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綠色時報

秋天的白蠟樹滿樹金黃,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點綴城市街道和景區,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祝振強攝

白蠟蟲寄生在白蠟樹上,雌蟲繁殖後代,雄蟲分泌白蠟。

白蠟

白蠟樹果序。 徐永福攝

​胡彩顏

推薦詞

白蠟樹分佈廣、用途多,栽培歷史悠久,因樹上放養白蠟蟲,生產白蠟,故取名白蠟樹。我國古人以白蠟做燈燭照明、祭祀、治療疾病……現代人發現,白蠟還能應用於軍事、工業、醫藥等諸多領域。白蠟樹樹皮是傳統的中藥材“秦皮”,其木材堅韌,是製造高檔傢俱和器具的良材。白蠟樹樹形美且秋葉黃豔,抗大氣污染性能強,也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和防護林樹種。

樹木檔案

白蠟樹是木犀科梣屬落葉喬木,原名梣樹,別名青榔木、白荊樹。樹皮灰褐色,縱裂。羽狀複葉,小葉5—7枚,紙質,卵形、倒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3—10釐米,寬3—4釐米,葉緣有鋸齒。雌雄異株,圓錐花序,無花冠,花期4—5月。原產我國,分佈廣,自東北中南部,經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南達廣東和廣西,東南至福建。白蠟樹耐寒耐熱耐水溼耐乾旱,對土質要求不高。

在我國川滇、湖廣和江浙一帶,生活着一種小蟲子,它的分泌物能提煉出天然的白蠟,所以人們把它們稱爲白蠟蟲,稱白蠟蟲寄生泌蠟的樹爲白蠟樹。在全世界所有動物蠟、植物蠟、礦物蠟和合成蠟中,白蠟有“蠟中之王”的美譽。

蠟蟲泌白蠟 喜得藥與光

古代人們視蟲白蠟爲醫藥瑰寶和光明聖物。《本草綱目》記載:川蠟辛溫無毒,可生肌止血,定痛補虛,續筋接骨,入丸服用可殺蟲,頻塗可治頭上禿瘡。歷代醫家都把白蠟作爲外科要藥,並用白蠟作爲中藥丸的封殼。

白蠟除藥用外,還被人們用於製成蠟燭照明,蠟燭的發明是古代的一次照明燃料革命。正如明代李時珍所云:“唐宋以前,燒燭、入藥所用蠟,皆蜜蠟也。”因在唐代之前所用的是蜂蠟和植物蠟,易軟化變形,只能以油脂或粗短的圓柱體點燈照明,而白蠟熔點高而且硬,不易變形,可製成長蠟燭,更利於使用、保存和攜帶。白蠟自唐代起就被用於製作蠟燭照明,直至近代煉製石油副產品石蠟的出現,才逐漸被取代。中國人用白蠟照明的歷史長千餘年,賦予白蠟特殊內涵,寄託諸多情思。“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成爲千古名句。

相傳白蠟的起源歸功於隋末唐初的藥王孫思邈。孫思邈曾於618年和626年兩次到四川峨眉山的牛心寺住下來,採藥煉製“太乙神精丹”。一日他在太峨寺後山發現幾棵樹上結了很多果子,果子下方吊有白色透明的水珠,嘗之有甜味,心想這果子可能有藥用價值。於是他每隔幾天去看看,看到果子成熟後,樹枝密佈一層小蟲,並憑經驗判斷有雌蟲和雄蟲,可繁殖後代。不久他又發現樹枝上竟然長出一層白黴(後來稱之爲蠟花),而且一天天長厚,他採下白黴嘗後無毒,認爲如果把白黴提煉,一定大有用處。到秋收時他發現原先的小蟲變成蛾飛走了,在白黴上留下許多眼孔。隨後他每年上山都注意觀察,年年如是,判斷樹上的白黴是這些蟲子所產,更引起他的濃厚興趣。他經試驗發現那些白黴經過熬煉可做藥,可治刀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於是他動員當地農民及時採收樹上的白黴,教會大家煮煉白黴。他又經過幾年努力,把野生蟲子變成人工培育,再將蟲子放養於樹上生出白黴,白黴經煮煉成白蠟,這就是峨眉白蠟的起源。峨眉白蠟開啓了我國古代人工生產白蠟的歷史。

