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補壹刀

執筆/刀劍笑

波羅的海水下260英尺的那場地緣政治懸案,正在被西摩•赫什揭開一角。

當地時間8日,這位美國資深調查記者、普利策獎得主在“substack”媒體平臺上發佈調查文章,援引“直接瞭解內情的消息人士”爆料,詳細描述美國如何“密謀”摧毀北溪天然氣管道。

總統拜登親自下令,國安顧問沙利文督陣一個跨部門特別小組緊鑼密鼓籌劃,在反覆論證後由中情局實施,出動美國海軍精銳深潛特種部隊,遠赴挪威踩點和佈設炸彈,最後將要引爆時刻突然改變計劃,整個過程精心拿捏時機以及各種輿論掩護……

一波三折的情節像極了好萊塢大片橋段。

而在一個聲名顯赫的美國調查記者手中,這些又是華盛頓不得不對外回應和解釋的質疑。但奇怪的是,美方“涉事部門”這次都只隻言片語地敷衍否認,主要美媒也陷入集體失聰。

炸燬天然氣管道是破壞民生基礎設施的恐怖主義行徑。

“是的,美國正在考慮將自己列入國際恐怖主義名單”。

當美國個別媒體評論區中已經出現這樣的嘲諷時,華盛頓不能一直這樣裝聽不見吧。

1

西摩·赫什這篇文章挺長,譯成中文將近9000字,但美國密謀的時間線被勾勒得很清晰。

2021年12月,襲擊密謀在華盛頓醞釀。

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召集一個跨部門特別小組開會,地點位於白宮附近的舊行政辦公大樓頂層一個安全房間。這個特別小組剛組建不久,成員來自美軍參聯會、中情局以及美國務院和財政部等。預判俄羅斯將對烏採取軍事行動,會議主要商討可能的應對計劃。

直接瞭解過程的消息人士透露,與會者很快就明白了:

沙利文希望特別小組提出一個摧毀兩條北溪管道的計劃。而且,他傳達的是“總統的意願”。

西摩·赫什在文章中簡單梳理美國政府這樣做的動機。

北溪-1管道,一開始就被美國和北約其他反俄成員視爲“威脅”。它們擔憂,莫斯科藉此獲得鉅額收入來源,德國等西歐國家嚴重依賴俄天然氣,經濟和政治上的對美依賴度將被削弱。

一旦俄烏衝突爆發,德國等國是否願意向烏克蘭提供資金和武器支持也就畫上了問號。

北溪-1已經如此“危險”,北溪-2這時候也來了。

隨着這條管道2021年9月完工,美國國內要求應對北溪管道“政治威脅”的聲浪更大。拜登政府上臺後沒對北溪管道背後的運營公司持續施加制裁,甚至被美媒Politico描述成“一個危及拜登議程的決定,比從阿富汗的混亂撤軍影響更甚”。

承認通過制裁或外交手段阻止北溪管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之後,美方就把選項集中到了一點:摧毀它們。

怎樣摧毀這些管道,就成了這個特別小組接連多次會議的主題。

西摩·赫什文中提到,來自不同部門的與會者們提出各種方案,美國海軍建議派出潛艇直接攻擊管道,空軍提出投擲可遠程引爆的延遲引信炸彈。但這些明目張膽的方案立即被中情局否了:

這“不是小孩子的東西”,一旦這次襲擊被查出是美國乾的,“就是一種戰爭行爲”。

因此,無論幹啥,都必須是“祕而不宣”。

幹這種事,還是中情局拿手。中情局長伯恩斯迅速授權成立一個工作組,開始制定行動計劃,準備出動美國海軍潛水和打撈中心人員,具體執行這一炸燬北溪管道任務。

這個位於巴拿馬城的機構專爲美國海軍培養精銳的水下特種部隊。

2022年初某個時刻,炸燬管道計劃敲定。

西摩·赫什文中介紹,一開始,跨部門小組甚至中情局內部一些人還都對祕密深海攻擊這個計劃表示懷疑,認爲相關難題太多,比如波羅的海海域有俄海軍密集巡邏,那裏也沒石油鑽井平臺可爲潛水作業提供掩護等,稱那樣做無異於“一場政治噩夢”。

