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躺平式旅遊”,折射了旅遊消費觀念的轉變。

全文1048字,閱讀約需3分鐘 

撰稿 / 堂吉偉德(職員)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軍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相比以往攻略詳細、準備充足的“打雞血式旅遊”,這屆年輕人開始了“躺平式旅遊”,他們不再擠破頭打卡網紅景點,拍全是“後腦勺”的遊客風景照,跟隨必喫榜在餐廳門口排長隊,輕鬆、陪伴、享受成爲“躺平式旅遊”的關鍵詞。

事實上,節假日集中釋放旅遊需求,導致旅遊城市短時間內人流量劇增,集中旅遊帶來了“好一個擠字了得”的局面,大大降低了旅遊體驗。由此,近年來,開始出現反向旅遊或近郊遊,或利用帶薪休假錯峯遊。儘管整體局面有所改善,但節假日出遊“人從衆”的難題,依然未能從根本上得到破解。

“躺平式旅遊”是一種形象的比喻,表示不再刻意準備和雞血式衝刺,而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在旅遊過程中“做減法”,在舒適體驗度上“做加法”。如不去擠網紅景點,不再排隊買網紅小喫。這種旅遊沒有路線上的嚴格限制,也沒有時間上的緊張無比,有的只是平實、放鬆與閒適。

旅遊的主要目的,還是換一種生活方式放鬆心情,讓身心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如果因爲趕景點而讓旅遊體驗變得疲憊不堪,甚至心情糟糕,就失去了組織和參加旅遊的初衷。

傳統“看人頭”“湊熱鬧”式的旅遊,本質上還是因爲過度注重旅遊光鮮的“面子”,而忽略了對“裏子”也即旅遊質量的追求。一些遊客到了景區標誌性景點,匆匆拍照就走,目的僅僅是爲了向外宣示自己曾經“到此一遊”。

相較而言,“躺平式旅遊”則更加平和、理性和現實。不再追求“面子”而更注重“裏子”,把體驗度和舒適度放在首位,在旅遊選擇的方式上就更加註重內心需求,不再刻意跟風與模仿。

這種看起來懶洋洋的做法,儘管在時下尚未成爲主流,卻是年輕羣體的一種新常態,折射出消費觀念的轉變,不失爲一種進步。而這也提醒,旅遊市場當順應這種消費趨勢,主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遊服務,讓年輕人的“躺平式旅遊”成爲旅遊業新的發展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