唐代佛教盛行,峨眉山作爲佛教名山,香火鼎盛,慕名前來拜佛的東南亞佛教徒把蠟燭帶回去使用。峨眉白蠟又因此開啓了白蠟出口的歷史。

蠟業興千年 蠟樹功千年

自唐代起,我國西南地區開始大量種植白蠟樹,在樹上放養白蠟蟲以生產白蠟,到宋元時期興盛發展,逐漸擴展到湖廣、江浙等地。

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白蠟蟲雌雄蟲生活習性不同,雌蟲只繁殖後代,分泌極少蠟粉,雄蟲分泌大量蠟粉。女貞樹常綠,是最適合雌蟲越冬和早春產卵的寄主樹,白蠟樹冬季落葉,夏季生長旺盛,能提供豐富的樹汁液給雄蟲吸食,是最適合雄蟲寄生泌蠟的寄主樹。同一地點養蟲產蠟必定是“蠟盛蟲子衰,蠟衰蟲盛,二者固難兼”的蟲種與產蠟要分區的規律。

宋元間人周密所著的《癸辛雜識》,記錄了白蠟業發展情況:“江浙之地舊無白蠟,十餘年間有道人自淮間帶白蠟蟲子來求售,狀如小芡實,價以升計。其法以盆桎樹,樹葉類茱萸葉,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樹。芒種前以黃草布作小囊貯蟲子十餘枚,遍掛之樹間,至五月則一子出蟲數百,細若蟻蠓,遺白糞於枝間,此即白蠟……其利甚博,與育蠶相上下,白蠟之價比黃蠟(即蜂蠟)常高數倍也。”當時蠟農根據白蠟樹枝條可扦插成活而且萌芽力強的特性,早春從白蠟大樹上剪取枝條插於土中生根發芽,插後第三春剪去頂梢促其側枝生長,第四年放白蠟蟲,快速大量培育適合放養蠟蟲的枝杈繁茂的灌木狀白蠟樹。

到了明代,白蠟產業發展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各地的白蠟產區蠟樹成蔭,在8—9月間,漫山遍野的蠟樹掛滿雪白的蠟花,遠望猶如冬日雪景。據史料記載,僅四川樂山一縣“歲產白蠟千萬斤”。

白蠟是四川歷史上的一大富源,不僅經營白蠟者收益豐厚,蟲種和白蠟的交易也帶動區域經濟繁榮。因雌雄蠟蟲生活習性不同,適生環境各異,涼山和岷江流域分別是雌、雄蠟蟲的最適生區,歷史上四川人根據這一情況擇業,形成川蠟的地域性分工合作,出現了“蟲會”“蠟會”等影響廣泛的商品交易會。“蟲會”期間各行各業隨之興旺。因每年要將數千挑的日用百貨挑往蟲區,又要將六七萬挑蠟蟲運往蠟區,形成了一支往返千里的運輸大隊伍及爲這隊伍服務的體系。《西昌縣誌》中述千里山路上:“穿巖越嶺人如梭,正是蟲生得意時。”因蠟蟲離樹到孵化只能隔十餘日,故運輸力量要充足,沿途旅館、飯店、小攤生意興隆,許多小鎮由此興起。“蠟會”是在秋收白蠟季節,重慶、城都、陝西、湖北沙市甚至更遠的客商,在蠟區收購白蠟,並銷售國內外商品,呈現繁華鬧市景象。明代《建南雜嶺》有詩云:“蟲樹會權村有市,蠟花開遍廟無靈。”