結果呢?中情局工作組不久後就向上報告:有辦法炸燬管道。

向西摩·赫什提供爆料的消息人士說,這個計劃隨即得到白宮肯定。挪威,因其地理位置和與美國的“忠誠”盟友關係,被視爲執行任務的最佳地點。

2022年3月到6月,摧毀北溪管道計劃開始實施。

在中情局工作組一些成員3月飛到挪威後,這場密謀的情節開始加快。

期間,美挪兩國人員先是確定了在波羅的海水下放置炸藥的確切位置,然後又選擇在6月份北約在附近海域舉行演習時,在相關演訓科目掩護下在北溪管道下佈設了高能C4炸彈。

一個小插曲是,炸彈原計劃在48小時後被自動引爆。

但關鍵時刻,白宮變了主意,擔心引爆時間距離北約演習結束太近,那樣美國跟這個事件的關聯就太明顯了。策劃團隊又被要求“想想辦法”,能使炸彈稍後根據命令引爆。

於是,水下C4炸彈被改成了將由聲吶浮標觸發。

2022年9月,引爆炸彈“摧毀”北溪管道。

西摩·赫什在文中說,9月26日,挪威海軍一架P8偵察機進行了一次看似常規的飛行,投下一枚聲納浮標。信號在波羅的海水面下傳播,先是傳到北溪-2,緊跟着到北溪-1。幾小時後,高能C4炸彈被引爆了。

隨着管道中殘留的氣體附上海面,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了。

2

一場持續長達9個多月的密謀就這樣被“揭穿老底”,美方相關涉事部門頓時坐不住了。

西摩·赫什顯然曾就這些內容向白宮質詢,但得到的答覆是“這是假的,完全是虛構的”。文章中說,美國中情局發言人在郵件中回覆了類似的話,“這種說法完全錯誤”。

文章發出來後,美國防部又對媒體“重申”與北溪爆炸事件無關。

有意思的是,昨晚至今,耳朵一向靈敏的美國各大主流媒體突然“失聰”。有人注意到,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等都沒報道西摩·赫什的文章,甚至連白宮的“否認”都沒提。

美媒《新聞週刊》倒是報了,但通篇都是“片兒湯話”,除了介紹北溪管道及其爆炸事件的背景,就是美俄方面的最新表態。對西摩·赫什長文的主要內容,則是一筆帶過。

主要作爲華盛頓地方性報紙的《華盛頓郵報》,是美國國內稍微詳細介紹“赫什爆料”的少數媒體之一。雖然報了,但它也是把將近一半的篇幅放在作者西摩·赫什身上。

現年85歲的赫什是美國資深調查記者,1969年,他因揭露美軍在越戰期間的“美萊村大屠殺”暴行嶄露頭角,次年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利策獎。20世紀70至90年代,赫什相繼爲紐約時報報道水門事件、美軍對柬埔寨的祕密轟炸等事件等。

但華盛頓郵報對這些基本沒提,而是重點放大赫什遭遇的質疑。

報道中說,這位普利策獎得主前些年曾經發過一篇調查報告,質疑奧巴馬政府擊斃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說法,結果遭到當時白宮新聞祕書和中情局高官的猛烈駁斥。

突出對赫什的質疑,也是報道這篇文章的一些歐洲媒體。

英國每日電訊一篇報道的最後兩段主要就是在說,西摩·赫什“因爲太過依賴匿名信源而被質疑”,還說有不少人批評他“散播陰謀論”。儘管這位資深調查記者已經多次被事實證明了專業性和可信度。

一位美國問題學者指出,美歐主流媒體越是選擇沉默或“質疑”西摩·赫什,越說明它們心裏有鬼。它們這時候不去“扒糞”或炫耀自己的“專業”“客觀”,而是淡化甚至幫着掩蓋,是跟華盛頓長期以來達成的默契。

3

西摩·赫什長篇爆料後,莫斯科方面立即做出回應。

美國需就其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做出回答,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9日強調。她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總結了赫什文章中的主要說法,稱“白宮須對所有這些事實發表評論”。

一位歐洲問題學者指出,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現在陷入“撲朔迷離”狀態,雖然西摩·赫什影響力大,但在國際輿論上看,僅憑他的一篇爆料還很難認定美國就是幕後黑手。

但正如赫什文中回顧的,白宮繞過國會和其他美國司法程序祕密策劃“對敵”行動,過去不止一次發生。這次承擔炸燬北溪管道的巴拿馬城深海特種部隊,1970年代就對蘇聯幹過類似的事。

這可能成爲一個壞的趨勢,這位學者直言。

什麼趨勢?就是在美國挑動大國博弈的背景下,我們可能會更多地看到它爲護持霸權利益,而在一些方面不斷破壞規則,包括他自己會前標榜的“規則”,不斷突破底線或者說是“秀下限”。

沒錯,破壞天然氣管道是對民用基礎設施的惡劣破壞。

瑞典等調查方說,北溪管道爆炸很可能是“蓄意破壞”。現在這個“懷疑”落到華盛頓頭上,它不能再裝聾作啞,美媒也不能搪塞失聰,而應拿出“專業精神”敦促華盛頓做出解釋。

“是的,美國正在考慮將自己列入國際恐怖主義名單”。

當美媒《新聞週刊》評論區中都出現這樣的網友留言,華盛頓不得出來“自證清白”嗎?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