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1月份,我國車市沒有迎來開門紅,輿論沒必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開門難”並不等於全年車市不會走好。中國汽車市場不僅規模大,而且產業充滿創新活力。隨着我國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調整,擴大內需戰略相關配套政策措施落實,市場主體和消費活力進一步被激發,我們有理由對中國汽車市場充滿更多期待。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9.4萬輛和164.9萬輛,環比、同比均下降三成左右。車市沒有迎來開門紅,怎麼理性看待?

其實,過度解讀甚至誤讀沒有必要。1月我國汽車產銷創下歷史新低,背後原因亦不難解釋:一是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後,受疫情過峯影響,打亂了消費者購車計劃;二是購置稅減半政策和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全面退出,去年12月消費需求提前透支;三是今年1月有春節,雖然假期只有7天,但真正產銷工作日比正常月份少了很多,產銷潛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開門難”並不等於全年車市不會走好。汽車是價值僅次於房地產的大宗商品,而相比於房地產的一次性投資,汽車又是需要不斷置換更新的商品,平均10年左右就要以舊換新。近幾年儘管遭遇疫情影響和供應鏈緊張,但我國汽車年產銷量一直穩定在2500萬輛以上。要看到,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汽車千人保有量並不高。考慮到受環境壓力、交通資源等因素約束,我國汽車千人保有量不可能和美國、日本一樣多,但汽車市場年銷量峯值並未到來也是可預見的。

從百姓角度來講,擁有汽車事關幸福指數,是其“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無車的國人開始有能力購買汽車,越來越多有車的家庭換購更好的汽車,我國汽車消費仍有潛力可挖。從不少限購城市“一號難求”就能感受到需求的暗流湧動。

更要看到,中國汽車市場不僅規模大,而且產業創新活力足。特別是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簇擁下,一些跨界力量勇敢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了一股“造車新勢力”。他們的進入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激發了更大創新動能,使得中國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創新高地,並引領着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數據最有說服力。在國內銷量不振的背景下,1月我國汽車整車出口30.1萬輛,同比增長30.1%。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8.3萬輛,同比增長48.2%。這充分表明,我國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已有一定競爭力。

也正是看到這樣的市場潛力和創新活力,跨國公司高管對中國汽車市場信心滿滿。春節剛過,大衆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就飛到北京,訪問了大衆汽車中國總部,以及大衆位於長春、上海、合肥的工廠。這是奧博穆繼去年11月隨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後的第二次訪華,兩次相隔僅三個月。該集團對中國車市的預測是,“全年的增長率會在5%左右”,其中尤其看好新能源車市。而梅賽德斯-奔馳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近期也將訪問中國。顯然,這都是值得重視的信號。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事實上,我國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隨着我國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調整,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的細化落實,市場主體和消費活力進一步被激發,我們有理由對今年中國汽車市場充滿更多期待。 (楊忠陽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文章