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濟南2月4日電 題:黃河灘區搬遷村“安居和美”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袁敏

“打開客廳燈。”傍晚,山東東營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居民許建峯下班回到家。

智能燈應聲而亮,127平方米的樓房南北通透、窗明几淨,智能音箱、燃氣自動報警器、溼度智能監測器等小家電一應俱全。幾尾紅色金魚在魚缸裏愜意遊動,紅豔豔的窗花、燈籠和中國結掛飾更添新春的喜慶氛圍。

“說實話,變化大得像在做夢。”談起遷居,許建峯的妻子程蘭蘭告訴記者。

以前,這家人住在牆壁斑駁、屋頂漏雨的土坯房。“生活相當擁擠,院裏的驢一尥蹶子,泥點子都能落進飯碗裏。”許建峯的父親許福華回憶說。

“安居”是楊廟人祖祖輩輩的渴望。黃河萬里奔騰,在這裏左轉彎近90度,進入了一條長達30公里的“窄衚衕”。村民飽受洪災和凌汛之苦,從灘區搬遷到5米多高的房臺上居住,形成“房臺村”。

2013年起,東營市對66個“房臺村”啓動住房拆遷改造工程,建成楊廟、龍居、勝利3個社區,其中楊廟社區共建設樓房1446套,安置5300多名羣衆。2016年,許建峯一家只花了7萬多元就住進寬敞舒適的樓房。

許建峯小女兒在爲春節佈置家居。 新華社記者袁敏 攝

記者看到,現在社區裏通了公交車和校車,設有能“一次辦好”的便民服務站,還有幼兒園、衛生室、健身房、電力彩虹驛站……“社區網格員‘心貼心’服務,我們從心裏就感到踏實。”程蘭蘭說。

實現“安居夢”,羣衆更有幹勁。“如今,我在油田單位工作,妻子在社區塑料編織合作社幹活,父親做綠化養護,母親閒時在社區草編合作社和果蔬種植合作社幫忙,全家一年收入十七八萬元。”許建峯告訴記者。

許建峯提到的草編合作社是楊廟社區成立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近年來,社區創辦培育了草編、果蔬種植等6家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幫助羣衆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羅增勤(右一)在製作屏風。 新華社記者袁敏 攝

春節剛過,社區裏的金岸草編工藝品加工專業合作社就熱鬧起來,71歲的羅增勤邊和鄰居聊天邊製作屏風。

羅增勤告訴記者,她編屏風一個月能賺六七百元,加上每月240多元養老金,日子喫喝不愁。今年,她還用草編賺來的錢給孫輩們包了“大紅包”。“自己勞動賺的錢,花着格外自豪。”她說。

董集鎮副鎮長、楊廟社區黨委書記張麥榮介紹,社區成立了股份經濟聯合社,11個村抱團發展。2022年新建了27座高標準設施農業大棚,打造總佔地近2000畝的生態果蔬種植園、採摘園。

“我們還聯合開發了研學旅遊、糧食烘乾等14個富民項目,累計帶動社區增收100多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張麥榮說。

據瞭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目前已全面完成,工程累計投資371億元,建成外遷社區、村臺社區55個,改造提升舊村臺99個。至此,60萬名灘區羣衆終圓“安居夢”。

在楊廟社區廣場的露天舞臺上,居民自發組建的秧歌隊、鑼鼓隊正排練元宵節目。歡聲笑語中,72歲的潘學武興致勃勃向記者展示新創作的“三句半”:“楊廟社區好幸福,衣食住行大變樣,天天都像在過年——真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