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蘋果正在加速進行產業鏈的調整,但無論是面對商業考量下的產業鏈多元化,還是部分外媒炒作的“果鏈去中國化”言論,中國是蘋果產業鏈主導力量的事實無可撼動。

據蘋果2021財年報告顯示,蘋果供應鏈中排名前190家供應商中有91家來自中國,佔比47.9%,排名全球第一。《華爾街日報》此前援引分析人士的統計數據顯示,包括iPhone、iPad和MacBook筆記本電腦在內的蘋果產品中,超過90%是由代工企業在中國生產。另據相關數據,正常情況下,富士康的鄭州產業園大概能夠承擔80%的iPhone 14系列的產能,iPhone 14 pro 的產能有超過85%在鄭州。

蘋果歷年財報也顯示全球200大供應商名單中,越南和印度供應商的數量正在逐步上升。市場驅動下的產業鏈調整的大潮中,中國的立訊精密、歌爾、舜宇等龍頭“果鏈”企業也開始在越南、印度等地建廠。據華泰證券的統計,2018年開始立訊精密、歌爾相繼在越南、印度準備產能,2019年緯創在印度生產iPhone老機型,2020年起部分蘋果耳機、電腦和手錶等產品的生產也開始相繼遷入越南與印度。據中印越電子(手機)企業協會統計,印度與越南分別有約200家和150家電子企業的工廠,其中絕大多數企業來自中國。

儘管“果鏈”正在多元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替代中國。商業諮詢公司Forrester研究主管沙瑪告訴美國《商業內幕》,跨國企業在印度將遭遇更多的營商環境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中國可以迅速解決,而印度有太多的利益相關方需要滿足。他還認爲印度欠缺製造業這塊拼圖中所有的拼塊,投資風險太高、政策內向性過強,以及宏觀經濟不均衡是印度成爲下一個世界工廠的攔路虎。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企業因爲成本或者配套生產等原因進行產業鏈調整是正常的市場行爲,但蘋果產業鏈調整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來自美國的政治壓力,另外一方面也有尋求產業鏈分散或者更低生產成本的原因。白明認爲,從客觀效果上來看,蘋果產業鏈的調整不是去“中國化”,充其量是產業鏈的多元化措施。

白明分析稱,世界上只有中國形成了最完整最集中的生產能力,因爲中國之外的其他地方或基建欠缺,或人力成本高,或產業配套能力差,因此蘋果向這些國家轉移生產鏈將意味着風險。白明表示:“通過重新佈局,蘋果在力圖保持其產業鏈的安全性和競爭性,去中國化只是一種極端的看法,蘋果做不到不需要中國。”(倪浩)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