在當代,雖然白蠟的照明用途被取代,白蠟產業總體規模比不上歷史上的巔峯時期,但白蠟是世界珍稀特產,其主要成分是蟲蠟酸和蟲蠟脂醇,其熔點高而穩定性強,這是礦物蠟和蜂蠟不可比擬的,有“蠟中之王”的美譽,具有質輕、光潔、不變形、成型精度高、防水防腐等特性,是鑄造模型、防潮劑、防鏽劑、潤滑劑、拋光劑等的好材料,是醫藥、軍工、輕工、化工等領域的重要原料和配料,特別是軍工、航天、科研等部門對白蠟的需求日益增加。有中國白蠟之鄉之稱的四川峨眉市和湖南芷江市,白蠟產業自古至今持續發展。當今白蠟產業有復興之勢,各傳統產區把恢復白蠟產業作爲鄉村振興的項目之一。白蠟樹繼續發揮養蟲之功用。

樹皮爲良藥 秦皮傳千古

白蠟樹的樹皮是自古至今的一味良藥,中藥名爲“秦皮”。秦皮味苦、澀,性寒,具有收斂止瀉、清熱燥溼的功效。白蠟樹皮入藥是何時何人發現的?爲何叫秦皮?

相傳在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相爭,隨處可見屍橫遍野的悲慘景象,因屍體腐爛滋生的瘟疫肆虐。一次,荊州瘟疫暴發,出身於醫藥世家的張仲景,也參加了疫病救治,但因醫藥和醫術缺乏,無數人被感染而不治身亡。目睹慘狀,張仲景走上了專攻傷寒雜病的道路,因藥品匱乏,他把入藥的目標放到了當時荊州常見的楓樹、杉木和梣樹等樹木身上。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發現梣樹的皮味苦、澀,性寒,歸肝、膽、大腸經,具備收斂止瀉、清熱燥溼的功效,他大喜道:“這不就是治療痢疾的良藥嗎?”於是他請村民幫忙剝取樹皮,用於大量煎藥治療疫病中出現痢疾的病人,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張仲景以長期的醫學實踐,著成《傷寒雜病論》名著。因梣皮的讀音近似秦皮的讀音,梣皮就被誤讀爲秦皮而流傳至今。

據《中國臨牀藥物大辭典》記載,秦皮的主要成分是香豆素類,具有抗菌、抗炎、鎮痛、保肝、抗腫瘤的作用。臨牀常用《傷寒論》中的名方“白頭翁湯”,由秦皮、黃連、黃柏組成,治療溼熱痢疾、溼熱帶下。“秦皮散”,由秦皮、梔子、赤芍組成,治療肝熱及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成藥“瀉痢寧片”“秦皮接骨膠囊”“金利油軟膠囊”都含有秦皮成分。

耐水也耐旱 有顏又有材

白蠟樹樹幹通直,樹形端莊,枝葉茂密,大氣美觀。葉色夏季鮮綠,秋季橙黃色美豔,不亞於銀杏樹的金黃秋色。其抗二氧化硫和氯氣等有毒氣體性能強,是我國重要的行道樹、秋季彩葉樹種,不少城市都大量種植白蠟樹,如石家莊市苑東街等多條道路,以白蠟樹爲行道樹,深秋時,白蠟樹滿樹金黃葉,把道路變成金黃大道,成爲該市亮麗的風景線。目前,國內有好幾個城市以白蠟樹爲市樹。

白蠟樹生長快,生物量大,根系發達,深根性,萌櫱力強,耐水溼又耐乾旱瘠薄,在輕度鹽鹼地也能生長。現行的《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國家標準》中,把白蠟樹列爲三北地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農田防護、草場防護、護路護岸、環境保護、風景林共7類公益林的主要喬木,被大量用於營造公益林。2021年,河南省鶴壁市遭遇特大暴雨和瞬時大風災害,當地有一廊道綠化積水2米多深,一個月才退去,只有中山杉、白蠟樹、柳樹和法桐4種樹存活下來,其他喬灌木都死了。可見白蠟樹抗風和耐水性強,是優良的防護林樹種。

作者簡介

胡彩顏 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華南地區造林和園林綠化樹種的苗木培育技術研究。

本欄目由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林學會、亞太森林組織主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