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中國製造業的復甦,對於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而言,都釋放出積極信號。

1月3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其中顯示,1月份,隨着疫情防控轉入新階段,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製造業PMI升至50.1%,重返擴張區間,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8個高於上月,製造業景氣水平較快回升。

中國製造業的復甦,對於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而言,都釋放出了重要的積極信號。

以改革和創新驅動製造業發展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製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幾大戰略相輔相成,爲中國製造進一步強筋壯骨提供了根本遵循。

爲落實中央加快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各地相繼出臺培育支持政策和行動方案,加快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受政策、技術、市場共同驅動,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爲代表的高技術製造業在疫情下逆勢增長,整體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爲賦能產業和消費“雙升級”、暢通經濟大循環激發更多新動能。

其中,高技術製造業生產、投資、效益增速均遙遙領先於製造業平均水平,投資比重和結構加速優化、利潤加速提升、產業集羣加速形成,創新性和滲透性日益提高,對工業經濟的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從行業看,醫藥、電子及通信製造業利潤增勢強勁;從產品看,新能源汽車一馬當先,機器人基礎與前沿技術迭代加快,商業應用湧現並穩步落地;從要素看,大數據、人工智能、5G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引領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及價值鏈創新;從動能看,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持續提升製造業創新效率,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成爲數字時代諸多新興產業的戰略母產業。

基於外部的高度不確定性和多重挑戰,投資尤其是新基建投資更具有潛力空間。促進製造業復甦和產業升級,重在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發力數字經濟、基建投資等相關領域,注重把握好時機和火候,在新基建與新消費的同頻共振和動態平衡中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加大力度讓中國製造更強韌

也要看到,我國製造業復甦的基礎仍不穩固。鑑於我國製造業發展存在原創技術動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不暢、創新能力提升不足等制約,強化這些弱項絕非一日之功。未來中國製造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在於,通過激活市場主體、夯實產業基礎、補齊技術短板、構築創新生態,不斷增強內生動力。

首先,激活市場主體,需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尤其應發揮高技術製造業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等特點,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其次,則是夯實產業基礎。製造業升級從產業基礎來說,其根本在於提升基礎創新能力,在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健全政府投入爲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強對基礎前沿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支持。

第三,補齊技術短板。這就需要瞄定我國製造業升級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抓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牛鼻子”,促進製造業技術進步與新基建同頻共振。

第四,構築創新生態。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需要強調的是,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以數強實”推進數實融合是重中之重。要加大數字工業裝備的創新運用,推進企業數據的彙集公開和共享流通,持續促進產學研聯合攻關,注重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發展。

□朱克力(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

評論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