交媒體曬票根是值得鼓勵的,“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要發揮羣衆監督的功效。行業協會也得下大力氣,該公示的公示,該停片的停片。行政主管部門今年加強了執法力度,節前進行了部署,節內加強了監察,節後應該還會加強問責。我聽說春節期間有兩家監票公司來幫助更嚴格協查監察票務違規。

此外,有些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還通過朋友圈、爲遠方親友購票來“下市場”。比如你看下面這張票,是我朋友圈的某位領導,看到朋友曬的票根後發現其定價違規,就親自去這家影院購買了一張作爲“違規證據”。我相信,繼續依照《電影產業促進法》治理,藉助更爲科學有效的技術手段,這些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理想的電影業態,不是隻有過年才能“下館子”

澎湃新聞:怎麼看待《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上映的一波三折與臨時撤檔?

支菲娜:我相信《中國乒乓》不會掉隊。“小白球”從攝影技術上就不好拍,整體看它是中國電影在體育類型題材方面前進的一大步,人物塑造生動鮮活,情感豐沛真誠,相信觀衆看過後會很受鼓舞。從此前的小範圍放映來看,影片無論是專業領域還是在大衆傳媒領域,反響都很好。但受各種外部和內部因素影響,節前一直在各種修改,一度也傳聞片名要大改。所以,影片定檔較遲,有一些工作沒能理順,留下了遺憾。

澎湃新聞:影片從春節檔中臨時撤出這種情況,真是聞所未聞。

支菲娜:應該說這的確是頭一回。春節檔是競爭非常激烈的檔期,偶發因素比較多,製作、宣發、放映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準備充分,以誠意和技巧面對市場。六天的假期,有兩部高口碑的頭部大片,有經營了十年的經典IP《熊出沒》,有作者風格鮮明的《深海》和《無名》,還有喜劇風格的《交換人生》,可以說容量比較滿。《中國乒乓》選在大年初三上映,影院白天的較好時段《熊出沒》已經有很大話語權,傍晚的黃金場次兩個頭部影片上座率較高,所以《中國乒乓》在初三初四的排場中,雖然優惠後價格很便宜,但我看時段都是凌晨場次或早場,很“勸退觀衆”。不過,從這些天的宣傳表現來講,主創毫不氣餒,本身就是影片精神內核的外在延續。

《中國乒乓》也從一個側面啓示大家,沒有必要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地衝熱門檔期,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影片重新定檔2月17日,會和《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形成久違的中外優質影片聯動。

澎湃新聞:這幾年春節檔在全年電影票房產出中越來越重要。也可以說從整年來看呈現出一種市場的旱澇不均。這正常嗎?

支菲娜:這幾年,春節檔這六七天的票房在全年票房中的佔比逐漸從前些年的約1/12走高到1/6~1/8,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的影院,春節檔收入甚至是“半年不開張、開張喫半年”。這不是正常的電影業態。

澎湃新聞:理想的電影業態是什麼?

支菲娜:理想的電影業態應該是週末經濟、常客經濟之上疊加節假日經濟,而不是隻有過年才能“下館子”。全年52個週末,都應該有充分的、多樣化的供給,再加上熱門檔期,在電影票房上也形成“有高原有高峯”的錯落感,如此把羣衆的觀影頻次提升上來。

受到疫情影響,行業經常半個月一個月沒有新片上映,只好等過年過節的三四部大片撐一陣子。這就像,從前生活不好,只有到過年才能下館子喫頓好的,平常只好喫一兩個月的白菜豆腐。可是,現在生活好了,每週都可以下館子,每週都想下館子。不純是爲了改善生活,而是爲了更輕鬆地過個週末。如果每週下館子都是那幾道菜,廚子水平還不高,價格還貴,不肯創新,喫膩了,那我就不去了唄。咱換一家館子行不?

電影行業,有責任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有責任爲觀衆經常提供有營養、有格調、有創意的“文化佳餚”。否則,觀衆就換到短視頻這樣又便宜又方便的“速食店”去了。

澎湃新聞:春節檔檔期本身就相對較長,我想這幾部春節檔影片的長尾效應也很重要。

支菲娜:春節檔一般是按照法定假日的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但大年三十白天,人們都在回鄉的路上或者準備團圓飯。年夜飯後還有春節聯歡晚會,看完就夜深了,即便排場,觀衆也不多。所以2019年及以前,一般會在大年三十夜裏排一下大年初一的“零點場”。2021年以來,就沒有“零點場”了,主要從大年初一早晨8點左右開始排第一場。至大年初六最後一場,春節檔結束。

一般而言,春節檔過後,這些影片還有較好的放映效果。從目前走勢來看,這六部電影最終能貢獻約115億元的總票房。往年的話,2019年春節上映新片的最終票房,佔全年的16.6%;2021年的佔全年的27.6%;2022年則佔34.6%。我想,春節上映新片的全年佔比,15%-22%是比較健康的狀態。行業剛剛開始復甦,有些信息我還沒有完全掌握,如果今年的這幾部影片對全年票房能有20%的佔比,就很理想了。

“中國電影市場在,我們的陣地就在”

澎湃新聞:根據今次春節檔的市場表現,我們能否就此判斷春節檔預告了今年電影市場的復甦?

支菲娜:春節檔的復甦,是短期內電影消費力的集中釋放,好的開局如果後續沒有支撐,就會曇花一現。這方面,我們是有過教訓的。尤其是這三年的疫情,很多項目的推進都受到影響。我們當然希望每部電影都能按照各自的節奏,好整以暇地上映推廣。但如何延續春節檔的火熱,如何對接、滿足平日廣大觀衆的消費意願和消費動力的問題,需要全行業的智慧、團結和努力。

尤其是最近這幾天,又陸續有不少優質影片定檔,已經有四部影片定檔五一了。行業正在不斷回到疫情前的軌道上來。

澎湃新聞:再接再厲。我們都注意到漫威電影已經暌違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三年了,2023年1月17日,《黑豹:瓦坎達萬歲》宣佈2月7日公映,《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宣佈於2月17日同步上映。你怎麼看待漫威在中國電影市場的迴歸?

支菲娜:除了《阿凡達:水之道》的全球同步上映,這兩部漫威電影的公映,也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相信不僅僅能有效補充市場產品供應,而且將給行業和觀衆帶來其他積極信號。最近半個月來,外交領域也有較爲明顯的變化。我想不能孤立地來看。

有不少人很滿足此前國產影片票房佔比逾80%這個數字,但我想還是要辯證地來看。2019年以前,進口影片大約佔45%的票房份額。進口片的票房中有77%的收益是留在國內的,爲國內電影經濟的循環和滿足人民羣衆電影文化消費需求貢獻了很大力量。在提升電影品質上,正如習近平主席在

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藝術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命力。比如電影領域,經過市場競爭,國外影片並沒有把我們的國產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國產影片提高質量和水平,在市場競爭中發展起來了,具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澎湃新聞:所以你的預判,中國電影今年會比此前有明顯的進步?

支菲娜:保守一點,我期待全年票房能先保證550億元,行業得先努力撕掉“特困行業”的標籤啊。這個預估,不僅僅因爲春節檔的亮眼成績,而是從去年12月底以來,電影管理逐漸從疫情影響下走出來,恢復到按照市場規律、藝術規律的軌道上來。全行業重新出於對夢想的堅持,團結到一起,踔厲奮發。正如張藝謀導演在《滿江紅》首映式上所言,“電影是我們的夢想,希望我們繼續把夢做下去。”

澎湃新聞:你認爲今後電影市場整體發展情況如何?

支菲娜:中長期來講,我總體是持謹慎而樂觀態度的。謹慎是因爲電影仍然面臨很多挑戰。行業內部的困難,是要儘快把這三年失去的爭取回來,用一位老領導的話講,“要把觀衆請回來”。行業外部的困難,是面對流媒體的挑戰、少子化老齡化的挑戰、部分中小城市空心化的挑戰。

樂觀是因爲中國電影仍然有很多機遇:宏觀政策決策對行業的啓動刺激作用仍然突出,仍然有一大批熱愛電影的、可愛的中國觀衆,科技、文化、教育的發展將進一步提升中國電影的質量和內蘊,新型城鎮化和社會發展進程仍然會給中國電影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廣闊的受衆。

澎湃新聞:最後,請你點評下今次春節檔的亮點。

支菲娜:一是電影業尊重市場規律,就有好的回報。“菜式多樣”且“上菜及時”。最近這三年,全產業鏈受疫情影響,供片整體不足,類型亦不夠豐富。但今年春節檔上映的影片,告別了之前品類題材雷同的情況。觀衆可選擇的範圍廣,就不會出現凌駕於市場規律之上的“黑馬”。行業不瞄着“爆款”,就有更踏實的匠人心。

二是讓大家看到了電影業的韌性。去年下半年以來,行業每天都是生死存亡問題,金融界避之不及。但這一個月來的復甦,說明得益於前些年的改革奠定的基礎,得益於這三年各個方面的努力堅持、保存實力,行業沒有被打垮,我們有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能力。

三是讓大家感受到了中國電影作爲陣地的特殊性。觀衆用腳投票,決定了我們需要懂得講故事、講道理的技巧和時機,否則一切都是炫技,甚至是浪費公帑。電影和其他藝術門類不同,太耗錢了,沒有觀衆,守不住陣地,再好的思想內核也是空談。

公允地說,春節檔上映的這六部電影,代表的是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這六天的春節檔非同一般,也非同往日,代表的是疫情三年之後中國電影在人民羣衆心中的價值。借用一位老領導的話,“對電影全行業來說,春節檔是一場大考,既是對影片質量的一次檢驗,又是對市場營銷是否規範、市場競爭是否有序的一次檢驗。尤其在今年,電影行業面臨從疫情中恢復和發展的艱鉅任務。行業傾注巨資、付出大量心血投入影片製作和影院建設中,在三年的疫情中苦苦堅持,爲的就是守得雲開見月明,希望的就是在市場上贏得觀衆,促進產業良性循環,提升全社會對電影的信心。”

我相信,只要解放生產力,理順生產關係,中國電影市場在、我們的陣地就在。

本期編輯 鄒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